美丽“产业社区”扬帆起航

发布:2016-08-11 17:34

来源:

 夕阳西下,把一层金色的亮光镀在了厦门岛外这个特殊的小村庄上——一边,是古朴而温馨的民居;一边,是现代化的工业楼群。

  翔安区,马巷镇,何厝社区。

  这个曾经在厦门地图上普通得难以寻觅的村庄,如今在市委、市政府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大棋局中,格外吸引人们的眼球。有人说,这缘于何厝位置的特殊性——它几乎与翔安产业园区毫无缝隙地“黏合”在一起,也有人说,这缘于何厝人为共同缔造付出的努力——短短时间内百年老村发生历史性蜕变的背后,是谋略与力量的集聚。

  今天的厦门,产业转型发展的宏伟大幕,还在徐徐开启。在由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与推进美丽乡村共同缔造构架成的坐标轴上,“产业社区”何厝,找到了最稳固的发展原点。

  “何厝欢迎你!”村口的这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一下子就能让人找到家的感觉。这个家,不仅是1700多名土生土长的老何厝人的家,也是4000多名在产业园区工作、居住在何厝的新何厝人的家。

  社会学家说,当一个社区处在和谐共荣的磁场空间时,很多但哪怕很小的力量就会聚合在同一个方向,产生巨大的合力。探寻何厝发展的秘诀,也许就在这里。

  “共融关爱,共建家园,共享成果;推动社区治理,推动文化融合,推动经济发展。”何厝的这“三共三推”,如今还在发酵,还在发力。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最让人惊叹的地方,不仅仅是房前屋后的美化,更在于近6000名新老何厝人心中的那份幸福感,更在于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转型发展交汇形成的那份炫目轨迹。

  踏着共同缔造的浪潮,何厝,这个厦门美丽的“产业社区”,正扬帆起航。

  【一个公园】 

  留住美丽乡愁

  在镇党委看来,共同缔造美丽何厝与服务产业园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何厝不断创新管理,利用企业和个人认养认管的方式,让许多公共基础设施都拥有了“主人”。

  郁郁葱葱的枝叶,掩映着何厝社区整洁的道路,一幢幢外表粉饰一新的小楼,传出欢声笑语,和枝头上的鸟啼声一道,不断向远方散发开去。

  加上融合在周边的产业园区,曾经被称作小村落的何厝社区,如今已经不小。有人在问:作为蜕变为“产业社区”的新何厝,它的中心在哪里?

  最有人气的地方,无疑最能牵引众人的视线。今天,一个充满鸟语花香的“乡愁文化园”,已经镶嵌在何厝美丽的土地上。每逢清晨和傍晚,人们三三两两,或漫步在曲折的石子路上,或在路旁的凉亭、石凳上休憩。而在白天,村里的老人们则聚在一起,下棋、聊天、讨论共同缔造自己家园的新动向。

  依旧飘荡着油墨清香的马巷镇何厝社区发展规划,“一个公园”分外亮眼。在马巷镇的理念里,这个公园不仅仅是人们在休闲时散散步、聊聊天的地方,更是留住美丽乡愁的一个载体。

  谈到家,绕不开的是邻近的翔安产业园区的4000多名员工。他们被亲切地称作“新何厝人”,每天都在社区吃住行。

  在镇党委看来,共同缔造美丽何厝与服务产业园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有企业与社区形成互动,企业员工主动融入何厝,这里的发展才能有源源不绝的动力。事实上,如今人们已经注意到,何厝不断创新管理,利用企业和个人认养认管的方式,让许多公共基础设施都拥有了“主人”。

  现在,被称作“新何厝人”,产业园区的员工小林总是格外开心。“新老一统、村企共商、同步发展”,已经成为何厝社区在共同缔造中的一条重要思路。尤其是“新老一统”的背后,是新何厝人与老何厝人思想一致、待遇一样,一起享受政府提供的同样服务。

  “乡愁文化园”的落成,正是这样的服务之一。不仅如此,一个“新何厝人活动中心”、一个供新老何厝人使用的灯光球场,也在这里建成投用。与此同时,在社区老人协会的牵线搭桥和周边企业的出资筹建下,706路公交线的终点站,延伸进了何厝,搭乘着一辆辆来回奔驰的班车,穿梭于小而精巧的何厝站,出行方便的人们也更加增强了心中的那份归属感。

  【两个 戏台】

  培育共同精神

  推动社区发展,何厝从来没有忽视文化的力量。马巷镇把办好书院作为当前推进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纵深化、常态化的具体举措。

  何厝社区书院,不时传出琅琅书声与笑声。这个位于何厝村部的特殊讲堂,已经成为新老何厝人协商议事的平台、共同学习成长的载体、培育共同精神的讲堂。

  在今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名录中,第一件便是开办社区书院。而马巷镇,正是把办好书院作为当前推进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纵深化、常态化的具体举措。讲课人与听课者的思想在这共同的时空中碰撞、激越,常常引起强烈持久的共鸣。一个个关于共同缔造的互动话题,让这种共鸣得到凝固、升华。

  推动社区发展,何厝从来没有忽视文化的力量。如今在这里,人们在闲暇时津津乐道的一个议题,便是“两台戏”,其对应的,是马巷镇着力打造的“两个戏台”。

  一个戏台,已经改头换面——从原先为“封建日”演出的舞台,变为新老何厝人的生活配套。每逢假日,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都将在这里上演,人们的欢歌笑语背后,无疑是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另一个戏台,成了如今人们熟悉的“露天电影院”。事实上,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党组织远程教育基地。把党建知识、把人们身边的“正能量”传递到更多人的心间。

  读书声与欢笑声,声声入耳;村里事与村外事,事事关心。借助文化的纽带,美丽何厝的发展,攀上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三个中心】

  新老何厝人融为一体

  马巷镇深谙,要建好美丽家园,要最大程度地服务好产业园区、为厦门的产业转型助力,就必须在所有的新老何厝人中寻求合力。

  落日的余晖把红砖古厝挺拔的脊梁,映射在一尘不染的村道上。每天傍晚,何厝都会热闹起来。从人们的服饰以及方言来看,并不难辨别哪些是老何厝人,哪些是新何厝人。

  何厝社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特有之路,与其身后的这一大片产业园区紧紧地维系在一起。马巷镇深谙,要建好美丽家园,要最大程度地服务好产业园区、为厦门的产业转型助力,就必须在所有的新老何厝人中寻求合力。

  在此过程中,“三个中心”备受瞩目,备受赞誉。

  不久前,在产业园区一家外企工作的小林,生日当天收到了来自何厝“房东协会”的一张贺卡。这让在异地他乡打拼的他显得又惊讶、又兴奋。“房东协会”让他有了家的感觉,让他强烈感受到了要融入厦门、共同守护何厝新家的责任感。

  “房东协会”就是当前马巷镇浓墨重彩打造的服务产业园区的“三个中心”之一。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平台,“房东协会”也揭示了它的创办宗旨:在不牟利的前提下,为更多的新何厝人提供温馨安全的家。在何厝,“共聚一地、共建家园、共保平安、共创繁荣”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成为所有人心中共同的信念。

  一支由村民与企业员工自发组成的“邻里守望队”,俨然是如今何厝社区一条流动的“风景线”——一种快速形成的共同精神,推动越来越多新老何厝人为共同的家园打拼。这,就是何厝社区的第二个中心。“邻里守望队”搭建的社区监控平台,让任何角落发生的“一举一动”,全都暴露在阳光下。

  何厝的美,不仅仅在环境,还在于人们生活的那份安全感。在何厝社区治理的链条上,有一环叫“网格”——细之又细的网格化管理,指向的就是这里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第三个中心,是新何厝人活动中心——顾名思义,就是为在产业园区工作的员工提供休憩放松的场所。在这里,一个产业园区员工党支部却频繁引发外界的关注。这个党支部,让产业园区的不少“流动”党员,惊喜地找到了队伍,而马巷镇的党组织,也通过这种强大的“抓地力”,把更多的党员带入了共同缔造美丽厦门的滚滚洪流中。

  【三条长廊】

  共同缔造结硕果

  一核多元,无疑是马巷镇推进共同缔造、创新社区治理的精髓。“员工服务有保障、居民增收有途径”、“园区发展、社区同步”的理念,为何厝铺就了一条双利双赢的共同缔造之路。

  激情在胸,长缨在手。曾经普普通通的何厝,在数千人的心手相连中,一跃成为翔安区共同缔造的典型点。

  三条长廊,它们在纷至沓来的参观者的眼里,自然是三道靓丽的风景线:文化长廊,写满了这片古朴土地的文化内涵;乡风文明长廊,把农村的乡土气息与文明创建紧紧地融合在一起;革命历史长廊,展示着何厝人不忘历史,珍惜幸福生活的意识。

  长廊的生命灵动,源于群众的自发参与。作为长廊重要组成部分的石臼、石磨、石斗、大缸、农具等老旧物品甚至古老的字画,都是当地老百姓自发捐献出来的。一核多元,无疑是马巷镇推进共同缔造、创新社区治理的精髓。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居民议事会、社会组织、居民等共同参与,充分发挥社区两委干部、小组长、老人协会、乡贤理事会、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的积极性,群众参与共同缔造的广度和深度正不断拓展。

  一组数据,生动地诠释出何厝的蜕变轨迹:短短一段时间,何厝社区就拆除棚圈70余户,面积6000多平方米,腾出拆后土地面积约13450平方米,恢复小菜地3150平方米,利用3000平方米进行了景观工程建设。而今年以来,这里共投劳投工3000多人次,整治环境面积约1.5万多平方米。这其中,离不开共同缔造产生的强大推力。

  发展的意义,从来没像今天这般凸显;前进的步伐,也从来没有像今天如此紧迫。“员工服务有保障、居民增收有途径”、“园区发展、社区同步”的理念,为何厝铺就了一条双利双赢的共同缔造之路。

  前行的目标已经锁定,出发的号角也已吹响。美丽何厝的飞跃,将续写着一本厚重的史书,它的作者是——所有“何厝人”。

 

 


上一篇:文化产业是新兴支柱产业

下一篇:创新村落产业开发方式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