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村子﹃斜﹄战时躲过炮击

发布:2016-09-26 17:38

来源:

在济阳县城东3里,有一个特别的村落,如果从高空俯瞰,就会发现这个村庄与周围正南正北的村子显得格格不入。其实,不仅从高空看起来“别扭”,当你走进这个村子,你会发现村里的房屋、道路、田地……都顺着村庄的方向倾斜。如果你是第一次进村,恐怕是要迷路的。村里的百姓说,这个村子叫“朝阳村”,因为一天之内村里的每间房屋都能见到太阳。由于村庄倾斜的缘故,周围的百姓更愿意叫它“斜庄”。【斜庄见闻】上午10点,太阳直射村庄

  8月12日上午9点,记者开车来到斜庄,汽车沿着村内的水泥路行驶,下了车,记者发现太阳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让人感觉到了中午。村支书董月开告诉记者,斜庄往东南方向大约有42度到43度的倾斜,因此很多人第一次进村子都会有种“难辨四方、时光交错”的感觉。

  上午10点,记者看到,阳光下的人影在道路正中,说明太阳正直射村庄。董月开介绍说,村里的房屋都按照东北-西南的走向建造,大多数房屋都朝向东南,这样建房有个好处,就是每个房间都能“沐浴”到阳光。“一大早,刚出太阳的时候,西屋就能照到阳光了,临近中午时,阳光正好照进北屋,下午2点的时候,阳光照到东屋,而到了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又能直射南屋。总之,一天之内,每个房间都可以照进阳光。”

  相比之下,正南正北的房屋则没有这种“阳光相伴”的福利了。在董月开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几间正南正北的房子前,据介绍,这些房子是1977年规划并建造的,总共有20多户。可等房屋建好住进去以后,这20多户村民都觉得“别扭”,“出门路是斜的,看见别人家的房子一排连着一排,自己家的房子反而感觉斜了”,一位姓董的村民告诉记者,在这个整体倾斜的村子里,20多户正南正北的房子反倒成了“另类”,村民们看见这些房子也觉得斜,后来村里决定取消规划,房子的建造还是按照老式建法。【村名来历】说法不一,至今仍是谜

  说起斜庄的来历,村支书董月开告诉记者,600多年前,斜庄的第一批住户从河北枣强迁来,在黄河大堤西侧安了家,并顺着大堤的走势建造了第一批房屋。后来,人们陆续迁来,都按照之前建造的房屋盖了房子。因为黄河大堤是西南-东北走向,所以最开始建造的房子也偏向了东北,之后的房子依势而建,整个村庄逐渐改变了方向。久而久之,周围的村庄都把这个特殊的村子称作“斜庄”。

  还有另一个版本,相传在明朝初年,村子的西北角有5棵大杨树,杨树有多大呢?据说把树干掏空了里面可以坐8个人,村里有什么活动都去杨树下集合,所以当时村子叫“五杨村”。

  古时候民间判断时间的办法,是夜里听鸡叫,白天看日影。由于该村宅院房屋方向的错位,在直观上,阳光日影自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与其他村相比,五杨村就出现了两种奇怪现象:一是晌午到的早,按现代计时法,不到12点就到了正晌午;二是一天当中,东西南北四面的房屋都朝阳。渐渐地人们,特别是外村的人发现了这个现象,便觉得“邪门儿”和奇怪,经仔细观察,才发现,是因为房子盖“斜”了的缘故。由此,“斜庄”的叫法便慢慢取代了“五杨庄”。村子“斜”的形态,却给生活带来好处,采光效果好,上午早见阳光,下午免遭日晒,是自然生存环境的一种改善。正如建筑专家所说,这叫“紫气东来”。村民既不希望打破这种状况,又不喜欢“斜庄”的名,便在村名上做文章,于是取庭院四面朝阳之意,将“五杨庄”改为“朝阳村”。【斜庄趣事】战时因“斜”躲过炮轰

  “因为村庄斜,很多外村人到村里来,发生了一桩接一桩有趣的事。”今年85岁的老人董修亭回忆起以前的事情,还记忆尤深。

  老人对记者说,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们村里住了一些八路军,当时的县城被日本鬼子占据着。“1937年,我刚刚9岁,阴历十月十一号,日本鬼子得知住在我们村里的八路军要开会,就在县城的城墙上架上钢炮,照着地图上画的位置,往村里放炮。”董修亭说,当时的地图上标着村子在城东三里,鬼子就朝县城正东方向拼命地打炮。结果,所有的炮弹都落到黄河里去了。“斜庄”依靠独一无二的方位,幸运地躲过了一劫。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曾有国民党的一个小分队准备穿过“斜庄”,前往济阳县城。没想到,小分队进村后,全部找不着北,一直转悠到晚上也没能走出村子。国民党小分队着急了,他生气地砸开了老百姓家的大门,最终让村民引路才走出了这个“迷宫”一样的村子。

  关于“斜庄”的趣事,村支书董月开说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1976年,县里组织人员在我们村附近维修黄河大坝。维修大坝的指挥部就设在了村子里。有一天晚上,指挥部在村里放映电影《朝阳沟》,县城里好多人都赶到我们村来看电影。电影晚上11点散场,到了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他们还没有出村,街上到处都是乱转的人们。后来没有办法,我们村的人纷纷出门,高高地举着汽灯,这才领着他们出了村。”

  董月开说,村里不少新娶的媳妇也经常“闹笑话”,因为初来乍到,辨不清方向,走错道的事情屡屡发生。“一次,村里的新媳妇要去村南给婆婆送东西,因为不熟悉道路,走了半天竟然绕到了村西头。婆婆等不及了,四处寻找,看见儿媳妇正在村西头苦等。”董书记说,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

  在斜庄,村民之间描述路的走法,会使用“两套语言”。“跟我们本村人说,我们都用东西南北表示方位,因为我们熟悉,分得清,但给外村人说路怎么走,我们就要用‘左右’来代替了,因为他们一进村子就转向,根本分不清东西南北,哪里知道怎么走啊!”村民董仪利说。

【下步打算】打造旅游特色村

  董月开告诉记者,这几年村里铺了路,外地人来村里迷路的情况稍微有些好转,“有时会有一些来自广东或者山东各地的游客来村里游玩,参观。”对于村子下一步如何发展,董月开说有条件的话,他想把村子发展成旅游区,在村里种上无公害蔬菜,发展乡村旅游,但他同时表示,具体如何发展要根据县里及镇上的计划。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对于斜庄今后的开发,可以根据其靠近黄河的有利地理位置,依托黄河风貌带进行进一步开发。“黄河风貌带位于济阳县城东部,东临黄河大坝,西靠济阳县新城区,北部为老城区,南部为连接济南市东部城区的黄河大桥。根据规划,风貌带将分为五大功能分区:休闲游乐区、文化展示区、运动休闲区、湖滨生态展示区和生态防护区。”

 

  记者了解到,在休闲游乐区,充足的休闲娱乐设施为居民特别是儿童提供游戏空间,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大量鸟类聚集于此,方便游人观鸟、学习;在文化展示区,黄河文化展示区、芳香花卉园、特色植物园等让人们在文化浸润中休闲放松;运动休闲区可以让居民们在生态环境品质高的区域健身游玩;湖滨生态展示区呈现给世人的是完全生态自然的画面。“斜庄的自然环境很适合在开发黄河风貌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


相关推荐

上一篇:一个很有写头的村庄——昌乐县宝都街道北郭村

下一篇:中国最奇特的5个村庄:民间有个罗马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