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无国界 且行且珍惜

发布:2016-08-13

来源:

  近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与美国哈佛大学签订了金额为1500万美元(9300万元人民币)的“SOHO中国助学金”协议一事,引发网络热议。不少人提出疑问,国内致富的地产商为何助学国外而不选择中国高校。对此,潘石屹在其认证微博上回应,这次助学金只帮助在哈佛大学就读的中国贫困家庭学生。

  放着国内的高校不捐助,却舍近求远跑到美国去“行善”,对于SOHO中国此番跨越半个地球的“一掷千金”,无论是眼见“肥水流入外人田”而心生惋惜,还是怀疑潘石屹“崇洋媚外”而大加声讨,持异议者无不认为此举是潘老板在“慷国内房奴之慨”,这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事,实属不该。

 

  至于“不应该”的理由,乍一看也很“正当”。首先,既然能进得了哈佛大学这等名校,真正低于所谓“贫困线”的又有几人?相比之下,国内高校的贫困学子可谓多得是;其次,作为国内排名靠前的地产商,SOHO中国要想回馈社会,更应该从“房奴”的角度着想,多开发一些价格亲民的项目,这才是“正道”。就这样,面对如潮的质疑声,捐助方进一步解释称助学金帮助对象是“中国贫困家庭学生”,言外之意,大家千万别误会,这其实是“曲线爱国”,以求平息“民怨”。

 

  透过这些,不难发现,人们争议的焦点已然偏离了“助学金”本身,而对附着于其上的一些敏感元素,诸如哈佛、地产商、巨额资金等等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和异乎寻常的发言欲望。凡此种种,表面上似乎是“一颗真心可表”,但却无论如何算不上冷静、客观、公允。要知道,慈善就是慈善,多一种杂音,慈善本义可能就会跑偏一分。从这个角度讲,中国企业或富豪在国外大学设立助学金,实在不该被过度怀疑。反而是这种对“敏感事件”不问缘由先打上几棍的习惯性思维,更有必要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批评。

 

  再者,这样做何尝不是企业出于延揽人心、投资未来的考量?如果站在一个全球化的角度,潘石屹此举实在算不上“吃螃蟹”,早在其之前,众多知名跨国企业已在中国很多高校设立了针对中国学生的企业奖学金或助学金,以此博得优秀人才的青睐,使其毕业后更易倾向于为其服务。总说“引进来,走出去”,但同样的事,外企做起来就“名正言顺”,只要有“中国血统”的企业涉足就步履维艰,这难道不是画地为牢吗?

 

  所以,真正理性的态度应该是:慈善的归慈善,商业的归商业,如果真想为慈善做点什么,那就无须把商业层面的“原罪”裹挟其中,更多地关注一下“慈善范围”之内的事,比如,相比于哈佛大学的“财源滚滚”,国内的高校到底差在哪了?在校企合作方面,怎样才能更近一点,更紧一点,更上一层楼?国内的慈善机构如何才能破解信任危机、完成自身救赎?如何才能让国人不再动辄为慈善纠结,闻慈善而色变


相关推荐

上一篇:别给慈善“泼冷水”

下一篇:慈善是文明的影子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