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佛教的慈善事业

发布:2016-09-19

来源:



    全国所设置之漏泽园有一定的程规和管理办法,较少弹性。所以在遇到特殊状况如兵灾时疫或许不能发挥功能。因此,某些州县在漏泽园之外,又另设有义阡或义冢来因应需要,这些义阡或义冢也是由僧人负责。


    建炎二年,金兵南下,建康遭蹂躏,死者达十分之四,叶梦得召募僧道敛葬,累数二百得度牒一道。于是召募到行者二十人,包括华藏寺五人,能仁寺五人,保宁寺五人,清凉寺三人,寿宁寺二人共筑义冢八所,掩埋遗骸全体者四千六百八十七,不全者七八万。计费谷二百斛,钱三百万。理宗端平三年(1236)制置使陈调兵江北剿金兵,战死者甚多,乃于建康北门外覆舟山龙光寺侧开筑二义冢收埋阵殁骸骨。并给牒度二僧守冢,给田四百五十亩,以租入供追荐。


    建康除义冢外,还有义阡。真德秀于宁宗嘉定八年(1215)在南北两门外置立南北义阡,差僧道看管。南义阡造庵一所,有屋三间,由邻近殊胜寺轮差僧行各一人在庵专一看守,早晚焚修,每月支钱三贯,米一石,设立之初系僧道明、行者濮了茂主掌。北义阡则由后湖真武庙道士孙守清看管。真德秀并立下规约,如每穴限深五尺,长一丈,看管僧道不得擅离职守,否则不支给钱米。若义阡已遍满,则申官司掘出火化等。但是后来义阡因无垣墙,遭牛羊逐踏,军民杂葬,骸骨暴露。理宗开庆元年(1259)马光祖再守建康,乃重新修筑成四所义阡。四周围以垣墙,严密锁钥,非丧祭不启。委上元、江宁两县尉负责。两县尉又遴选义阡附近之寺僧主管,东阡是半山寺,南阡是宋兴寺,西阡是清凉寺,北阡是永庆寺,月各支给十八界六贯,米一石。其中因顾虑半山寺距离东阡较远,乃另创庵三间,由寺选僧行各一名守视。又于清凉寺西偏得地三十余亩以扩充西阡之空地。


    孝宗淳熙八年(1181)临安遭时疫,有地之家惑于取利,往往发掘旧冢以掩埋新骸,遂致骸骨遗弃暴露于外,不得掩埋。官府乃令在府城四门外作义冢四处,每处委僧十人,童行三十人负责,僧行食钱令本府支给。嘉兴海盐县因滨海关系,多有溺死者,随海潮漂至沙滩上。淳熙二年县令陆竣乃于县北荡山置义冢,令僧师俊董其役。依山势高下分为***,广五亩,外环以垣墙,凡瘗一四六人。常熟县除漏泽园外另有义阡,是理宗嘉熙元年(1237)令王瀹所置,命报慈寺僧主管,另创庵三间以居住,又买田六十二亩,米四十二石,以岁收为给养之费,以遏止火化之流习。


    另外,还有称为普同坟者,普同即普通,与普通院相同,指一般民众皆可利用,这与义冢、义阡之义字意义相同,如福州怀安县于绍兴十一年所筑即称为普同坟。时丞相张浚令芙蓉寺僧主掌,于北门外营四穴,男左女右,各广二丈二尺,深二丈。干道元年,另于天王院东作三坟,则称之为义冢。漳州也于绍兴十六年至廿年在城北筑二大冢,命名为普同,时郡守刘才邵下令凡郡人有丧而不能葬者皆埋于普同坟,嘉定十六年(1223)郡守危又作三大冢,一在南山外,一在西中峰院前,一在北门外,每冢茔域大可容百十坟,凡葬二千二百具左右,并撰文记述其事。漳州俗尚亲死不葬,皆殡寄僧寺,有长达三四十年甚或二三代者,故郡守特置普同坟、义冢以矫其习。


    以上所提及的漏泽园、义冢、普同坟,其实皆是由官方主办,费用也是由官方支持,不过实际的工作则是交给僧人负责。这种作法在漏泽园未正式设置以前已有,可说渊源流长。如神宗曾诏令开封府各县拨官地三、五顷以掩埋无主或贫不能葬者,并令葬及三千人以上度僧一名,三年与紫衣或改赐师号,再领事三年,期满去留自便。


    至于出于僧徒自发自愿的也不少。丹徒县有金山龙游寺长老净信与其它僧行二十人,当绍兴初年,金兵渡江尸骨遍野,乃加以收尸埋藏。洪迈于淳熙十四年(1187)记文特别追记。绍兴元年,官方委托僧宗华负责养济院者及外地流移死亡者遗骸之掩埋。僧宗华雇人抬棺出城掩埋,县尉置历检视并登录簿籍再申报朝廷,朝廷规定每二百人给度牒一道。湖州马墩镇行者祝道诚收埋运河遗骸一千二百六十余具,干道三年(1167)六月廿一日诏赐度牒并给紫衣。不过,收葬遗骸最多的可能是一位日智比丘,他于建炎绍兴间共埋葬罹兵灾者几十万之多。


    收埋遗骸这种工作是一般人避之惟恐不及的,但是宋代僧人基于宗教淑世精神却热心参与,不辞辛苦,不避污秽,心无畏惧,令人钦佩。事实上,宋代佛教与养生送死中之送死关系非比寻常。僧人为死者诵经、做斋会、做水陆道场、及死后的诵经、超度亡魂、安葬等,连火葬也都是由寺院一手包办,僧人替人守坟在宋、元是相当盛行的。而且宋代僧人也替人看风水,仍是送死之事。刘后村先生有一首《赠风水僧》诗相当有意思?


    向人说葬又谈空,郭璞瞿云(昙)并入宗。背得山经如颂咒,顶将禅笠去寻龙,偏(遍?t)为檀越裁生圹,预定公侯出某峰?r想亦自营归寂处,一邱卯(卵)塔种青松。


    僧人为人占卜说灾祥历代皆有禁令,恐其惑众滋事。由占卜而占风水亦自然之事也。


    宋代寺院颇多附设浴室,供僧俗沐浴除垢,并??病疗疾,诚为善举之一,有些寺院更以『浴室院』为名。


    为僧俗提供一处洗涤尘垢之浴室,既需薪炭,更需铁镬,所费不赀,或出于寺院之经营,或出于僧人之自营,其意义则同。以下试举出较著名之数例来说明。


    后唐洛阳中滩浴院智晖,干化四年来洛州,见洛阳诸寺无所不备,唯浴室有阙,遂凿户为浴室,并葺南北岸数亩地为院,浴具僧坊皆焕然具备后,榜示各地,使僧徒皆来此除垢洗尘云?


    由是洛城缁伍道观上流至者如归,来者无阻,每以合朔后五日一开洗涤,曾无间然,一岁则七十有余会矣。一浴则远近都集三二千僧矣。晖躬执役,未尝言倦。……加复运司奇巧,造轮汲水,神速无比,复构应真浴室。


    智晖所构筑的浴室规模宏大,每次来此澡浴的僧人就有二三千之多,其它俗人尚不在内,每年有七十余会,每月合计有六次浴会供应,而且后来智晖又想出以机器汲水,效率神速,并另建应真浴室。要维持这样规模的浴院,所需财力势必相当可观。


    另一规模可与智晖相提并论的是宋汴京普净院常觉(896~971)。常觉所营造的浴室是每月三、八日供养全京城僧人沐浴,『其或香汤汲住,樵蒸失供,觉必令彻小屋,抽榱桷而助焉。』常觉自后唐天成三年到后汉干佑中(928~950)每月费钱约一百三十六万,二十多年间,总数则千万矣。经费虽说来自檀施,但若无常觉的化导之功,则事亦不成。由于他的利行济物,被推荐紫衣,他亦坚拒不受。


    其次有陕西扶风法门寺之浴室院,则自唐僖宗干符年间(875)迄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百年间每日供僧俗千人沐浴,未尝中断过。浴室院并有浴室社长(时社长为王重顺)与社众,可见经费来源即出自于这些社众。法门寺是当地名?x,此浴室院能提供每日千人沐浴,其规模应不下于智晖、常觉。韶州开元寺,为当地望?x,寺众最多,附郭之居舍皆无浴室,庆历时开元寺乃创建浴室,主其事者为比丘延吉。延吉修头陀行,劝化大众,于寺之东南创建浴室八间,委僧夔负责登录簿籍,每五日开浴室一次。延吉并将跨二江之浮桥改建,以大木和铁链连结,使昔日易于漂浮之浮梁顿成康庄大道,而延吉亦因此被聘请为寺之住持。


相关推荐

上一篇:税收减免让慈善更能“善而为之”

下一篇:她為158名老人撐起一個家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