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减免让慈善更能“善而为之”
发布:2016-09-19
来源:
捐赠财产做慈善,要不要免税?被捐赠的受益人,该不该交税?昨日,慈善法草案二审稿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慈善税收优惠问题,二审稿作出相应修改,增加“扶贫济困”可实行特殊税收优惠的规定。专家建议,“税收优惠”原则规定还应与专门税法相衔接,才能让这些“口惠”真正变成“实惠”。(12月22日 南方都市报)
慈善,这个词语我们并不陌生,而慈善事业也随着社会信息手段不断丰富而逐渐被人们更加熟知。如何在现今的形势下更好地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让慈善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有力组成和推动?在慈善法草案中,税收减免无疑成为依法慈善的一大亮点。
税收减免,可以更好地调动慈善事业从事者的积极性。慈善事业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一部分,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中,从而激发最大社会正能量,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针对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政策和条件。而在慈善法草案中提出的“税收减免”无疑会更加调动各方力量的积极性,让更多的资源和人力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去。只有一个充满积极性的慈善事业,才能真正发挥出慈善的最大公益能量,从而扩大慈善事业的受众层面,也才能真正推动社会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
税收减免,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财富再分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提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以先富带动后富。如何带动?慈善事业从某种程度来说也就成为了一条重要渠道。而通过税收减免,就可以将所谓的财富分配更加效益化,让更多的财富通过慈善的渠道分配到社会中去,可以惠及更多人群。如果一笔财富想要实现它的公益目的,那么一部好的法律应该能让这种目的易于实现。这恐怕就是慈善法草案中提出的税收减免的意义所在。
诚然,税收减免只是一个引子,依法慈善方能善而为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慈善事业亦是如此。尤其是面对财富再分配,这中间更需要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从登记到资质认定,以及后续的管理,都需要法律的手段进行支撑。既要保证慈善事业良序运行,真正的实现财富再分配,同时也要防范个人钻空子,通过慈善事业为幌子进行偷税漏税。目前我国税法对慈善领域关注较少,让慈善事业有法可依也就成为了关键。依法慈善应是社会慈善事业不断向前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相信,随着慈善法草案的最终出台,针对慈善相关规定必将更加规范,而税收减免这样的实惠政策也必将在慈善法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的顺利衔接过程中更加多元化,从而开创一个更加良好有序的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新局面。
下一篇:宋代佛教的慈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