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捐款莫让“爱心”变“寒心”
发布:2016-09-19
来源:
这段时间以来,最牵动文成县人民心弦的,莫过于百丈漈被砍伤女孩小敏了。如今,小敏仍在昏迷之中,等待合适时机进行脑部手术,而陆续到达小敏姑姑手中的十几万元善款,不仅仅代表了社会各界人士对这位遭难女孩的深深关爱,更是每个人心底那份最纯粹的善心。
然而善款的汇集,也伴随着疑问甚至质疑——巨额善款有多少?怎么花?真真切切用到小敏身上了吗?
诸多疑问,折射出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善款不透明化的隐忧。放眼过往,慈善捐款数目不明甚至不知去向的情况在我国时有发生,到头来,爱心捐款却反过来深深地伤害了那些捐款人士的心,“爱心”最终变“寒心”的例子并不少见。
回到小敏的事件上来,我们看到,如今针对小敏的爱心捐款渠道并不统一,一些爱心人士通过银行账户匿名向某个公益账户捐款,一些爱心人士直接把钱送到某个公益组织所在地或者小敏所在的村里,也有人亲自到医院把爱心款送到小敏姑姑手上。我们知道,公益组织开通的公益账户往往是单一的,并不单独针对某个慈善事件,收到的慈善金额也往往以累积的方式统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善款总额易混淆、难归算的状态,而直接送到当事人亲人手中的款项,大大小小零零碎碎更是难以统计。这是人们的第一层担忧。
那第二层担忧,也是最为关键所在的,这些善款是否能及时、有效地到达当事人手中,能否真正为小敏所受益?据小敏的姑姑称,每笔到达她手中的爱心款都会缴入医疗卡,但目前还未能及时统计出具体数额,不过相关票据、捐款名录等资料已经一一留存,等小敏好转了会逐一进行登记。如果孩子不再需要爱心款,她会将这些善款全部捐出去。我们先不说小敏的姑姑事后会否兑现诺言,单说目前这一笔笔慈善款的汇集和落实,显然是缺乏系统整理以及必要的监管过程的,只有当事亲人以自己的“责任心”承担起了这份“保护善心”的重任。如果抛去善意的光环,这次募捐活动“无序”的特质是如此的明显。
我们应当认识到,慈善不仅仅是捐助问题,更是一项构建慈善体系、保护善心的系统工程。我们由衷地希望,此次针对小敏的募捐款不会出现人们担忧中的问题。从以前四川地震的募捐,到这次为小敏筹款的案例,我们相信,类似的情况今后很可能还会出现。以小见大,这次的事件无疑是我国整个慈善事业的其中一个缩影:监管监督及善款透明化亟待完善。据悉,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去年发布了《2014年度中国慈善透明度报告》,1071名受访者对我国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工作的满意度为28%,不足三成的满意度,也着实令人尴尬。
有评论说,从排着队要成立公益基金会的企业“富豪”,到四处打听哪里能捐衣捐钱的普通市民,整个中国社会处在一种“爱心爆棚”的状态。但回到开篇我们所说的,要避免“爱心”最终变“寒心”,要让捐赠人安心捐赠,要让慈善捐助真正成为一项全民化的公益活动,还需要监管监督的保驾护航。善款金额统计的不规范,始于监管的不到位,善款去向的不透明,归根到底也是出于监管的缺失。只有监管监督到位了,慈善事业才能换上公开透明的外衣,才能在运转运行上杜绝贪腐,从而确保善款用于救助对象,才能真正保护到众多捐赠人的爱心不被伤害。
上一篇:慈善的要义是尊重而非怜悯
下一篇:慈善万人行:向国际要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