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商业共文明
发布:2016-08-09
来源: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慈善营销活动中将商业目的与 社会性的慈善目的相结合,其一是尽公众义务,是一种社会责任心的具体体现;其二,就是所谓的“慈善营销”,通过慈善活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赢得社会公众的好感,继而对消费者形成正面影响。
一、 慈善营销的魅力所在:让慈善通过产品,为企业提 供更多的经济利益,为品牌注入更多的社会责任感。 1. 消费者信任做公益慈善活动的企业,慈善营销可为企业塑造好的品牌形象,形成积极的企业文化,积累广泛的群众基础尊老爱幼,济弱扶贫是我们的中华传统美德,愿意帮助弱式群体的价值观,已经成为美德嵌入到我们日常行为中。大部分人愿意分享自己认同的价值和思想方法,很乐意在购物的同时帮助弱小群体,也很乐意向身边的人传播这种美德。在消费者心目中,做慈善、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更珍视自己的品牌信誉,其所提供的产品更安全、更有价值。
因此,在如今这样“公众喜欢对社会有益、献出和责任感的企业”的状况下,慈善营销将社会公益、企业效益、消费者个人利益有机融合为一体,使三者之间形成多赢互动的爱心价值链,不仅为买卖双方创造了精神和物质价值,也大大提升了慈善募捐的社会效果。尤其对于企业来说,达到了“既能积累广泛的群众基础,又能销售自己的产品,还能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形成积极的企业文化”的一举多得的效果。
2. 慈善营销可结合网站推广,使信息传递及其宣传变的容易,能够产生较广泛的影响,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经济利益。
当企业以网站为主要宣传阵地进行慈善营销时,象《血脉于亲情》这样的报道将会给网站带来巨大的访问量。如果企业为其慈善营销设立了论坛或博客等共大众
交流的平台,那么带给企业潜在的客户数量会远远超出了企业单方面的依靠产品及服务所带来的潜在客户的数量。
企业又让消费者通过购买产品来捐助慈善,让消费者有参与感。消费者只需要通过购买含有慈善捐款的产品,就可以回报社会,企业通过慈善产品,所传递的慈善感恩的理念,与消费者能够产生互动,再借助网络形成一种病毒式营销。 那么,必定会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经济利益。 二、我国慈善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缺乏价值观的指导、缺
乏与市场定位相结合、缺乏公益营销战略 1.缺乏价值观的指导
缺乏价值观的指导是国内企业在公益营销方面做得比较薄弱的地方。我国许多企业长期忽视企业文化的塑造,导致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缺失,从而导致了企业在进行公益营销活动时,缺乏相应价值观的指导。比如,一家烟草公司就绝不能选择一个肺癌防治的公益项目,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 2.缺乏与市场定位相结合
企业在创建之初对自身市场方向的定位,也是对公益方向的定位。通常,企业开展公益营销的目的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社区关系,有的是为了加强政府关系,有的是为了提升产品销量等。但是,无论企业的目的是什么,企业都应该围绕其核心目的开展公益活动。比如,公益营销做的最好的企业之—蒙牛集团,一开始的定位就是让每个中国人喝上牛奶,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蒙牛在从事公益营销的时候就能很好地贯彻这一理念。 3.缺乏公益营销战略 企业从事公益营销缺乏战略性主要体现在没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所谓没有科学性,是指企业没有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考虑如何合理履行社会责任,公益活动没有根据企业当前的市场营销战略来选择,没有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往往脱离了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所谓缺乏系统性是指企业不能全面考虑公益营销的各个阶段,包括公益营销前的策划、宣传以及之后的有机跟进,没有一套完整的公益营销体系。 三、如何做好慈善营销:全面认识公益营销,从内部做起,形成特有的企业文化,塑造良好品牌形象;制定企业公益营销战略与规划,开展营销活动,使公益与利益相统一;将慈善营销系统化、透明化、传播化、持续化,多从成功的慈善营销中汲取经验与知识,形成一种慈善与商业共文明的模式,使企业和社会创造共享价值。 1. 全面认识公益营销,从内部做起,形成特有的企业文化,塑造良好品牌形象; 企业在选择公益项目时,深入分析品牌的内涵,结合自身特点,选择与品牌相匹配的项目来塑造企业品牌形象。并在开展公益活动
时,不盲目宣传,而是将其具体化,用行动让消费者了解公益活动的内容,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更重要的是让企业活动最忠实的参与者和最有效的传播者—企业员工(从企业高管到普通员工)参与到公益营销中来,形成一种企业文化以影响更多的人,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2. 制定企业公益营销战略与规划,开展营销活动,使公益与利益相统一 公益营销是一项长期性、规范性的营销活动,只有将其纳入企业战略层面,通过对某一个或某一类的公益活动持续进行,才能赢得政府、媒体和消费者的高度认可与持续关注,使其成为一个品牌、一个平台。在选择过程中,企业应根据企业文化锁定相关区域,并在这些区域中选择少数合适的公益活动。当公益活动告一段落时,往往会产生一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公益营销活 动,让自己的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企业应先设计好营销活动,以便在公益活动结束后进行有机跟进。比如,蒙牛为了将捐助奥委会的公益行为价值最大化,打出了“一厘钱精神,千万元奉献”的旗帜,意思是蒙牛在每袋牛奶、每根雪糕的销售收入中各提取一厘钱,累计提取1000 万元,分期分批捐给奥组委。这样,蒙牛的公益行为就天衣无缝的与消费者联系在了一起,让每个购买蒙牛产品的消费者感觉到为申奥做了贡献,既体现了消费者的个人价值,又升华了蒙牛品牌形象。 3. 将慈善营销系统化、透明化、传播化、持续化,多从成功的慈善
营销中汲取经验与知识,形成一种慈善与商业共文明的模式,使企业和社会创造共享价值。 慈善营销本来就是通过多方参与从而引起广大群众一起响应的一种营销模式,因此,如果与企业相关的合作伙伴、员工、渠道商、供应商、网站等可以共同参与进来,并将其系统化,把“救助模式”做成“救助-发展模式”,那么,引起的影响可想而知。 如今的慈善不像传统做慈善,直接将救助款项或物资送到被救助者手中,因此,大家比较关心或是担心的问题是自己所捐物质的具体去向及其是否到位了。如果企业在做慈善营销的同时,能将其透明化,那么,我想参与者会更愿意参与进来,也会对企业更加信任,从而更加有利于企业塑立好的品牌形象。 我们处在一个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更迅速更及时,如果企业做慈善营销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或者和网络营销相结合,那么,对于企业的宣传以及相关慈善营销活动的传播会有很大的帮助。比如,王老吉借助网络的创意病毒式营销就是个很好很成功的例子。 有始有终,能够坚持的人总是能够成功。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做慈善营销也是一样需要长久持续地做下去的。否则,很难让公众对其产生信任,又或者刚刚建立起的信任和好感轰然倒塌,严重地还可能让公众对其产生厌恶感,认为企业只是在作秀欺骗公众。因此,企业做慈善营销必须要持续化。 要想做好慈善营销,除了以上几点还要多从成功的慈善营销中汲取经验与知识,多向在这方面很成功的企业多学习,真正的形成一种
慈善与商业共文明的模式,使企业和社会创造共享价值。 结语:慈善行为效果亲切自然、易于被接受,其商业性及功利性不像广告那么明显。 慈善活动的沟通对象面广、量大也有针对性。在重大活动现场,观众动辄成千上万,媒体受众更是不计其数。即使一些地方性的活动,只要组织得好,观众也会十分踊跃,因此非常有利于企业与目标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随着社会道德风尚的日趋下滑,人们对有关社会道德方面事件愈加敏感。而薄弱的个人力量不能带给人们希望,此时,企业慈善营销的出现可以说是众心所望。但是,若以慈善名义去谋取个人的利益,则是对慈善的一种亵渎和伤害,企业也必定会遭到公众的厌恶甚至是法律的制裁。因此,合理利益慈善营销,使企业和社会创造共享价值,实现慈善与商业共文明的美好局面很有必要。
上一篇:第一篇
下一篇:慈善不仅是捐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