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慈善之心万不能丢
发布:2016-09-18
来源:
中国慈善,命途多舛,如同未富先老的社会一般,未壮大就已伤痕累累。自从郭美美“误伤”红十字会后,尽管郭已承认有关红会的身份系杜撰,并向中国红十字会和广大网友致歉,但是,广大网民依然很受伤,伤不起的还有慈善事业,最伤不起的是公众的信心和信任。
爱之深,责之切。无论郭美美伤害慈善事业有多深,无论红十字会的声明多么让人“没心思”听,但社会慈善之心万万不能丢。发发牢骚固然可以,但对于慈善还应抱有理性认知和平和心态。中国有一个特殊的国情,从事医疗卫生方面助贫帮困的慈善机构特别少,可能因为医疗卫生领域水特别深,一般慈善机构轻易不敢涉足。从这个角度看,红十字会在当今中国有其重要的价值。试想,如果红十字会的捐款大为减少,最直接受害者可能是那些得了大病的贫困家庭儿童。所以,公众该出手时还是要出手,该献爱心时还是要献爱心。
公众捐助公益事业,即使每次投入捐款箱的只是一些零钱,但是爱心无价、真情无价,一旦公众得知,那本该庄重神圣的捐款竟然可能变成“玛莎拉蒂车”和“LV包”,可能变成“万元帐篷”、“万元餐票”,这种伤害多么残酷?唤回公众信任,须从改善“慈善生态”开始;改善“慈善生态”,须从重塑慈善机构公信力开始。
平心而论,不管是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红十字会对舆论问责事件的反应不可谓不快,但结果却被网友穷追不舍,问题还是出在公信力上。如果要给不能丢的社会慈善之心找到顺畅出口,红十字会就急需重塑公信力。
不讳疾忌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有效化解危机,才能把慈善事业推向新的高度。有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接受捐赠的组织中,红十字会一直排在接受捐款数额的前几位,而且超过九成的捐款来自公众。由此可见,公众对向红十字会捐款并非没有信心,只是“恨铁不成钢”。
郭美美事件对慈善事业的冲击虽然是坏事,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舆论问责红十字会的风暴对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中国慈善事业即将迎来转型。应该说,郭美美事件给了红十字会一个“机会”。如果红十字会以此为契机改变工作方式,规范慈善组织和慈善行为,甚至敢于把第三方机构请进门,严格管好每一笔善款的流入与流出,就一定能重新赢得信任,公信力完全可能不降反升。这对整个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来说,也是一件幸事。
上一篇:善的力量托举城市文明新高度
下一篇:深水静流传播慈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