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慈善问题
发布:2016-09-18
来源: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慈善事业崛起、复苏并迅速发展。慈善事业的社会作用以及历史价值,在我们这样一个由计划经济条件下同步贫富,转向市场经济条件下允许先富、贫富差距拉开的国度里,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显得极为重要和突出。慈善事业对于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公平、化解社会矛盾、维系社会稳定,对于精神文明建设,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确认慈善事业的功能和价值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广州市慈善会十年工作实践,探讨慈善事业的本质以及本质特征,我们的目光聚焦在—点上,那就是文化。为此,我们提出“文化慈善”的新概念和运作新思路。
—、慈善事业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从世界范围看,慈善事业的起源在于宗教。绝大多数的宗教教义都包含有仁爱、助人、行善的要求。许多宗教慈善团体有组织地开展活动,许多捐献者因为信奉教义而乐施行善,宗教慈善构成最普遍的民间慈善,形成一种很有社会意义的
宗教文化现象。中国的宗教慈善活动虽然早在东汉就有佛教寺院济贫,但千百年来都是较为微弱的,原因主要是宗教影响本身就很有限。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世界上宗教文化对于慈善事业的决定性力量,尊重爱国的、行善的宗教活动,这在加强国际交流、吸引海外善资、促进慈善事业方面有积极作用。 宗教慈善在中国形不成文化气候,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积累下来的传统文化里,我们却可以看到大量的慈善道德文化积淀。孔孟从仁爱到仁术,确立了系统化的社会慈善思想, 墨子的兼爱也跳不出仁爱框架。汉代独尊儒术后仁爱思想一脉相承,韩愈的博爱、范仲淹先忧后乐,人道主义精神溶入了民族的血液。炎黄子孙不管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还是旅居他乡,骨子里都深深打下了仁爱慈善的铬印。现代中国的慈善事业的历史根源,就是这种渊源流长的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里的慈善道德思想,不是封建落后的意识形态,而是民族精萃,简单地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否定、摒弃,都是极不可取的。 纵观现代中国慈善事业,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运作的载体是文化活动,不是行政活动,也不是经济活动。慈善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社会捐献,社会捐献构成扶贫救灾的善款,而善款产生要靠募捐活动,绝大多数的募捐都依托文化进行,比如慈善宣传、赈灾义演、拍卖书画、企业慈善联谊、希望
工程活动,等等。广州市慈善会每年都举办大型“慈善之光”文艺晚会,募捐善款、表彰行善的团体和个人,效果良好。 我们再看看慈善事业的社会功能最主要是什么。如前所述,慈善事业对于社会贫富不均起重要调节作用,这对于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秩序,体现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在这方面,慈善事业可称谓社会矛盾缓冲器。但是,社会分层以及各层贫富不均的问题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制度、分配制度的科学合理,不能依靠慈善解决,甚至于我们可以说在相当长时期内,慈善济贫只是杯水车薪。而慈善事业赖以生存和赖以影响社会各方面、牵动社会大多数人的关注的,是它的慈源的广泛性,无数的人参与捐献慈款,积少成多,社会公德得以提高,个人良心也由此得到安慰。因此,慈善事业在社会道德建设方面可称谓社净化器,静化社会风气和人的灵魂。这是慈善事业最有价值的的功效,这种功效体现为思想道德的成果,表现出文化性。 可见,慈善事业源于文化,动于文化,存于文化,功于文化,其本质就是一种社会文化。当然,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物质活动以外所有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指除物质活动和政治法律以外的各种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狭义的文化指
道德建设,宣传和大力倡导社会主义人文价值观。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强调集体主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主张共同富裕,追求人与人的平等和关爱,这也是慈善事业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基础。因此社会主义与慈善事业并不矛盾,而是完全相溶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文化大省建设中,我们应该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放在第—位,再把慈善事业引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再次,在广东建设文化大省,必须挖崛岭南文化的真谛,弘扬岭南文化的历史优势。岭南文化的最大特色是有广泛包容性和求真务实性,这两者构成它的优势,这两者刚好是慈善事业所需要的社会文化环境。慈善事业要靠社会支持,社会支持要靠文化依托,文化的根基深藏于历史传统。岭南文化是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个分支,深深影响着珠江两岸的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发展慈善事业,在岭南文化中寻根是不可缺少的。广东省政府将广东人精神概括为“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深得岭南文化之真韵,其中“兼容”和“奉献”无不包含和要求慈善宗旨。广州市政府提出要“深入挖掘和全面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弘扬独有的文化魅力,建立和完善文化与人互动发展的新型关系。岭南文化中积善积德、善心善举的传统道德确实应深入挖掘和凸现出来,以在文化与人互动发展的新型关系中展示出新的价值。
三、创新慈善文化,发展文化慈善 文化是慈善事业的本质特征,而慈善又构成特殊的文化。鉴此,我们必须有意识地把慈善事业当作文化活动来运转推进,不断创新慈善内涵的文化,打造有鲜明文化特色和内涵的文化慈善,使“慈善文化”服务于“文化慈善”。现代中国慈善事业基本上是政府主导的,这也就为我们操作和发展文化慈善提供了条件。 第一,启动各种文化宣传机制,在全社会进行行善宣传。只要我们把慈善事业当做文化大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来认识和运作,就可以做到这一点。慈善确实需要大造声势,多年来实践使广州市慈善会对此深有体会,把行善宣传做为基础工程抓,我们组成了有十多家新闻单位、二十多名记者参加的慈善宣传志愿者队伍,做到了电台有声音,电视有图像,报纸有文章,电话有热线,新闻有报道,街道有彩旗横额,社区派发宣传资料,许许多多的人参与了成千上万次的宣传、大张旗鼓的教育,唤起了各界献爱心做善事,增强了社会的慈善意识。行善宣传要注意把握启动时机:—是要与形势政策相适应,与一段时期内党的中心任务、中心工作相吻合相协调,不能冲击或冲淡中心工作,二是要善于抓住赈灾济贫重大事件、典型事件进行慈善宣传。三是要及时宣扬行善人物或单位,形成尊重仁善,纪念善举的社会氛围。广州市慈善会近年来紧紧抓住建设广州慈善医院这个大项
目,大造宣传舆论,社会反映热烈。 第二,在慈善文化中引入精品战略。当今社会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品位越来越高,下里巴人虽也需要,阳春白雪更受欢迎。广州市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广州”的重要战略之—,就是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慈善文化也必须高品位。我们的体会是,简单地搞一些业余色彩的会演义演,不如艺术性高的演出效果好;搞多几个一般的慈善文化活动,不如只搞一台专门创作的高水准的文艺晚会。创新慈善文化,精品战略是重要思路之一。我们应该把行善的典型进行艺术创作形成艺术精品,把艺术与慈善不但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结合起来,比如最近我们评选出“广州市十大慈善之星”,就完全可以进行文艺歌颂。 第三,繁荣群众性的慈善文化,注重将其渗入到基层大众的文化活动中。政府主导的慈善机构,应加强与宣传部门、文化部门和民政部门的合作,对群众文化进行适度导向,形成和繁荣群众性慈善文化。慈善文化要走进社区,走进街道,走进居民委员会,走进平民百姓家。一方面是群众自娱自乐,—方面又是弘扬慈善旨意;同时,群众性慈善文化要与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募捐筹款活动相结合,才更能体现它的生命力。广州市慈善会历年来组织了“一日捐”、“中学生贴旗筹款”、“羊城真情献丽江”、“扶贫济困献爱心”、“一帮一爱心助学”等筹款活动,都通过群众文化活动进行了宣传造势。
第四,在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上下功夫。广州市慈善会成立十年来,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善款总额近2亿元,其中企业捐款约1亿元。可见企业参与对慈善事业作用非常大,但有意识地从中凸现企业文化,宣扬企业精神倒并非明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精神、品牌、形象的综合。如果我们慈善机构与企业在善款受捐过程中,注重刻意地把慈善文化内涵与企业文化溶合,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升华企业文化,向社会展示这种企业文化,则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家乐于此道,因为企业文化有了知名度,有利于企业发展。近年来,广州市慈善会与企业合作的慈善文化活动较有声色,募捐成绩裴然。2000年的“善心世纪行—珠江投资广州市慈善之光晚会”筹款1800万元,2001年的“富力齐心慈善汇广州市慈善之光晚会”筹款2136万元,2004年1月“广州市首届麓湖慈善杯高尔夫球赛”为我市弱势群体医疗统筹资金筹款124.8万元。除此之外,我们还与不少企业合办艺术展、义卖、宣传、募捐等活动。这些慈善活动,都或多或少地宣示了一些企业文化,但无论从观念上还是在运作层面上,都缺乏企业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值得我们反思。 第五,在慈善机构与专业文化团体联合运作上做好文章。当我们把慈善事业当做一种特殊文化来从事,并且注重精品战略之时,我们就必然会与专业文化团体联合工作,开创文化慈善的新局面。我们不但可以请专业文化团体承包个
别文艺活动,也可以长期挂钩合作,提供素材资料给他们创作,适时提出文化慈善主题请他们来表现,加强沟通和理解,使专业文化艺术团体的工作,能成为慈善事业的又一载体。这是创新慈善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总之,上述—切,贵在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 须知文化是—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文化形成产业后可以创造文化经济。文化慈善也是一种文化经济,它的投入是文化活动,产出是善款捐集和行善济贫。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慈善事业是文化产业。相应的,发展中国特色的文化慈善产业,需要慈善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需要我们不懈地开创自己的路 。
上一篇:将学雷锋升华到做慈善的高度
下一篇:美国慈善文化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