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慈善皇后”的魅力——访问赵曾学韫教授

发布:2016-09-19

来源:



      赵曾学韫教授(下称“赵太”),是世界著名慈善家,30多年来,她把所有精力倾注在慈善公益事业之上,不论寒暑,都在贫困山区及不同的慈善团体间奔走。这些年来,赵太为各类慈善筹集的善款高达十多亿人民币,有“慈善女皇”的美誉;她所关心的范畴亦很多样化,亲自创办了“香港艾滋病基金会”、“微笑行动中国基金”、“善学慈善基金”、“大中华文化全球协会”等等。


      跟赵太详聊她在各项慈善项目的参与,发觉公益事业并非捐捐钱,出席一些活动便了事,原来也真的要费尽心思,方有成效。看赵太在公益事业上的亲力亲为,首要条件是要去了解受助者的真正需要,才可以善用资源。然后,又要有一种创新求变的思维,方可唤醒大众的注意,在这方面,赵太早就起用各类宣传方法,避免因循旧有的去运作。另外,又要明白行善要有持续性,要坚持信念,方可得到成果。当遇到困难阻障,要有解决问题的决心,不能轻言退缩。最后,更要有一腔“急人之所需”的热诚,方可帮助真正有需要的贫苦大众。


      看赵太的言行,发现以上五种特质,缺一不可。赵太多年来持之以恒的热心公益,一方面开展了各方面的慈善事业,另一方面,又启发了无数善心人,加入公益活动的行列。

 

被善感动

开启漫长慈善路


      赵曾学韫教授从1978年开始迈入慈善事业,至今已有35年。当年,她的两个儿子上了全日制小学,她有更多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于是,她加入了基督教女青年会,女青年会举办很多各类型的活动,例如探访老人院,当时赵太已觉得这些活动很有意思。有一年,她们去探望退休的牧师与传教士,看见老人们生活清苦,甚至要到街市拾取剩菜维持生计。但是他们却收养了一些无家可归的小孩,其中一个孩子更是失去了四肢。看到这种情况,令她十分感动。


      赵太忆述当日参加女青年会时的所见所闻,她说见到人人出力工作,从不论资排辈,一点也不歧视当时资历尚浅的赵太,令她愈发有投入感。


      80年代,女青年会计划表演话剧《浮光掠影》筹款,在城市大会堂、荃湾大会堂等公演了九场。麦秋担任导演,所有演员均是女的,赵太则反串一个叛逆的男角。赵太并没有演出经验,演技难免生疏,第一次彩排后,有一位好心的演员委婉地提点赵太,不如到她家中为她排练。赵太意识到,不可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影响整个团队。她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认为演戏重函接,不论演什么角色,只有读熟整个剧本才能演得好。赵太回家熟读剧本,掌握了角色之间的互动,对白与情节间的节奏,到了第二次彩排时,已经脱胎换骨。总彩排后,麦秋导演大赞赵太演技出色,必然是个有经验的演员。那时,赵太还未知道自己摸到了演出的窍门,只懂回答:“没有啊,在读书时比较喜欢运动项目,也没有参加校内的话剧活动。”谁知道,赵太在第二年更被导演推荐做主角,但由于她加入了狮子会,进行慈善工作,没有时间彩排,只能推掉了。

 

福缘早种

两个人影响了她


      问及赵曾学韫教授为何会投放全副精神在慈善事业,她说:“有两个人对我影响最深,一位是我的母亲,一位是我小时候的班主任,他们一早就为我树立了做人的榜样。”


      赵太的母亲教育程度较低,也没有工作,专心在家相夫教子,是上一代典型的贤妻良母。那时在广州,赵太家中经营粮油杂货生意,也称得上小富之家,母亲一知道邻里家庭经济困难,便会送十斤米给他们。有些时候,甚至会亲自烹饪一些鱼肉,送给经济状况较差的邻里。赵太称,那时候,她发现只是普普通通的煎鱼,送到邻家,那些小孩都会双眼放光,可见物资相当不足。有一次,邻里中有一个丈夫卧病在床,无力工作,妻子则要照顾11个小孩,最小的孩子还要用手抱,家庭失去了经济收入,生活艰苦。赵太的母亲主动帮他们照顾两个最小的孩子,让妻子可以外出工作,赚钱养家。妻子放工后,急匆匆地来到赵太的家,对赵太的母亲千恩万谢,也打算尽快接走两个孩子,免得给她添麻烦。赵太的母亲却叮咛她,可以回家煮好饭再来接回小孩。


      那时赵太才几岁,觉得母亲的行为不可思议,自己家中已有那么多小孩,还要帮别人照顾孩子。赵太问母亲为何要这样做,母亲回答说:“别人遭遇了命运的不幸,我们帮助他们照顾孩子,他们的妈妈才能外出工作,这样他们才可走出困境!”因为赵太曾亲眼见过他们的惨况,她明白了母亲的说话,也确切地感受到:看见别人快乐,是一件很满足的事。


      赵太回忆中的母亲,是一个温和有耐性的人,从不打小孩。家中兄弟姐妹顽皮打架,母亲也不惩罚他们,只会站在一旁伤心地哭泣,孩子看见了,便会自觉停止打架。这些善心的种子,也许早就种植了在血脉之中,成就了日后赵太在慈善活动方面,不甘后人的投入贡献。


      第二位影响赵太最深的,是她小学时期的班主任许老师。赵太在广州小学三年级上学时,父母与大哥来了香港,工人也走光了,只有赵太和一个哥哥留在广州,无人照料,又不懂做饭,只好吃花生米维生。她的班主任许老师知道她的惨况,帮她申请来港,但申请了三次也不获审批。许老师带着赵太来到派出所,追问职员为何不让他们一家团聚,连番折腾,终于让她成功来港。


      赵太说:“那时,局势没现在开明,许老师根本没有责任要帮助我,但他依然全力协助。如果不是他的帮忙,我的命运可能会改写。”这令赵太明白,帮人能改变别人的命运。来港后,赵太一直与许老师保持联络,但70年代国内动荡,从此便失去联络,说到这里,赵太的遗憾之情,溢于言表:“我也真想去跟他说一声,他当年帮助的小女生,今日正努力不懈地帮助其它人。”

 

寻求创新

让善行锦上添花


      80年代初,赵太加入了仁济医院当总理。那时,她并不了解仁济医院,更不知仁济前主席及总理是谁,甚至把仁济医院与博爱医院混为一谈。加入仁济后,赵太认为要筹款,必先要人认识,大家连仁济在哪里也不知晓,也不知道善款用到哪里去,当然不会支持。于是她改善了原来低调的风气,拍摄了改建老人院的短片,在电视投放广告,以作宣传。没多久,有人致电说打算捐钱,但要先见见赵太。赵太马上回答:“我明早马上去。”那个七十多岁的伯伯对赵太赞口不绝,说他捐款时,很多人都叫他直接寄支票,而赵太却十分热心,马上来见他。结果,那个老人家捐了50万(在当时是两层楼的价钱),他说看见赵太能令老人家笑逐颜开,觉得她必是个好人。


      仁济扩建时,需要款项以购买新仪器。有个富有的老伯伯来捐款,但他不论去哪都是独身前往。赵太问他为什么不找人贴身照料。他笑说,香港那么多好人,即使他晕倒在街上,他深信亦会有人把他送到医院。那个伯伯六十岁时才带着二十块钱来港,白手兴家,八十岁时已能捐出近二千万的善款,这证明人的成就不受其年龄局限。


      1984年,赵太及仁济医院与商业电台合作,在红馆举办演唱会「叱咤乐坛流行榜」筹款,预算五十万制作费。有总理提出反对,认为做慈善不应支出那么大量的金额,会被人诟病。赵太回答说,制作费是总理们自己支付的,收入盈余则捐出,谁可指责?


      那时,商台亦考虑退出,因为从未举办过如此大型的演唱会,七、八千个座位,如果没有人入场,台下空荡荡的,会影响商台的声誉。赵太打工时,曾做过丽的呼声打字员,那时,商台的台长潘朝彦是她的上司。赵太去见潘台长后,潘台长吩咐,一定要支持赵太的所为。演唱会的门票很贵,但最后观众均说很值。结果,那年筹到了800万。红馆本来乌灯黑火,说起来,这种大型制作是由赵太始创。现在说起宣传,几乎人人都懂,但在80年代,则是较稀有的概念。

 

了解需要

不止捐钱还要用心


      赵曾学韫教授指出,老人年轻时对社会有一定贡献,但命运多变,有些老人晚景凄凉。希望能透过慈善工作,给予老人最后的温暖,例如出钱租旅游巴士,带老人家们去旅行,简简单单的去玩一天,逗老人家开心,往往得到很大的效果。


      1984年加入仁济医院后,赵太发现有些老人院厨房油腻,抽气系统不好,于是致电青少年警察学校,邀请义工帮忙改造老人院。赵太把自己作为家庭主妇的经验告诉他们,要求他们据此打理老人院。她认为,女士只要事事用家庭主妇的心态服务,自然会做得好。例如把老人院当成家般整理,自然不希望家中如此脏乱。老人们看见赵太时,高兴得像当她是女儿般,握着她的手倾诉心事。

  

     1987年,牙科专家邓教授来港开会,会毕,他对赵太的印象十分好,赞她愿意听取他人意见。邓教授说,他有张牙科手术床可捐赠给仁济,不知道医院是否需要。赵太心想,虽然仁济医院未有牙科,但这的确是老人家需要的,可用现有资源为仁济创办。于是,她写了计划书给当时卫生署的唐嘉良署长,提出兴建牙科,自负盈亏。这时却遇上一个困难,仁济每天均接收大量的病人,已没有多余的空间开设牙科。于是赵太提出把裁衣间搬到空置的护士宿舍,空出的裁衣间便可用作牙科。当时,大家都很惊讶,赵太怎会那么清楚仁济的实际运作,更能精确地调配资源?赵太轻轻的说:“做善事不止捐钱,还要用心。”

  

     那时很多政府医院都没有牙科服务,很多人忽略了牙科的重要性,殊不知,老人家出现牙科的问题后,会影响健康。87年,新界政务署长许雄主礼,开放第一间仁济牙科诊所。仁济牙科诊所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矫正牙齿,洗牙、补牙等服务的价格则较为低廉,希望能令牙科治疗普及。现时,仁济已有七间牙科诊所。赵太认为,任职时有多大的政绩并不代表什么,今年有盈余,也许明年就出现问题,只有建立一个合适的制度,可以持续有效的,才是真正的贡献。


      赵太认为做慈善是一种责任,不能挂名了事,要对慈善有真正的贡献。很多人答应帮忙筹款,到头来却只发个电邮了事。


     1972年夏天,赵太到医院探病,那时医院环境较差,并未有冷气,病人都躺在帆布床上。赵太探病后,看见一个年约80岁的婆婆,样子十分痛苦。她觉得人即使穷,也能有体力工作赚钱,但又穷又病的人实在太可怜了。于是赵太立志,日后有能力时,必定要帮助医院。

  

     伊利沙伯医院30周年纪念,想筹款成立病人资源中心,邱太曾做过仁济医院干事,知道赵太的才干,推荐了赵太。于是,副总监赵丽丽来找赵太,希望她能帮忙筹款。赵太提出,伊利沙伯医院30年来培育名医无数,可找医生或他们的太太来买枱捐款。在活动开始前六星期,还未找到足够的人买枱,干事们都很灰心,甚至提出放弃活动。赵太却认为病人资源中心的服务,是用作培训义工照顾病人,不能就此放弃。赵太觉得人要有责任心,答应了的事情便要做到底。

   

     现时,伊利沙伯医院病人资源中心已培训了三、四百个义工,病人日间护理中心亦是由赵太捐款创办。现时香港已有很多这类服务,如果当日放弃了,没有第一间,自然没有接续,赵太的行为可谓影响深远。

 

微笑行动

急人所需,快乐一家


      1991年,赵太偶然参与了鲍志伟的记者招待会。鲍志伟患有兔唇,后来冯永祥先生牵线搭桥,找到马基医生 (Dr. Magee) 帮他做矫正型外科手术,令他可回复正常人的生活。赵太十分感动,离开记招时,捐赠了五万元,表达她的支持。

  

     赵太回到公司后,开始策划,打算为他们筹款。初时,他们以为赵太只是借他们的名义筹钱,不会真的筹到款项。结果,赵太筹了五百五十万,要求冯先生们开出收据时,才发现原来他们只以团队形式助人,并未成立非牟利慈善机构。于是,赵太与他们一同成立了“微笑行动中国基金”。微笑行动的概念由冯永祥先生始创,赵太则垫资成立。

  

     “微笑行动中国基金”在国内不同省市安排手术,帮助有需要的人士,期间,亦遇过不少困难险阻,有一次,赵太安排了病人到哈尔滨做手术,在零下二十五度的天气,赵太亲自去医院视察,才发现医院只有两张手术床,幸好发现得早,差点安排了十多个病人去做手术。

  

     又有一次,赵太和医院谈妥,以60万的价钱为病人做手术,并打算把仪器运到医院。但院长说要收到款项后,才会盖章让仪器运到医院。根据过往的经历,一向是手术完成后才付款的,因此,赵太并未准备好款项,汇款亦需要几天,若等款项汇到才开始运输仪器,根本来不及动手术。赵太找到了南京政协常委陈女士,希望她帮忙说项。谁知院长坚持己见,不愿盖章。赵太心急如焚,因为她早已约好了病人、义工与医生。若届时无法如期做手术,会对三方面造成很大的伤害。但不巧的是,赵太有急事回港,但她对心里牵挂此事,留在机场不肯离开。最后,陈女士找到了海关关长,才让仪器顺利通诏。

  

     有一次,约了医护为病人做手术,岂知有个护士长错过了航班。赵太急忙为她四处打点,半夜三更时,赵太怕吵醒家人,只好站在电话旁,等候最新消息以便安排。结果成功安排护士长在广州转机,但出乎意料的是,护士长明明上了飞机,接机的人却找不到她。原来护士长从南美飞来,连续几十小时不眠不休,在机场又找不到接机的人,身心俱疲下,在机场附近找了一间小酒店小睡。

  

     赵太到内蒙古妇产科医院视察,问任职了9年的妇产科主任,9年来接生的婴儿中,有多少个是兔唇。主任回答说,只有约12人是兔唇,反而有很多弱视的婴儿。患有弱视的孩子,若在15岁前不治愈便会盲。赵太认为这种病有迫切性,于是成立基金帮助弱视的孩子。现时已建成了12间医院,也为赵太重点推动的项目之一。

  

     另外有一次,汕头有两个小女孩严重烧伤,家长向微笑行动中国基金申请进行矫型手术。但由于当时微笑行动的服务范围集中于兔唇,并不包括烧伤,于是家长的申请被拒。赵太偶尔遇到两个女孩,关怀地问了一句是否烧伤,母亲点头,说本来还有个哥哥,已经烧死了,并把女孩的裤脚翻起,让赵太看她的烧伤程度。女孩马上嚎啕大哭,赵太明白这样的行为伤害了她的自尊心,马上把她的裤脚翻下来,安慰她说自己没有看到她的伤势。

  

     赵太对此事耿耿于怀,她说:“我觉得那个女孩子,是因为我而受到无必要的伤害,我怎样也要想个办法,去帮一帮她。”于是她找到了骨科与整型专家梁教授,梁教授虽愿意免费为两个女孩动手术,医院费亦要30-50万元。赵太把两个小女孩及其父母接到香港,为他们医院附近租了三个月的住处,让她们接受全身刨皮手术,后来两个小女孩康复了。

 

文化普及

也是慈善的主流


      早于80年代,赵太是首个筹钱给儿童管弦乐团到外国表演的人,有演出机会,他们才有动力。2005年,赵太创办大中华文化全球协会,负责向世界推广中国艺术,同时引入外国艺术到中国。曾带领北京艺术团到莎士比亚出生的城市演出,用普通话表演《王子复仇记》,是四百多年来首次有中国人在该地表演。但大中华文化全球协会的运作费过于高昂,一年要二百多万,现在有文化活动时,只好外判举办。

  

      赵太又说:“新加坡有文化表演时,若门票尚未售罄,会让学校带领学生观赏。培养观众,才有艺术家。”香港不是没有艺术家,而是没有长远的计划去部署如何培养观众。在这方面,赵太会再深入研究,让我们的文化活动可以有结构性的发展。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的弟弟与赵太参与了很多慈善行动,深受感触,成立了义工团体,把钢琴搬到较贫困的地方,让当地的小朋友有机会接触钢琴。“另一种源于慈善的愉悦,来自启发了别人一起参与,和结交更有善心的同伴,共同为公益事业奋斗。”赵太这样说的时候,的确流露出兴奋热血的神情。

  

     另一方面,赵太相信要支持文化普及,教育是必要的一环,在1988年,她成立了柏基国际幼儿园/幼儿园,是首间用普通话教学的国际幼儿园,亦为港人引进了开心学习的概念。

  

     关于青少年方面的培育,赵太也是不遗余力的。当时十八岁以上成人可到酒吧「蒲」,不少孩子十分羡慕这样的生活,但又未够年龄,只好坐在门外眼巴巴的看,家长均十分担心子女会学坏或发生意外。Watchdog“蒲窝”因而成立,供十六岁以下儿童享用,提供无酒精饮品,既有音乐室,又可画画。“蒲窝”成立后不久,缺乏运作资金,面临倒闭,只好来找赵太帮忙,赵太建议他们开源节流,并向香港赛马会申请拨款,继续运作。


相关推荐

上一篇:温州都市报:温州,因慈善而更有魅力

下一篇:信仰的魅力与社会资本的实力:浅析美国宗教慈善组织的两大支柱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