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都市报:温州,因慈善而更有魅力

发布:2016-09-19

来源:



有两则新闻,让人感受到了慈善的温度。一则是,22日上午,川青藏光明工程理塘行活动在海拔4014米的四川省理塘县正式启动。在现场,70岁藏族受助者昂旺登批给温都陈忠慈善工作室授牌。(本报7月23日A5版报道)另一则是,瑞安公务员陈福春因为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而成为新闻人物,陈福春说,“现在医疗技术好了,捐献造血干细胞能够救人一命,配对成功的话我无论如何都要捐献的。”(本报7月23日A7版报道)

■王石川

无论陈忠还是陈福春,他们毫无疑问都是慈善事业的男主角,值得我们致敬。虽然他们都是极其普通的凡人,但具有充沛而醇厚的慈善精神;他们的所作所为,并不惊天动地,但使这个社会多了一些温情,使最需要救助的人多了一种希望。

在他们的背后,站着无数默默无闻做慈善的人;他们的坚守与付出,使温州的精神风貌更昂扬,使温州的慈善指数更高企。正如陈忠所说:“温州人不仅追求物质富裕,更追求精神富有;温州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也铸就了大爱城市、诚信社会、道德高地。”温州这座城市,因慈善而更有魅力。

其实,慈善除了提升城市形象,更真正帮助了需要受助的人。比如,昨日参加川青藏光明工程理塘行活动的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专家和志愿者,克服高原反应帮助55名藏族同胞重见光明,在理塘“光明行”中谱写了一首首爱的赞歌(本报7月24日A6版报道)。重见光明的这些藏族同胞,不仅看到了这个繁华世界,也一定看到了慈悲与温柔,读懂了慈善与爱心。

更难能可贵的是,志愿者中不乏年轻人。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扶贫白内障中心副主任徐栩,全家总动员,把老公、女儿和侄女都带去做志愿者。浙江富笠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倪金都,也带着儿子倪林垚做志愿者。带着孩子做慈善,这是慈善的代际传递,说明慈善事业后继有人。

更吸引我们的是“志愿者”三字。志愿者不单纯是一个符号,徒具象征意味,他们最有行动力,也最有公民精神,他们是托起这个社会运行的沉默底盘,他们是社会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力量。志愿者喷涌出现,一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有报道称,美国有名女生,学习一般,最后却被哈佛大学录取。录取的理由是:“我们为她的爱心和坚持不懈的助人之举所感动”。原来,该女生平时把大量的课余时间都用来做志愿工作了。其实,做志愿者也是做慈善,每个人都可以做慈善。


相关推荐

上一篇:为什么选择一九爱心:一九爱心的亮点和魅力

下一篇:香港“慈善皇后”的魅力——访问赵曾学韫教授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