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辍学博士生的创业、奋斗与担当
发布:2016-09-22 10:16
来源:
1) 总结、直面问题
易威斯陷入困境,我在力图与合作伙伴充分沟通,按照一般科技公司和项目的基本打法来拯救和维持公司的同时,也和团队伙伴着手开始在其他地方进行项目运作。
首先,我对易威斯的经历进行了总结。按照合作伙伴的思维,易威斯就是提供充电设备的公司,定位于制造环节,所以出现困难时,合作伙伴的总结是“这个市场是封闭性的”。充电站的出资方主要是国家电网,也包括地方政府,但从2009—2012的三年示范期的主要是电网出钱,而电网有一套现成的设备配套体系,包括许继、奥特迅、南瑞等,可称之为“电网系”。这个体系不大容易进去,这是我在创业之初就有明确认知的,所以按照我的计划,一定要先搞示范,抢标准权,而后以能卡位的话语权去介入电网、地方政府投资、石化企业、普天的供应体系,并充分利用地方政府与电网等大佬的业绩博弈空间,主营定位于场站网络设计与承建,附带提供己方设备。按我的思路,绝不是去搞对缝贸易,那是一种相对被动的乙方思维。产业发展初期,抢位、抢话语权、抢占战略制高点就是所谓的抢市场,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企业能活下去、不至于夭折、甚至能赚钱则是最关键的难点。而这,实际上是商业模式问题。
2) 总得有人切实担当
我在创业之初,甚至连什么是“商业模式”也不是很清楚。就是朴素地认为国家大力提倡和扶持、利国利民,发展过程中就会有大的机会。2009年初参加创业大赛,第二轮时考官问我项目商业模式,我竟然答非所问!只能说那时我还是一个技术人员思维,距商人思维尚远。
项目要发展,就要解决初期投入风险控制和日常现金流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产业重大核心问题!我这种认知的形成是在2011年初,而此时的政策层面,还是在对示范城市的数量和车辆推广指标不断加码,还乐观地认为有政策大力推动,很快就会形成大发展甚至所谓“弯道超车”的大产业格局,并未意识到产业核心问题。国家首次明确提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商业模式的创新,是在2013年4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而此时我为了一套合理、有效、严谨的商业模式的成型,已经进行了2年艰苦卓绝的探索。
只有商业模式问题解决了,只有让在产业链上的整车生产商、电池生产商、技术服务商、消费者等都能逐步盈利或得益,才能将这么好的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做起来,才能使得国家的各级补贴和扶持有的放矢。这套商业模式的体系应该具备开放性、兼容性和发展性,可是其核心抓手又是什么呢?模式的摸索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需要开拓性的人物,可这样的人物又在哪里呢?
面对以上问题,我曾陷入长长的思考,平心而论,我自知是不具备能探索商业模式的素质。但事已至此,逼得我就得走上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探索一种有效的、各环节共赢的商业模式之路。而这…我这样的人怎能干得了呢?
3) 艰辛探索
之后我来到山东,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专注进行商业模式的探索,运作项目再找合作。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各种人,央企老总、政府高官、政治掮客、不知真假的要人后代、各类骗子等等。经历了很多失败,但屡败屡战,各种磨难、冷眼、背叛、失落、炎凉都没能磨损我的决心和意志。终于,一套商业模式已日趋完善。
这段时间我将日常生活标准尽量压低,因为我知道一定要为探索商业模式把钱省下来。饮食方面,维持温饱即可,很少吃肉甚至蔬菜。住宿方面,在各贫民巷之间徘徊,连续三冬没有住过带取暖设备的房子,几乎每天夜里都会被晚归的声音、吵闹嬉戏声所吵醒;有一年刚进11月份,住的房间西山和北山的内墙就都结满霜了;2011年安徽、山东两边跑时,在办公室用装修的苯板铺在地砖上,在严冬时节住了两个月;有一年住的房子没窗户,常年不见阳光;虽然如此,但是看着周围人群中那些为生活而奔波、辛勤劳作者的黝黑面颊,我知道我正在为理想而奋斗,砥砺前行,大家都在踏踏实实的为这个社会贡献着一份担当。好在衣着的方面,早些年攒下了一些拿得出手的衣物鞋帽;而在出行方面,只要是项目运作,一般却是含糊不得的!
其实我也并没觉得这样有什么苦的,人家别人民工、小姐等能如此生活,那我当然也可以,如此才能把非常有限的资金用在项目运作上。团队出去谈事情,无论和政府谈、还是和投资人或中间人谈,都花销不小,门面总得要装点的。出行花费、团队建设、往来应酬等均需要我来负担。风光时,多的是人主动靠近;打拼时,很少有人会帮你来分担。那怎么办?只能一句话:严己宽人,主动负担!有人曾说我的团队主要是靠一种精神纽带在维系,会很脆弱,对此我不知该如何评价,但我坚信这种纽带是一种力量,会比单纯的物质维系更加牢固,也更加珍贵。而事实已证明,虽历经波折,甚至会有分歧和矛盾,但是大多数人都不弃不离,理解和体谅,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坚持向前。华星之变时,某大哥曾对我讲“老弟,你既然选择了创业这条路,那就要有常人所不能的担当!”言犹在耳,记忆犹新,实际上这些年我早已不知不觉中在这样做了。
这期间,我和团队成员跑了很多地区,如山东德州市县、荣成市镇、济南市、滨州市、博兴县、山西昔阳县、甘肃兰州市、湖北监利县、辽宁铁岭市等等。运作的过程中,对于项目的运作经验逐渐积累和成熟了。在团队构建和管理、中央及地方政策的分析和把握、模式调整、政府沟通、融资洽谈、时机与分寸把握等方面,均增加或形成了宝贵的经验。遇到问题时就加强学习,弥补知识的欠缺。我的思维模式也逐步从一个技术人员的思维向着一个商人的思维转化。由此,渐渐摸索出了合理的商业模式,并不断得到优化。首先是按照“科技项目+土地优惠”的模式运作了好长时间,这是很多新兴产业项目的操作模式,我的项目也得到了比较优惠的土地扶持,期间洽谈了若干投资商,但终因地块位置不佳、大环境调控以及团队成员诉求不当而不成。由此我又总结此商业模式中存在固定资产投资较大,并且项目主体现金流不畅的问题,由此就影响了项目的风险控制和盈利能力。说明模式尚需优化,那就继续探索,虽然屡败但仍屡战,相信这个产业会做起来,那就有我的契机。保持创业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期间的确学习了一些党史以励志),尽量坚持每天锻炼身体。
几经摸索,优化了商业模式。以保值升值性良好的资产作为风险把控抓手,而且是项目有机组成要素;所需投资已大幅降低,投资回收期已降至一年以内;解决了最关键的日常现金流问题,盈利能力良好,利润率可观;而且,模式可复制性良好,并具有很好的防拷贝门槛儿,这就是现在所秉持的商业模式。
4) 模式成型
一套可行的、能以市场为导向渐趋起决定性作用的产业商业模式,从客观上来讲,应该能使以产业链为线条的各环节点均受益并有发展。无论对所谓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均是如此,而且这个模式应该是严谨的。有些产业可以说是缺乏严谨商业模式的,于是就始终得靠政府补贴,比如新兴产业中的光伏产业、传统产业中的农业等。如果一个模式能够使一个产业的各环节严谨受益,那么这个模式就绝对是可行的、珍贵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是如此,产业发展初期,国家地方财政扶持度过初始期的难关,但不能将政府扶持就当成是市场本身,这样做是绝对不利于产业形成与发展的。而这些年恰恰很多所谓各类新兴产业项目就是瞄着政府扶持,不求进取,也更谈不上为新兴产业去摸索一条可行之路。新兴产业发展初期,政府帮扶是该有,而且必须有,但是一定要始终想着探索市场能成为主导的路径和模式,这是产业从业者该有的责任心。否则,大家都是不踏实、不做实事,甚至各类骗子招摇过市、假大空横行,那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只可能是停留于各级政府规划的镜花水月而已,难免落个起大早赶晚集的结果。
既然走上了这个产业的创业之路,我不愿、不想这种情况发生,虽然力微,但总要有人踏实的去做。
2013年10月,曾就此商业模式到武汉与二汽新能源汽车公司老总会谈。该公司2003年成立,始终困扰于商业模式的问题,故始终靠着国家经费和部分市场收益支撑。洽谈后,对方对我的商业模式非常认可,并感叹这些年来中国终于有人探索出了可行的商业模式。并邀请我加盟,但限于实施路径问题以及我的“专业人做专业事儿”的要求对方体制无法有效保证,故未立即加盟。
尔后又根据新出台的国家政策财建〔2013〕551号《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对商业模式进行了细化,并着力在某地方进行了运作,签署了协议。期间,2013年末到2014年初,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确认了两批计88个城市或区域做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政策的调整,刚好与我的商业模式严密契合,提供了发展的市场。整理了商业计划,形成了小投入大产出、有持续现金流保证、有优良资产快速积累抗风险便于资本运作的格局,少量投入即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形成数倍的收益。
在具备良好基础的情况下,我前不久回到哈工大寻求母校对于创业的支持,并顺带妥善解决以往的纠葛。校方很赞赏我的创业历程,提议往前看,可采用成立一个校方冠名的法人平台等方式,利用我的项目基础和地方资源,合作共赢,共同为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做些实事。我提出可由学校有关部门来协调,甚至提议可将当年害我的导师拉进来,大家可再合作,前面探索的艰辛我已担当,现在有收获了我愿与大家分享,哪怕她曾是害我多年的导师!我想这该是彻底解开以往疙瘩的最好办法,毕竟师生一场,大家都向前看,总比我正当行使公民权利的结果要积极向上。难道不是吗?
2014年5月末,应浙江某上市公司之邀进行了洽谈,对方的新能源汽车板块始终困扰于实施的抓手,对于我的商业模式非常认可。双方商定先在浙江和山东建设示范点,定位于对油价敏感的“下里巴人”用车为服务群体,将我的商业模式落实,在全国首先树立起在单独区域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整体和相关各环节全面受益的标杆。而后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计划在2-3年内建设成中国第一家覆盖3—5个省的民营新能源汽车网络运营和技术服务企业,争取在3-5年的时间内成为中国首批新能源汽车技术服务环节的上市企业。
2.2.5 产业话语权构建
这些年,在产业发展认知、服务模式等方面,我的观点和实践探索一般总会具有前瞻性,往往会被产业后续发展和政策所证明。
2010年在中国首届充换电站高峰论坛上,在大家都在鼓噪电动汽车需要快充、15分钟充满电等云云之时,我是唯一的公开反对的主讲专家,因为所谓快充违背电池的基本科学道理;并且,我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电动汽车亟需专业技术服务环节》的观点。但曲高和寡,只有会下有些媒体人士私下对我讲“王总,只有你说了些有用的话呀!”但我在多个场合表达了我的观点,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的征询意见中我也提出了类似观点。既然要发展电动汽车,那么大家必须直面一个问题,那就是:“发展电动汽车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电池组的不一致性,电池间的不一致性将作为一种电池组固有属性而长期存在!”“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先把专业化的技术服务跟上”,唯有如此才行。此观点被专业杂志转载,见《新能源汽车》2010(12)。
终于至2011年末,各地相继被报道的所谓车辆燃烧等安全事件;然后各示范城市的大型电动公交车,因快充而导致的超高的坏损率又被相继曝光,至此,快充论才算收敛了许多。此时国家政策也终于确定了“慢充+换电”的模式。2011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市场对电动汽车的认可取决于车辆品质和配套服务》,可算是终于对于我的观点有了呼应。随后的产业政策也终于将配套服务作为专门的环节提出了,也算欣慰。
2.2.6 对于产业乱象的自觉抵制
自从国家确定发展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社会各路人马蜂拥而入,无论其原来基础如何,鱼龙混杂。我在创业实践中,对于各种乱象进行了自觉地抵制,并主动帮助地方政府对这个新兴领域的项目进行甄别。
曾经在某地方招商会上遇到一个日本投资商,要到中国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项目,但其同来的伙伴——一位自称台湾出生韩国长大日本工作(很绕口)的“爱国”华侨,要求地方政府必须采用日本标准和知识产权。我当时讲了下由发改委主导的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标准方面的自主建设情况,明确表示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尤其是初期,谁都希望掌握自主的话语权,日方企业如真来中国,我倒是可以帮助如何适应中国的规范和国情。那个日方投资商和伙伴一看遇到明白人了,也就不好再乱讲下去了,会下反而客气的主动要求我的联络方式。当晚,地方政府领导在招待会上主动给我敬酒,大家相视一笑,尽在不言。
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涉及各类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这里暂不累述了。
2.2.7 自我学习和提升
在实践中虽然越发明确了商业模式,但同时也越发地发现自己的知识不足,于是,每当遇到问题就反省并马上加强学习。这期间,学习了金融知识、房地产知识、出租车交通管理知识,弥补了公司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知识。
2.2.8 我的担当
面对人生磨难,当直面和担当。走上了创业路,就更要有担当。这说来容易,做到却难。可是,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新兴产业,总得有人是在真正地做实事!大家如果都是借着政策之风而行欺世盗名之举,骗国家、骗地方、骗大众,那么何谈战略性产业的“新兴”,何谈转型升级,何谈弯道超车?大到一个产业的发展,小到一个项目的进行,总需要有人埋头探索,给这个产业探索一条各环节均得利的可行之路。这其实是件很难的事情,但必须有人去做。大家不能都是拿了土地优惠后“华丽转身”变成地产商或房产商,那样的所谓模式并不能称之为对产业有利的模式。各种扶持需要有,但主业必须得能支得住,至少得知道主业支不住的话,附带的就不可持续。而这些首先得确定创业方向的正确性,心要正,然后要做的就是坚持、调整、再坚持、再调整。
创业中的体味和经历其实挺精彩的,在不断地磕碰和学习中,我的思维体系和思维方式,也已从一个算不上学者的知识分子逐步变成了一个在商言商者。从当年刚一接触央企的人就毕恭毕敬,变成了基本可在土地运作、交通规划、城市新产业发展、企业现金流保底、资本介入的虚实等宏微观的多方面,以一套模式的形式,与各类大佬进行正常的交流。在心灵上也越发强大并高贵了,只是对于父母的愧疚愈发深重!而对我的个人幸福...早就不想了。
我的执着和坚韧感染了周边好些人,尤其是团队成员,大家主要就是靠精神纽带拧到一起的。最主要的是我这个团队核心得能做到让人服气才行,能做到妥协、也能坚持原则。其实也并没有特意为之,大体本来我就这么个德行。技术部分的成员是比较稳定的,我可服众;运作部分的成员们则几经变换,居心叵测算计自己人的我坚决剔除。关键是要有担当,这我首先做到了,而且是做到了其他人绝做不到的。
3 感恩的心
我要感谢团队伙伴们,包括那些没能坚持下来的伙伴,感谢我们曾经共同走过的历程,你们的关注是我继续前行的重要动力。感谢朋友们,感谢下绊子的人使我成长,感谢遇到的每一位投资人都使我总结和提高;感谢所遭遇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这些使我更加明辨。而最该感谢的是我的父母家人,对父母充满了愧疚!在操作的过程中我却早已透支了,虽然尽最大可能压缩生活开销,也和朋友做些不需要花太多精力的小生意,但入不敷出。不得已时还得硬着头皮向父母伸手,用父母的养老钱来支持创业,说白了也就是啃老!父母不但得不到一个近四十岁的儿子的任何赡养,反而还要用微薄的下岗退休金来支持我创业。这就是我的父母,伟大的父母!这就是我这个当儿子的正在做的不孝之事。针对个人和家庭已严重透支的经济状况,我早就曾想先不创业了,找个工作。于是就发简历联系,甚至以携带项目优惠加盟的形式求职,可还是遇到了多年前的问题:无法解释哈工大的经历。因为从做过的项目一看就能知道能干些事情,那就不能一般使用,否则就不用。那就需要详细了解我的经历,而哈工大的经历我无法解释,这已成了我无法绕过的坎儿!所以这一段不解决,我就只有创业这一条路可走。
好在眼下,经多年艰辛探索,敢拿自己的人生去拼,终于摸索到了可行的商业模式,并具备了良好的项目基础,可在短期内收回投资、实现盈利。我相信无论和哈工大、还是和上市公司或多方合作,大家秉持务实、坦诚、共赢、担当的态度,定能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出真正有价值的贡献,创造出一个有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中国模式”!我始终相信天道酬勤,相信云开雾散、苦尽甘来的一天已经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