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铭记历史 传承伟大精神
发布:2016-09-20 10:47
来源:
武汉市第五医院地处武汉三镇一方的汉阳,是汉阳地区唯一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医院溯源于1923年爱尔兰人创办的高隆庞修女会诊所,至今已度过90多个春秋。
1938年,白求恩不远万里援华抗战,而武汉,正是白求恩踏足中国战场、开展医疗救助的第一站。他从武汉走向广阔的敌后战场,也在我们医院留下了救死扶伤的足迹。值此纪念白求恩逝世75周年之际,借此国际论坛盛会,我们愿与大家重温他与武汉珍贵的往事,感受他为江城留下的精神遗产。
追忆:一段值得永远铭记的历史
1938年1月8日,加美医疗队由温哥华搭乘“亚洲女皇号”邮轮启程中国。成员包括白求恩、加拿大护士琼尤恩和美国医生帕森斯,随队携带了大量医疗设备和医药物资。1月27日,医疗队一行抵达香港后与身在武汉的史沫特莱取得联系,后者随后安排他们于2月7日飞抵武汉。
当时的武汉,是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后,武汉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战略防线。很多国共双方的高级官员、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和来自海外的国际友人都齐聚武汉。中国共产党也在汉口设立了八路军办事处和中共长江局,周恩来代表中共与最高当局对话和接触,巩固国共合作。同时也广交朋友,团结国内外各种力量,共同抗击日军侵略。
白求恩一行抵达武汉时,汉口机场已经炸毁,他们在武昌简易机场降落。史沫特莱把白求恩一行安置在现在的汉口潘阳街34号,美国圣公会鄂湘教区主教鲁兹(中文名吴德施)的寓所,并及时向周恩来报告此事。
鲁兹任主教期间,同情和支持中国革命事业,被称为“红色主教”。他在汉口鄱阳街的寓所成为进步的新闻记者、外交官员和社会活动家经常活动的场所,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都常出入这里。白求恩大夫离汉北上前也在吴宅住过半个月。
白求恩抵汉当晚,就在史沫特莱陪同下,会见了中国红十字总会负责人林可胜。林向白求恩介绍了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缺医少药的情况,白求恩当即表示愿意前往战场。2月8日,白求恩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会见了周恩来,要求去山西前线。周恩来答应安排他先去延安,再去晋察冀前线。
在等待北上期间,日军的空袭让白求恩想起在西班牙的战斗岁月,他一刻也不愿等待,急于投入到救死扶伤的战斗中。到汉的第二个星期,白求恩和尤恩来到高隆庞修女会诊所。白求恩看到,医务人员所剩无几,许多病人都躺在地上无人照料。院方解释说,由于大轰炸,很多医生护士已经迁往重庆或到乡下避难,你们的到来真是雪中送炭。
白求恩和尤恩在修女会诊所工作了一周,为100多名伤员做了手术,其中大多是平民。在空袭和出诊间歇,白求恩在武汉四处采购外科器械和医疗用品,并撰写了第一份中国战区医疗救护报告,他还说服了一名在教会医院工作的加拿大圣公会传教士理查德布朗到敌后战场服务。医疗队一行于2月22日从汉口出发前往延安。
后来,护士尤恩在自己的回忆录《在中国当护士的岁月(1933—1939)》中记录下这段珍贵历史,白求恩与武汉的这段渊源也成为了我们医院乃至全市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至今。
感悟:一种需要大力弘扬的精神
白求恩在武汉,在我们医院留下了战斗的足迹,也留下了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白求恩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将白求恩精神高度概括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极端热忱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评价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宋庆龄在评价白求恩时这样写道:任何时代的英雄都是这样一种人,他们以惊人的忠诚、决心、勇气还有技能,完成了那个时代放在人人面前的重要任务。诺尔曼白求恩就是这样一位英雄。
当我们再次回顾白求恩的人生历程,更加感悟到白求恩精神的丰富内涵。即使时代变迁,白求恩精神依然闪耀着穿越时间和国度的光芒。
白求恩精神是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作为一名医生,白求恩一生致力于竭尽所能地挽救每一位病人。无论是他在专业技术上的不断探索、忘我投入,还是他一视同仁对待病人、以及他倡导的医疗社会化,都来源于他对人道主义的信仰,以及尊重病人权利和人格为中心的医学道德。
白求恩精神是支援被压迫民族的国际主义精神 白求恩是一名国际主义战士,不论是在西班牙还是在中国,他把被侵略、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义无返顾地告别在自己国家中的优越生活,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东西方两个反法西斯战场。
白求恩精神是无私利人的奉献精神 白求恩一生恪守这样的信念,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生命不息、奉献不止。他说:“我们必须运用技术去增进亿万人民的幸福,而不是用技术去增进少数人的财富。”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在生命随时面临危险的战场,他依然做到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为救治伤员和病人奉献了时间、精力、财富甚至生命。
白求恩精神是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 白求恩一生致力于医学事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坚持不懈地探索、钻研和创造,他三十多岁就成为蜚声欧美的胸外科专家,由他发明的流动血库和战地输血技术被誉为当时军医界最伟大的创举,来到中国后他也没有停止过探索和追求,在晋察冀发明了许多适应游击战的器械和药品,撰写了10多本医学教材,开展医疗教育工作。
行动:一个正在接力传承的伟大事业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作为白求恩大夫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白求恩精神在武汉市第五医院生根、开花,代代传承、发扬光大。多年来,医院始终以传承和弘扬白求恩精神为己任,努力构建以白求恩精神为核心的医院文化,用白求恩精神武装医务人员,使白求恩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用白求恩精神铸魂,延续医院文化血脉 如今,白求恩在我们医院前身——高隆庞修女会诊所工作过的旧址依然保存完好。2010年,为纪念白求恩逝世70周年,同时也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白求恩在武汉救死扶伤的这段历史,武汉市卫计委、武汉市第五医院在白求恩曾经战斗过的小楼筹建了武汉白求恩纪念馆,并作为武汉市医德医风教育基地向公众开放。5年来,纪念馆接待了60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特别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参观者。同时,医院还承办了武汉市卫计委主办的“武汉市医德医风教育周”,自2010年起,每年武汉市新入职医务人员都要来到这里,在白求恩雕像前庄严宣誓,接受白求恩精神的洗礼,成为他们执业前的心灵第一课。
2013年10月,受加拿大“白求恩故居纪念馆”邀请,在中国白求恩精神研究会组织下,我院代表武汉白求恩纪念馆赴加访问。在白求恩的故乡,加拿大格雷文赫斯特市,我们与白求恩故居纪念馆,在场馆建设、展览、藏品、管理、文化传播等方面进行了充分交流。双方约定进一步加强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共同致力于白求恩生平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白求恩精神研究工作。
2014年9月,为纪念白求恩逝世75周年,在武汉市卫计委和中国白求恩精神研究会的大力支持下,“白求恩生平事迹展”在结束了加拿大、北京等地巡展后来到武汉,在我院长驻展览。中国白求恩精神研究会授予我院为全国首个白求恩精神教育基地。生平展开展同期还举办了2014年的医德医风教育周。
白求恩精神在第五医院的传承弘扬,衍化为“厚德博学、精益求精”的医院精神和“一切以病人满意为中心”的办院宗旨,构建了以白求恩精神为内核的医院核心价值观。医院于2012年9月成立了白求恩精神研究会,通过文化展示和理念传播,潜移默化中加深了职工对白求恩精神的认知和尊崇,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准则、行医理念和价值取向。
用白求恩精神育人,培养白求恩式的优秀医务工作者 2011年医院成立了“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在每年3月白求恩诞辰日组织大型无偿献血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白求恩精神。2013年,举办“不离不弃,真诚救助”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 89名医务人员挽袖捐献,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医院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像白求恩那样德技双馨的医务工作者。一方面将科室主任和技术骨干送到国内最顶尖的医院学习进修,一方面大量引进高学历人才,不断优化人才队伍。
医院挖掘和宣传先进典型,营造争当白求恩式的医务工作者、做人民满意的好医生的风尚。医院先后涌现出武汉市“我心目中的好医生”罗松辉、凌芳、王晓慧,公交车上救治心梗病人的武汉市优秀护士梁琴,火车上挺身而出、成功抢救喉癌患者的湖北省荆楚楷模吏明洁等一批先进典型,发挥了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这些典型如同一粒粒火种,光大了白求恩精神,感召着更多的医务人员成长为白求恩式的好医生。
76年前,白求恩在武汉播下一粒种子, 76年后,这粒种子已经长成大树。在武汉第五医院白求恩纪念馆的小楼旁,一株历经600年风雨的“汉阳树”高大挺拔,郁郁葱葱,它象征着永远常青的白求恩精神,深植江城杏林,流芳深远,传承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