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血脉 传承文明——京杭大运河,一条流动的文化之河

发布:2016-09-20 10:47

来源:



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数千里,纵横历史几千年,孕育了一座座璀璨的名城古镇,为华夏大地经济文化发展、社会繁荣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千里尚通波,仍在造福人类。保护好京杭大运河,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大运河的历史沿革 

  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万里长城、金字塔、佛加大佛塔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而成为历史陈迹,唯独京杭大运河,却是至今还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流经浙、苏、鲁、冀、津、京六省市,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人工大运河。 

  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水道”。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 

  再接下来到了隋朝,公元587年,隋为兴兵伐陈,从今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渎,后又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隋炀帝即位后,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经济要依靠江淮,于是他继续主持水利工程,并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长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 

  唐、宋两代对大运河继续进行疏浚整修,运河的通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运输组织方面,唐、宋都专设有转运使和发运使,统管全国运河和漕运。由于航运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运河沿岸逐渐形成名城苏州和杭州,造船工业基地镇江和无锡,对外贸易港口扬州等重要城市。 

  元、明、清,继续对大运河进行了扩建,大运河也成为南北水运干线。到1855年南北断航,大运河作为中国水路运输的重要通道历时1200多年,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运河是杭州的“城之命脉” 

  杭州位于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是大运河的起讫点,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闻名于世。 

  “杭州”之名,由河而生。隋前,杭州曾有“禹杭”、“余杭”之称,但“杭州”一名并不存在。隋凿穿江南运河,直至抵杭州城北,后运河又“穿钱塘市而入江”,与钱塘江沟通,杭州成了联通五大水系大运河的关匙。最重要的是大运河的贯通,使杭州与隋朝京城洛阳直接相连,城市地位显著提升。隋文帝开皇九年,调整江南州县设置,废钱塘郡,设“杭州”,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杭州”之名,“杭州”也由此成为专有地名。 

  大运河的开通,为实现杭州与太湖流域、黄河流域,乃至海外各国的联系与交流,架起了江海黄金大通道。水运是古代中国的主要交通形式,江南地区原本就是一个“以舟当车,以楫当马”的水乡泽国。江南运河的开凿,使太湖流域众多的自然河港、湖泊串联成网,纳入了运河水系,沟通了太湖、苕溪、西湖和钱塘江四大水系,使杭州成为“咽喉吴越,势雄江海”的东南水运枢纽,加强了杭州与苏南、两浙城市间的交往与联系。 

  从隋时起,杭州的经济步入了一个速度超前、规模空前的发展时期,逐渐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商业最繁荣、人口最集中、财税收入最多的城市之一。唐时,南北方的物资越来越多地汇集于大运河,称得上是“半天下之财,悉经此路而进”的黄金水道。杭州倚重通江达海的大运河,与广州、扬州并称古代中国三大通商口岸。当时,武林门一带是货物的集散之地,江干一带是对外贸易的商埠码头,运河两岸商铺众多,河上商船云集,并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南宋的杭州,丝织业、印刷业、制瓷业等手工业空前繁荣,已是当时全国第一大经济工商业都市,被马可·波罗誉为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明时起,杭州就是全国丝织业的中心,当时的运河两岸依然商铺林立、商贾云集、货物山积、街市繁华。清末民初,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杭州运河北端集聚了丝织制造工业,运河一带出现了一批丝绸、棉纺织、机器制造、造纸、火柴和火力发电等近代工业,也成为杭州近代轻纺、制造工业的发祥地。 

  大运河是昔日杭州经济繁荣的象征,是杭州经济的发展之河、兴盛之河。 

  大运河申遗成功:保护传承发展 

  在历史的长河中,南北各地的特色物产、饮食服饰、风情民俗、官民礼仪等在杭州相互融合,形成了绚丽多彩的运河文化。明清时,各地渔船都从运河源源不断地进入城北,在卖鱼桥一带,开设了很多家以鱼虾水产为原料的菜馆;在运河流域,杭剪、杭扇、杭粉和茶叶、山货、炒货等杭产名品的交易规模相当可观,形成了杭州的运河物产文化。 

  运河不仅留下广济桥、拱宸桥等千年古桥,而且沿河地段也因桥而名,丁桥、斜桥、拱宸桥、祥符桥、卖鱼桥、德胜桥、江涨桥、菜市桥等等,成为杭州重要的地域文化。运河两岸的茶楼曲艺、百戏杂剧和运河水上的“欢歌渔唱”,在杭州城北形成了独特的运河都市文化带。 

  还有运河的庙会集市文化,一年一度的“运河灯会”,都已成为杭州常兴不衰的民俗盛事。大运河也成为杭州市井风韵、民俗风采的象征。 

  可以说,大运河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代表了所在地区的民族文化传统。如今,大运河申遗成功。就保护而言,申遗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通过申遗唤起全社会对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视,让古老的大运河承载着华夏文明流向美好的未来才是根本。 

  很多普通市民都参与到了运河申遗的全过程,比如,杭州段的原住民回迁,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像打扇子、做糕点之类的民俗保存了下来。 

  申遗成功意味着责任更大,每个人都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 

  第一是保护好重要点段,在遗产区内杭州市列入大运河首批申遗点段共有11处,分别是富义仓、凤山水城门遗址、桥西历史街区、西兴过塘行码头、拱宸桥、广济桥6个遗产点,以及杭州塘段、江南运河杭州段、上塘河段、杭州中河-龙山河、浙东运河主线等5段河道。对于这些区域内的建筑和设施,我们要保护好,不能破坏。 

  第二是保护好运河的生态环境。“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这是对运河流域遭受污染的真实写照。运河环境,关乎每个人。我们要争当运河生态环境的保护使者,不向运河倾倒垃圾,勇于制止和举报向运河排污、破坏沿岸景观和违法建设等行为。 

  第三是保护好运河区域的风俗信仰、戏曲曲艺、文学歌谣、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珍贵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一代手中传留下去。 


相关推荐

上一篇:文化传承的文物是中国最宝贵的财富

下一篇:永远铭记历史 传承伟大精神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