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血脉 留住最美乡愁

发布:2016-09-20 10:25

来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财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印记,是一个地方珍藏的记忆,一个地方文脉的延续……更是我们心中深深的乡情、浓浓的乡愁。


近年来,泸溪县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扎实推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走出了一条“泸溪模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新路。


摸清“家底”,让非遗逐步走出“深闺”


文旅融合,让非遗和旅游实现共赢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如今,那些古老的技艺正慢慢远离我们的视野,一些非遗项目正在不断消失,抢救和保护迫在眉睫。


摸清非遗“家底”,是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前提。为此,泸溪组织了专门的工作队伍,按照不漏线索、不漏村镇、不漏门类的要求,深入全县15个乡镇和150个重点村组,对全县非遗资源的数量、特点、分布状况及保护现状,进行了拉网式的普查,调查整理出了十大类808条非遗线索,收集整理各类非遗资料130多册、非遗普查照片5000余张、音像资料37盒、电子视频资料达30g,出版书籍及汇编非遗资料86本,仅涉江楼和浦市游客服务中心“两馆”,展出的非遗实物就达700多件。通过普查,全面系统地掌握了全县的文化资源分布情况。


在此基础上,基本建成了非遗档案资料室,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目前,正积极筹建非遗普查项目管理数据库,以静态保护的方式对非遗进行保护。


文旅融合,让非遗和旅游实现共赢


非遗和旅游相结合,既有利于放大旅游载体,也利于非遗传播。


近年来,泸溪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与非遗的保护传承相结合,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引进旅游和景区,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文化提炼,转型为游客乐意接受的旅游产品,从而转化为经济效益。


譬如,以踏虎凿花、苗族数纱、菊花石雕、杨柳石雕、湘西木雕、傩面具等非遗项目为依托,进行产业化开发和现代设计包装,形成民族民间工艺品。这些工艺品,集装饰性、欣赏性和适用性于一身,不仅有极高的文化收藏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受到了广大游客的青睐。目前,全县以非遗项目为依托的各类文化产业经营企业已有400余家,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超过1120人,许多非遗项目企业已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或一条龙产业化体系经营模式,文化产业年营业收入达到2520万元,年利润840多万元,年上缴税费100多万元,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效果。


与此同时,以民俗节庆活动促旅游发展,也是泸溪文旅融合的一大亮点。譬如浦市中元节活动,其节会的本身即是旅游产品,又是非遗项目,即是助推旅游发展的新手段,又是集中展示非遗的新平台。泸溪最近两年连续举办了两届浦市中元节,每次节会,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都在8万人以上。节会期间,浦市的米粉、特色小吃、矿泉水等产品,曾一度销售一空,宾馆、餐饮业更是人满为患,节会活动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非遗和旅游有机结合,不仅丰富了当地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旅游景区品质,丰富了传承路径,传承了非遗精髓,更重要的是,恢复了民族文化的自信,提高了传承热情,提升了普通百姓保护和传承文化的自觉,对促进泸溪非遗与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融合发展、共赢发展,推动当地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新载体,让非遗融入百姓生活


让非遗不再“孤芳自赏”,让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这是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大意义所在,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把非遗引入校园,这是泸溪的首创。近年来,泸溪不断创新载体,通过投入设施设备、举办展演展览、开设课程、现场授课等方式,把踏虎凿花、辰河高腔、苗族跳香等非遗项目引进校园,纳入教学内容。在泸溪县职业中学,非遗设施设备投入达数十万元,在泸溪思源小学,非遗设施设备投入达16万元。目前,泸溪县职业中学、县思源学校、县明德小学、县第五中学,武溪镇小学、浦市第一小学等学校均开设了不同类别的非遗兴趣班,尤其是县职业中学,学生创作的优秀踏虎凿花作品超过了300件。


与此同时,泸溪积极搭建非遗展示平台,让非遗与百姓亲密接触。在县城白沙,修建涉江楼,设立了非遗综合传习所和非遗展厅,大力开展苗族跳香广场舞活动;在浦市镇,大力传承以辰河高腔为代表非遗文化,在浦市游客服务中心,设立了非遗展厅;在广大农村,以文化遗产日、三月三、六月六等传统民俗节日为载体,将非遗融入曲艺汇演、广场文化活动、农村文化活动、节庆文化活动等群众文化活动之中,形成了“乡乡有节会、村村有活动”的文化格局;此外,组织编写了非遗普及教材及非遗宣传手册,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把《盘瓠辛女传奇》制作成了动漫片,这在全国都是首创。


如今,踏虎凿花、辰河高腔、苗族跳香等非遗项目,正以全新的姿态,走进剧场,走向广场,走向社会大众,走入人心。正如《传奇》歌词写的一样:“愿用这一生等你发现,我一直在你身旁从未走远”。


文兴逢盛世,百花喜迎春。愿“泸溪非遗”这朵散落在民间的小花,在姹紫嫣红的华夏文明百花园里,在世代殷勤浇灌中,能常开不谢,始终绽放出无穷的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包括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术以及其他艺术。


相关推荐

上一篇:传承文化血脉 涵养纯粹人生

下一篇:从血脉传承到财富传承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