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血脉 涵养纯粹人生

发布:2016-09-20 10:25

来源:



  文化是文明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以文资道,涵以化人的重要体现便是通过高尚的文艺作品来引领人、涵养人、塑造人,进而让人脱离低级趣味,更加真实地认识生活和人生的本质。通过自己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精神气质来更加清楚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浩瀚而丰厚的历史为归正的文艺作品提供了广阔的思想和素材土壤,也正是这些浸润文化血脉的文艺作品使这种脐带关系得以代代传承。


  子曰: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动。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充满正能量的东西不仅能够给人带来力量和温暖,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人既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又能够把这种善良和大美传递出去,进而形成一种中庸、大同、万物和合的境界。我们可以从先秦诸子百家那里去学习继承朴素而真挚的学术思想,积极为政、畅达人生的儒家,羽化登极、超然物外的道家,兼爱非攻的墨家,轨度持严的法家,都对中国文化母体的形成产生了长远而不可估量的作用。换句话说,摛笔成文的文艺家们披肝沥胆,凝结智慧和心血的文艺作品均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这样一种文化的烙印。通过文艺作品来鼓与呼,忧与愁,乐与幸自己所处的社会,无论是混沌初开、蒙昧冉化,还是歌舞升平、田园牧歌;无论是颠沛流离、战争祸乱,还是羁旅他乡、家国飘零,在有责任、重担当,充满襟怀和抱负的文艺家眼中和笔下,都应该是不会错过的必然选择。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本质原因就是对生活客观而充满艺术气息的描摹与刻画。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是天真无邪、充满浪漫与温度的真情与挚爱;七月流火,九月受衣是对气象和物象的客观真实反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同仇敌忾,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果敢和决绝。当时间流逝,斗转星移,物是人非的时候,我们透过这些或温暖、或寒冷、或平淡、或质朴的文字或图景能够非常真切地感受到它们生命存在和延续。当透过硝烟弥漫或牧笛横吹来感受曾经过往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已经分明与古圣先贤同歌哭、共悲戚,随着他们的思想来感知一棵斑驳的古树,一段颓圮的篱墙,一条银波荡漾的河流,或者是一片寂静飘落、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落叶。也只有流淌文化血液的文艺作品才能有这样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文章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文艺者也只有站在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叩问高度才能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及丰满而又有力度的作品。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厚重,是否能给人带来深入心灵或骨髓的震撼,关键是如何将传承在自己血液的中文化基因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中是否找到契合点而恰当表达,如何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思维结晶通过作品来发出自己不一样的声音。求真、求善、求是、求美让真正的文艺作品必须褒奖善良、鞭笞邪恶,必须以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担当来完成自己应尽的使命。杯水风波是闭门造车的隔靴挠痒,自虐式的疯狂只能是无病呻吟的另一种注解。当文艺作品脱离了文化的母体,变成了形式重于内容、喧哗浮躁的符号,那只能成为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的艺术空壳,会比时间苍老地更加迅速,风化地也更为厉害。


  优秀而伟大的作品如同一面三棱镜,能够在阳光的透射下,看到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多彩与瑰丽,但是里面的根是显而易见的。正如古希腊的悲剧产生于冲突与对抗,文明与觉醒的时代,人们不仅能够看到悲剧之悲,更重要的是人们能够感受到文艺作品所处时代文化巨大的张力与附着力;正如老舍先生的《茶馆》产生于剧烈变革的时期,当辛苦一生的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等人高喊“四脚挑夫诶……本家赏钱一百二十吊”自我行葬的时候,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那种浸入骨髓的寒冷,真真切切地让你感受到文化之魂的无处不在。


  优秀的文艺作品从丰厚的文化浸润中荡来,不仅能够启迪心智,更重要的是能够纯粹、净化人的心灵,让人在铜臭斑斑的物质生活中能够获得一种宁静、笃定不一样的体验,而且如同涟漪一层层泛开,形成上善若水的光晕。


相关推荐

上一篇:财富传承的三大误区:“传承”是身后事

下一篇:传承文化血脉 留住最美乡愁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