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传递 海外华侨华人更重过春节
发布:2016-08-13 14:03
来源:
传统在海外延续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导,面团、擀好的皮、和好的馅,大家在桌子前团团坐下,边吃饺子边看春节晚会。孩子们通常会破例熬夜,坚持到零点的钟声响起。除夕夜,这是不少华侨华人家里会出现的一幕。
在英国一家会计事务所工作的赵先生说:“虽然我是‘孤家寡人’,不过大年三十的这顿饺子还是不能省的,要不怎么叫过年呢?经常是约上几个同样是单身的朋友,包上荤的、素的几种,样子是难看一点,不过吃起来还真是香。”
当然,也有的会选择到中餐馆。一位在日本的华人主妇说,每年正月初一一定要带着小孩和老公去横滨中华街,吃点中华料理,特别找一找家乡的风味。老公是日本人,小孩又在日本出生,不过他们对中国的事情都很有兴趣,也喜欢吃中国菜。
传统的春节习俗在海外得到了很好的保留,除了丰盛的年夜饭,给家人朋友拜年,送上吉祥话,也是少不了的。在澳大利亚留学的王先生说:“过年一定要给国内的亲友打电话啊。现在打国际电话多方便,除了父母,还有亲戚朋友,都问候问候。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最大意义还是阖家团圆。无法团聚至少要表表心意。”
过年时,送装着压岁钱的“红包”,在华人家庭是具有代表性的一幕。在美国加州经营中餐馆的赵先生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他介绍说,在亲友间的聚会上,长辈往往会给在场的未成年人发红包,压岁钱的数额一般在数十到数百美元,这往往成为孩子们新年中最大的期待。
寄钱或是送礼物,通常也是华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在房地产经济公司工作的杨小姐全家早年从台湾移民美国,她打算在今年春节给与自己分开住的父母送一台大尺寸的液晶电视机。当然,父母不在身边的,就只有寄到国内了。生活在洛山矶的廖先生近来就一直开着车四处采购礼品。“给家里寄点钱或是寄点礼物是春节前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问候也是祝福。”
创意在海外生发
春节还图个热闹,图个团圆,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因为身在异乡,往往更注重联络亲情、友情。
春节期间,华侨华人通常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美国纽约的唐人街会燃放鞭炮、进行舞狮表演;法国巴黎每年都会有“春节华人嘉年华”,花灯彩车巡游、舞龙舞狮、杂技等应有尽有;加拿大温哥华有各种侨团的春节宴会,联络友谊,敦亲睦邻。
来自祖国的乡情问候,更是给春节平添了几分暖意。
中国驻各国大使馆举行的春节招待会上,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代表欢聚一堂,其乐融融。2月7日,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内彩灯高照、欢歌笑语。留学生和华侨华人们自编自导的文艺节目赢得了阵阵喝彩,大使馆精心准备的红烧肉、饺子等也让大家大饱口福。在早稻田大学攻读资讯科学专业的石小宁说,虽说不能回国过春节,不过祖国就是亲人,这种相聚让人很温暖。
除了传统的欢庆方式,海外华人欢度春节的一些“创意”也让人耳目一新。
2月11日,位于利马中国城的秘鲁中华通惠总局大堂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上百名旅秘华侨华人齐聚一堂,以拔河比赛拉开春节庆祝活动的序幕。
住在布碌仑的黄先生一家选择到纽约布碌仑植物园,那里举办了首度农历春节庆典。“我们特意给孩子穿了件龙凤花样的中式衣服,她可以在植物园里参加中国绘画书法课、制作纸花工艺课等,还能吃中国小吃,直说下次还要再来呢。”
文化在海外传递
如今,华人过春节的习俗受到了所在国越来越多的尊重。每到春节,不少国家的元首会给当地华人拜年。
2月5日,加拿大总理哈珀发表祝辞,向加拿大华人致以节日的美好祝福。哈珀在祝辞开始用普通话“你好”向广大华人致意,结束时则用广东话“恭喜发财”祝福大家猪年行大运。
马来西亚高官显要和各政党也纷纷送上贺卡。马华总会长兼雪州联委会主席黄家定的贺卡是简约的粉红色彩、十二生肖字样及金猪图案,充满华人传统的新春气息。旅游部副部长兼马华副总会长林祥才的“祥”贺卡,是以吉隆玻夜景、舞狮及第一方程式赛车场为主题,并配上“祥风吹颂江水秀,才气畅和满山清”的吉祥语。
春节的魅力也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它已经成为华侨华人所在国文化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澳大利亚的商场里不时传来《茉莉花》的悠扬旋律,各地迎春庆典活动此起彼伏。2月9日,为期三周的中国年庆典活动在海德公园正式上演,春卷、鱼蛋丸、肉串……这些中国地道的美食纷纷呈现在排起长龙的游人面前。
德国刮起了“中国流行风”,首都柏林出现了浓浓的节日气氛,不仅印有中国文字的贺年片大卖,而且小学校的教科书上也出现了关于中国春节的内容。
2月9日,英国各地大雪覆盖,《泰晤士报》在当天报头下方,用醒目的红色方框刊出“Will it雪or雨today?”,让不识汉字的英国读者猜到底哪个汉字才是“雪”,内页的长篇文章则讲述了汉字是如何从古老的象形图画演变成现代的汉字。从2月8日起,英国主流媒体《泰晤士报》开展为期10天的“中国周”活动,以庆祝农历新年的到来。
上一篇:吃在中国,味在成都
下一篇:春节是文化认同的强力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