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消失的中国年味

发布:2016-09-14 16:52

来源:



过年,象征着一家和和美美的团圆。外出打工的人,为了一家人的团圆,早早地买好车票,为的是回家团圆;穿行于城市之间工作的人,也会安排好行程,赶在大年三十回家,为了一家的团圆;扎根都市的外地人,为了回到生养他(她)的地方见年迈的父母,也携着家眷回家团圆。但总有那么一部分人春节是不会回家团圆的,因为还有回不去的故乡,回不去的家!有人说,有父母的家就是孩子的家,孩子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回家的。我只能“呵呵”。事实上,家是一个朦胧的概念,在我心底,我最喜欢的家应该是我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家。房子是自己买的,家里的一点一滴都是我自己亲手布置起来的。家里是有情爱的地方。

在我的记忆中,自打结婚后,十七年来,携先生、孩子一道回父母家的次数寥寥无几,其中只有两次是在春节的时候回的父母家。第一次是孩子五岁时,第二次是孩子十岁时。而第三次是家里小弟结婚时。在仅有的三次后,实在不想回去了。因为在老家农村有这样一个风俗,一旦结婚的女子,无论是平时还是春节回家,是不能夫妻一室住在家里的。

先生与我一道回过几次老家,不能理解这个风俗,虽说也能接受,但是回来的路上不免抱怨道:“怎么你妈要把我们分开住?以后都不想回去了,要不是因为你,我可不想回!”

先生不想回,我是能理解的。因为他恋我,不喜欢与我分开。但因为他爱我,所以也只能顺从罢了。说内心话,我比先生还不想回家。因为每次与先生回家,我不仅不能与先生同居一室,而且还得去隔壁邻居家住。虽然看似只有几个晚上,但每个晚上都是非常难熬的。因为对别人家的环境不熟悉,晚上起夜不方便,还有就是人家不爱洗澡洗脚睡觉,我与人家虽然各睡一头,但闻着那脚臭味,是很难入睡的。每次躺在床上,我望着漆黑的天花板,就祈祷时间赶紧过吧!

这样的经历有了两次后,再次回家时,我就找昔日的发小同学家借宿。毕竟在我孩提的时代,在她家住了好几年。但是,在那里携先生住了一次后,也不想住了。因为蜷缩在不大的沙发上睡上一晚,也是不舒服的,既不能翻身,也无法伸直脚。结果还拉上同学与我一道睡沙发,实在有些不好意思。自那以后,我与先生决定,除了万不得已必须回家,尽量不回家了,回家是花钱买罪受。因为回家后,我很难找到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间。曾经在家居住过的房间早已没有我的痕迹。尽管家里上下三层楼的房屋,修房时,我也出了钱,但却没安置下一张属于我的床铺。回家,让我感到非常陌生,觉得自己是一个外人,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在这里生活过。

所以,过年回家,于我而言,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只是在每年过年前,给父母寄去一笔钱过年费而已,而我们的过年更多是外出旅行。

如果要说过年的年味,如果不是每年都有的三十春晚,很难将过年与否划分开来。当然,过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也是一个令人怀旧的日子,我难免也会想到儿时过年的情景。那时,既单纯也美好!

记得在我小时候,为了迎接过年,人们早早就开始了准备。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杀年猪,做成腊肉、香肠。人们在烧柴灶的灶门上方,将鲜肉的腊肉、香肠串上绳,从梁柱上悬垂下来,利用每次生火煮饭时伸出灶门的火舌和柴烟逐日熏制,直至色泽变黄。

接着置办年货。年货中吃的穿的必不可少的几样——瓜子、糖果以及一年到头才做一身的新衣服、新袜子、新鞋子。吃的穿的是孩子们的最爱。毕竟这是一年才有的那么一盘。而穿上那一套新装时,也洋盘!

为了迎接过年,孩子们可以说吃了腊八饭,就天天盼望着过年,细数着时间。而作为家长,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小年一过,要逐渐忙碌起来,不光是泡糯米推汤圆、泡豆子磨豆腐,以及做圆子、酥肉等,还得打扫整个屋前屋后的卫生。对于卫生的打扫也是有讲究的。俗话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院子,擦洗家具,拆洗被褥,可以说是里里外外洗得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是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腊月二十五,做豆腐。”吃过早饭,把事先泡好的豆子连着水放到磨盘上磨成浆,然后用纱布将豆腐渣沥出来,将豆腐浆放到锅里煮,煮好后,放卤水,使之变为豆腐花。然后准备一个可以滤水的容器,铺好干净纱布,将豆腐花舀到纱布内。最后把豆腐花铺平,用纱布裹好,在上面用重物压住以利于把水挤出。压上一两个小时后,豆腐就做成了。

据说“腊月二十五,做豆腐”,代表着祈福,因为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的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腊月二十六,炖猪肉”。这一天要筹备过年所需要的肉。过去,物质匮乏,普通老百姓要想吃上肉,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因此,这一天到来时,意义非同一般。人们把猪肉炖好后,把肉捞起来加蒜苔、蒜苗回锅炒,而在炖猪肉的汤锅里,加上海带、萝卜、菜头,做成烫菜。

“腊月二十七,宰公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宰杀自家的家禽。因为“鸡”与“吉”谐音,寓意吉祥如意。试想,在过年时,谁家不愿意图个好兆头!而赶大集,就是去购置还没有购买的年货,比如买对联、门神以及祭祖的香蜡、纸钱等。

“腊月二十八,炸肉丸。”这一天其实不光炸肉丸,还有蒸圆子。肉丸也叫酥肉。圆子的做法非常简单,就是将一块肉宰碎,加上葱、姜、鸡蛋、淀粉、豆腐、食盐一起搅拌,然后放到蒸锅上蒸熟即可。这样可以放到正月十五。而酥肉的做法就是将切成条的猪肉,裹上红薯粉,放到油锅里炸,炸熟即可,也能放半个月。

除夕是年末最后一天,俗称大年三十。这天早餐,要吃汤圆。外形圆滚饱满,象征团圆、幸福。早餐完毕后,杀鸡杀鱼等,准备一年中最为丰富的午餐。这顿餐要绝对的丰富,中午吃不完,晚上也保证不能吃完,要剩余一些到大年初一吃,寓意是年年有余。

当午餐快好时,一家之主的男人带着孩子们去坟地给已故的先辈烧香。这时的家庭主妇在家给灶神爷敬香。等一家之主带着孩子们给先辈烧香完毕回家,饭桌上已经摆好了丰盛的午餐,酒肉俱全。这时,男主人虔诚地敬先辈。敬完后,一家人才上桌吃饭。

午饭结束,贴春联、门神,然后就是一家老小要洗澡,洗完澡后,再将换下的脏衣服都洗掉,意思是洗去一年的晦气。

到了晚上,吃过晚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但在十二点之前,要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并把针藏好。因为初一不扫地,忌动针线,同时初一不能扔垃圾,意思是说把财扔掉了。如果初一打碎东西,要说岁岁平安。

12点正时,燃放爆竹辞旧迎新,意思是避邪。爆竹放过后,孩子们与家长或长辈守岁。这晚上也是特殊的,可以终夜不睡。家长或长辈要给孩子们压岁钱,孩子们拿到压岁钱后可以找邻居孩子一起耍钱,搞点小赌博。而这天晚上,乡邻多半会聚在一起,来个聚众“赌博”。

大年初一的早饭也是吃汤圆。但在吃早饭之前,一家老小每人都要喝十二口凉水,据说喝了这十二口凉水,一年到头再吃生冷的东西,肚子也不会疼。

而在大年初二的早饭却与初一截然不同,要吃面条。寓意是风调雨顺。吃过早饭后,开始了春节期间第一个拜年日,亲戚之间相互走动。根据亲戚的多少,这样的拜年基本上要持续到正月十四、五。

正月十五这天,是最为热闹的,因为有舞龙灯闹元宵活动。十多个只穿裤衩的壮汉子挥舞着长龙在街上出现,街道两边人声鼎沸,花炮齐鸣,舞龙汉子们毫无怯意穿行在礼花之中。

舞龙起源于汉代,最初是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演形式。有关舞龙的习俗也不少。

每条龙配有两个花灯、一个龙珠(俗称“龙宝”)、一套耍锣,一个说吉利的人(俗称“叫口”)走在前面带路舞龙。

龙必须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九早上装上龙头,并由当地德高望重的人给龙点睛后方出行,因为龙乃江河湖海中之神灵,第一件事是到河边祭拜河神,祭拜完河神后就是祭拜龙王庙。然后在初十、十一、十二的白天给家家户户拜年(俗称“捡街”),拜年时不分富贵贫贱、大街小巷,必须挨家挨户拜完。

正月十五晚上家家户户备齐烟花,每当烧龙经过自家门口时,都点燃烟花烧龙以祈求自家繁荣兴旺平安。

正月十六早上“扫瘟神”,龙在正月十六早上必须把场镇内的每一条街道、每个角落走遍,送走人们身边的瘟神。最后是送龙归海,也称“罢龙”,即在河畔点上香蜡将龙头、龙尾烧掉,将龙身送回龙王庙,待来年再扎新龙用。

因此,元宵闹完后,表示年也过完了,人们又开始了新的一年的新生活。

回忆着如此丰富的儿时过年习俗和趣事,不知道今天的老家过年是否还保存着那时的丰富多彩,那时的年味。在内心里,真希望还保留着那一份美好的年味,那是儿时的一段珍贵的记忆,更是一份稀有的味道。

这些年来,我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因为不能回家,过年只是一种仪式了,而这种仪式非常的简单,除了年三十、大年初一吃汤圆外,其他基本上与平时没有什么不一样,唯一的不同,就是在初一的时候选择远行。我不知道,我这样的选择远行是在逃避内心的那种惦记,还是在旅行路上寻找不同的年味,但是在每年春节期间,那些熟悉的年味离我仿佛越来越远了,我甚至感到年味在逐渐地消失。我不敢想象,如果像过年这样的习俗都消失了,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色彩,我们的文化还有什么标志?我们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我们和动物还有什么区别呢?


相关推荐

上一篇:中国驻外使领馆举办招待会喜迎新年

下一篇:驻德国、瑞典等8家使领馆举办招待会喜迎新春佳节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