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海军那些事

发布:2016-08-13 14:30

来源:

刘步蟾(18521895),字子香,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州市)。清末海军将领。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1875年被送往英国学习枪炮、水雷等技。回国后,由李鸿章推荐,擢升游击,会办北洋草房,协助制定海军军制、营规。1882年赴德国购领船舰,任北洋水师右翼总兵。1894年中日战起,黄海战役中丁汝昌受伤,他代为督战指挥,鏖战三时许,多次击中敌舰。次年,在威海卫海战中英勇抗敌,以身殉国。

刘步蟾在北洋海军中的表现,一直以来被世人所诟病。在1962年上映的电影《甲午风云》中,刘步蟾是作为一个反面人物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随着近几年对于甲午战争的史学研究进一步深入,研究成果也渐渐与史实相吻合,涂抹在历史人物脸上的油彩也会渐渐褪去。

1、精于谋划:撤旗事件 

 

18902月,北洋舰队南下避冻。24日,丁汝昌率“致远”等四舰到海南一带操巡,留“定远”、“镇远”等舰在香港维修。主帅不在舰上,36日,刘步蟾就命令降下提督旗换升总兵旗。琅威理当即质问:“丁提督离职,有我副职在,为何撤下提督旗?”刘步蟾答:“海军惯例如此。”琅威理立即致电质问李鸿章。次日,李鸿章致电北洋海军二号人物——左翼总兵林泰曾:“琅威理昨电请示应升何旗,《章程》内未载,似可酌制四色长方形旗,与海军提督有别。”北洋海军提督旗图形为黄灰黑蓝红五色,角上饰以锚型。而总兵旗为黑、绿、红三色。制四色旗是调和折中之语,但也明确表明了北洋海军只有一个提督。625日,北洋海军舰船返回威海卫,丁、琅立马一同赴天津去找李鸿章讨说法。李鸿章充分肯定了刘步蟾的做法,琅威理当场请辞,李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他的请求。

刘步蟾利用丁汝昌离开的机会制造“撤旗事件”,是动了点心机的。琅威理个性强、脾气暴躁,刘步蟾不能与之很好地合作,有性格方面的冲突,但更重要的还是,刘步蟾的这一行动契合、触动了李鸿章的一个心结。海军创始,筹海大员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即谨防太阿倒持,军权旁落而任由洋人掌控。李鸿章如此断然的处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无可厚非。它表明了中国官方在主权问题上绝不退让,绝对不能受洋人的挟持。 【详细】 

2、铁血心肠,冷酷无情 

刘步蟾的战友池仲佑曾这样评价刘步蟾:“豪爽有不可一世之概”,还说他“治军严肃,凛然不可犯”。论国事、军事,常“忠愤激昂,流露于言词之间,而不自觉”。从撤旗事件,已可见出刘步蟾的“不可一世之概”;而说他“凛然不可犯”,大概是说刘步蟾爱憎分明,嫉恶如仇。

1894917日,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血战大东沟。作为舰队战术实施的指挥官,刘步蟾在丁汝昌受伤后,又肩负其“代为督战”的责任。他“指挥进退”,“尤为出力”,以“定远”、“镇远”二舰苦撑危局,卒“转败为功”。而“济远”舰管带方伯谦“临阵退缩”,在“致远”被击沉后,即“首先逃走”。战后朝廷下令将其“即行正法,以肃军纪”。其时,方伯谦的闽籍同乡、船政学堂的同学,纷纷设法谋求营救。方伯谦的逃跑,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皇帝既然已经下令问斩,自然是救不了的。虽然战时大家一起拼战,命悬一线,对逃者深恶痛绝,如“来远”舰就曾向脱逃的“济远”、“广甲”开炮泄愤。但战斗已经结束,命也保住了。一些人又转过脸来,乐意做一点姿态给世人特别是自己的同乡们看。于是,几位舰长相偕来找刘步蟾,欲约刘步蟾一起为方伯谦向上求情。

刘步蟾和方伯谦同样是福州同乡,少小即一道进福建船政学堂,成为船政一期的毕业生,又一道出洋赴英国学习,再长期在北洋海军共事,诸般关系,在人们眼里,似乎刘步蟾没有不参与救方的理由。但刘步蟾连半点姿态都不肯做。他对前来的几位舰长斩钉截铁地说:“此吾不与也。且大东沟之役,彼固知全军将覆,而欲脱身事外,袖手以观我辈之沦亡,彼已于大局何?”

18941114日,左翼总兵、“镇远”舰管带林泰曾指挥铁甲舰进威海湾西口时,因为潮涨风溜导致浮标移动,铁舰被暗礁撕破。这只是一起交通事故,且受害者仅仅是自己。不幸中之不幸的是,它发生在一个特殊时期,其时,中国军队兵败如山倒,北洋舰队残存的6艘军舰寄托着朝廷转危为安的希望。作为这起事故的主要负责人,林泰曾既不可能以“客观原因”为借口,又不能卸责于他人,心如火焚,痛不欲生,急急往见刘步蟾,欲与商酌办法。作为同乡兼同学,刘步蟾和林泰曾还有一层更加特殊的关系——姻亲。为了让左膀右臂紧密团结,丁汝昌做了月下老人,牵线搭桥,让刘步蟾的儿子娶了林泰曾的女儿。这位“有烈士风”的刘步蟾,面对失去铁甲舰的揪心之痛,面对自己的儿女亲家,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他痛心疾首,捶胸顿足,说:“镇”、“定”两船系国家保障,朝廷多次明降谕旨,谆戒保护,尔奈何竟将裂坏,更有何面目见人耶?

3、战前立誓:“苟丧舰,将自裁” 

大东沟一战,由于船速慢、缺乏速射炮、缺乏威力高的开花弹、缺优质燃煤、无船医等原因,北洋海军苦战不胜,看着自己的战友浴血奋战,做着无谓的牺牲,大家心情的苦闷臻于至极,战后形成了丁汝昌“非身亲督队,别无作气之术”的局面。言官滥施攻击,朝廷的不信任(“拔丁”易将,推荐了数人却没有两度代理提督的刘步蟾),对性格刚烈的刘步蟾来说,不能不是一个锥心之痛。威海卫保卫战开始后,刘步蟾协助丁汝昌勉力应战日寇。面对日寇的海陆围困,北洋舰队内乏粮弹,外无援兵,战事惨烈。面对无力回天的局势,刘步蟾知道胜不可能,逃亦不屑为,惟有一死而已。其时,军中洋员戴乐尔、瑞乃尔等已经伙同牛昶炳、马复恒等在策动投降,而舰队的部分舰长也对投降之事蠢蠢欲动,丁汝昌最终炸毁军舰的命令已经无人执行,他们要留着那些舰船向日本人换命。

189525日,“定远”舰被日本鱼雷艇偷袭击伤,搁浅在刘公岛东侧浅海。29日,为免资敌,丁汝昌下令炸毁了“定远”。眼看着爱舰逝去了,伤心欲绝的刘步蟾来到一间军官居室,恰遇一些军官在讨论投降的事情。这些军官已经视丁汝昌、刘步蟾为投降的障碍,便暗示刘步蟾,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纸上写下了一句:“千古艰难惟一死。”

刘步蟾对此心领神会。他蔑视那些欲降之人,他也要提醒那些人:做贰臣,终身受良心的谴责折磨,日子也并不会好过。刘步蟾挥笔写下:“伤心岂独息夫人!”飘然而去。是夜,刘步蟾仰药。10日,刘步蟾撒手人寰,实践了自己战前的诺言,追随“定远”而去。

1895219日,《纽约时报》报道:刘步蟾和丁汝昌、张文宣三位军官“在目前的战争中表现出了比他们的同胞更加坚贞的爱国精神和更高尚的民族气节,他们值得中国的人民引为骄傲。他们是通过一种令人哀伤的、悲剧性的方式——自杀,来表达出这种可贵品质。不管这些军官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是否像他们离开时表现的那样,但至少他们在展现一个中国人的爱国精神方面做出了贡献,他们向世人展示:在四万万中国人中,至少有三人认为世界上还有一些别的什么东西要比自己的生命更宝贵。”


相关推荐

上一篇:98岁华侨老兵抗战路:漂泊两月回国

下一篇:海外华侨在抗战中不可磨灭的贡献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