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航线”上的战火青春

发布:2016-08-13 14:28

来源:

  贴近历史冰冷的躯壳,就能感受它的温暖、绚烂和悲壮。长眠藏区冰川70余年的一架“驼峰”坠机部分残骸16日从西藏波密县运抵四川成都,收藏于四 川 建 川 博 物馆,并向公众展出。

 

  驼峰飞机什么样?驼峰飞行员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珍贵的文物将那段艰苦的岁月和战火中青春的面孔推到我们眼前。

 

  战火:飞机运子弹也运黄金

 

  在50多件编号为41-24688的美军C-87型运输机坠机残骸中,一块机翼残片被还原成长5米、宽2米的模型,可见机体并不大。据《驼峰航线》作者刘小童考证,驼峰航线运输机奇缺,C -87型运输机是由轰炸机改装的。

 

  这架飞机1943年冬坠毁在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若果冰川海拔4100米处。1993年,当地猎人发现了坠机残骸和5具遗体。遗体被美方确认为“驼峰”飞行员。

 

  二战时期开辟的驼峰航线,是盟国为了给中国输送战略物资而开辟的“空中生命线”,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惨重的一条空运线,约有1500架美国飞机坠落在中国的西南边陲,又被称为“死亡航线”。

 

  “天气晴朗时,我们完全可以沿着战友坠机碎片的反光飞行,我们给这条洒满战友飞机残骸的山谷取了一个金属般冰冷的名字,‘铝谷’。”美国《时代》周刊二战时期如此描述驼峰航线。

 

  刘小童采访发现,飞驼峰没有气象、通讯、导航保障,飞行换人不换机,在各种恶劣条件下,飞机一直在超负荷运转,一直要飞到坠毁,中国航空公司飞机的平均寿命只有90天。

 

  驼峰飞行员就这样冒着生命危险,蚂蚁搬家似的运送了85万吨物资。运送物资除了弹药、汽油、器械之外,还有黄金。

 

  “驼峰航线上散落的美金、金条不计其数。”刘小童说,飞机遇险时首先会扔掉黄金、药品等。

 

  青春:为了你,我一定能活!

 

  对驼峰飞行员来说,每一次飞行都可能是人生的最后一次。因此,驼峰飞行员大多不谈恋爱,但刘小童采访到了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

 

  帅气的飞行员吴子丹机缘巧合认识了在昆明巫家坝机场附近工作的国军文职职员刘芳。

 

  那时候中航在巫家坝机场有一个专用停机坪,吴子丹和其他飞行员回来时常是黄昏,夕阳中三人背着降落伞走在停机坪上,剪影像大片一样帅气。

 

  两人恋爱后,刘芳不愿意上停机坪了,怕看到停机位空荡荡的。因为担心吴子丹,刘芳常常做梦都在哭。吴子丹就安慰刘芳:“为了你,我一定能活。”

 

  虽然危险潜伏,年轻的飞行员们却总能找到“乐子”。驼峰飞行员周炳是西南联大毕业生。他回忆说,有一架D C-3型飞机被日军击伤了一个机翼,后来装了一只D C -2型的机翼,长短明显不一样却还可以飞。大家给它取名“杂种飞机”,每次看到都会情不自禁地大笑。

 

  战事吃紧,飞行员常常超负荷工作。龙启明在驼峰航线上飞了2100多个小时。他回忆说,飞机不统一编号,也不固定飞行员,哪架飞机回来了,正在待命的机组马上替换……

 

  邓重煌谈到飞驼峰的感受时说———就是累、困,闭上眼睛就想睡觉。有时在飞机上就想摔了算了,实在是受不了。

 

  四川建川博物馆展出了不少驼峰飞行员的照片,他们看上去雄姿英发、清秀英俊,甚至给人一种斯文的印象。就是这些斯文人驾驶飞机血洒长空,支持盟军给日军以重创。

 

  友情:战争炼就“驼峰情缘”

 

  在共同战斗的岁月里,驼峰飞行员与当地中国人相互帮助,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来华参战的美国飞行员军装上都缝着一块绸布,写着“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的字样。这块被称为“血幅”的绸布,帮助因迷路、事故或被日军击落而迫降、跳伞的美国飞行员得到中国军民的救护。

 

  中国百姓对驼峰飞行员非常爱护。19446月,飞行员罗伯特·威瑟尔霍夫特在云南兰坪执行任务时身患重病,为了能让救援飞机着陆,兰坪人用三天三夜时间修好了一条临时跑道。

 

  互助中,中国人也付出了牺牲。1944年,新四军独立团在苏北某县以牺牲战士4人的代价,营救了5名美军飞行员。成都市大邑县农民在修建机场时遭遇敌机扫射,慌乱中15吨重的石碾子从山上滚下,轧死十几人。

 

  近年来,多地推动了援华美军遗存的搜索活动。建川博物馆收藏了4000余件相关文物。

 

  “日复一日地空运物资,不比飞虎队的空战惊心动魄。但每一架驰骋在天空的战机所用的每一加仑汽油,都由驼峰航线运达。驼峰空运为支持抗战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馆长张鹏斗说。

 

  四川省博物院研究员史占扬说,中国人民为抗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搜寻驼峰坠机残骸,使后人铭记历史,有助于增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共同记忆,维护世界和平。

 

  回忆

 

  抗战老兵眼中的“驼峰航线”:

 

  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能跳伞

 

  1942年,18岁的王先龙参加了中国远征军。运载着新兵的运输机从昆明飞往印度汀江机场,王先龙至今记得艰险的行程:飞机从喜马拉雅山脉飞过,动荡,颠簸,正如此后三年间,王先龙随中国驻印远征军新一军新38师征战的烽火历程:从印度到缅甸,与日军的交火几乎每日都在发生。

 

  驼峰飞行员李继贤曾在接受采访时感叹:“我们上了飞机,可能飞回来,也可能回不来。”他始终记得这样一次险情:飞机入云后驾驶舱出现结冰,能见度几乎为零,几分钟后才恢复正常。而就在当天,另一位驾驶员却没能化险为夷,坠毁在高原之上。

 

  驼峰航线途经高山雪峰、峡谷冰川、热带丛林。强气流、低气压、冰雹、霜冻等恶劣自然条件,使得飞机在飞行中时刻面临坠毁和撞山的危险,因而又被称为“死亡航线”。

 

  即便如此,驼峰飞行员李宏揆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能跳伞。“我们是运载货物,有最基本的责任在那儿,把货物安全地从甲地运到乙地,飞行才算圆满。”李宏揆说。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李继贤回忆了当时的情形,“听到这个消息,队里的中国人高兴,美国人也高兴,大伙一起喝酒。美国人想喝鸡尾酒,可没有冰块了,有人想了个办法,把飞机的副油箱装了水,飞到3万尺高空,水就结成冰。就这样,我们那天晚上喝了鸡尾酒,庆祝抗战终于取得胜利。”


相关推荐

上一篇:“抗战精神”托起“中国梦”

下一篇:“重拾”华侨抗战岁月 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