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慈善 > 真儒学重建慈善的道义
儒学的当代价值
发布:2016-08-13
来源:
一、如何看待儒学的当代价值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对国学、对儒学有了更多探索和学习的兴趣,有一部分人在疑虑:在全球化的21世纪何以又提出儒学的问题?若是提倡儒学,又如何对待其中的糟粕?文化它有二重性和时代性。但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时间却有着共同的东西,由此它才能形成为一个传统,也才能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共同的东西代表了它们的本质。比如说我们所讲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核心,贯穿于历代爱国主义传统之中,虽然每个时代的具体内容不一样,但其精神是一贯的。“天下兴旺,匹夫有责”,就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整个历史。早在商朝就有了“以天下为己任”之说,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表达,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有“天下兴旺,匹夫有责”,林则徐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所面临的问题都不相同,但在他们中间所体现的精神却是一致的,他们亦因此被后人传颂为志士仁人,或爱国之士,或民族英雄。对于文化来讲,既要看其时代性,看到古代确实有很多东西与现代不一样,但同时也要看到在时代性中也包含了文化的普遍性与民族性,由此才能形成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并成为爱国主义传统最重要的思想基础,而这些内容恰好集中表现了我们传统文化中一些最核心的价值,这就涉及到中国传统特别是儒家传统中关于人生价值的一些思想。
二、什么是儒学当代价值的核心: 人生价值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们把儒学看做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一种政治学说,因此对它采取了一种批判和否定的态度,这是不对的。儒学在今天依然有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空间。儒学的核心问题,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就是讲做人的道理。 儒学的一些内容反映了做人的“常道”,有一种很普遍的意义,可以不受时代的局限。儒学交给我们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如果只考虑个人,只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只知道物质生活的享受,这样的人生,近于禽兽。这两个问题在《论语》里也有反映。“士志于道,而不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这是讲要追求做人的道理、追求道义,而不是追求富贵。从另一方面来说,总觉得吃不好、穿不好“,耻恶衣恶食”者,这样的人“未足与议也”,“君子忧道不忧贫”就是这个意思。孔子还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去之。”(《论语·里仁》)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这是曾子对人生的一种理解。人一生是“任重而道远”的,人活在世上,肩负着很重的责任和使命,要完成这个使命,就要弘扬人道,要“死而后已”。儒家在处理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时,不是单纯孤立追求个人的发展,而是把个人置于社会群体之中,在对群体的贡献中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需要说明的是,儒家虽然把个体价值的实现寓于对社会群体的贡献之中,但儒家并没有否定个人的价值。一些道理好像从理论上可以做考证,可以讲很深,但实际上它直接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要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与体验来读这些东西,这样就显得比较亲切,比较容易接受。我们已经讨论了儒学的传统思想及其核心价值,但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是一个市场经济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通行价值观有两条:其一,市场经济就是要以获取最大的物质利益为最高原则;其二,就是现在整个西方社会流行的将个人利益置于第一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西方社会流行的将个人利益置于第一位的思想有一定的道理,而我们所讲的中国儒家传统的价值核心恰恰与此相反。怎么看待这一问题?虽然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我可以说一点自己的认识,供大家参考和讨论。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方面就是,前面所说的传统价值观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础,是我们整个历史发展的根基和民族精神的积淀。从古代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到现代的长征精神与延安精神,再到后来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抗洪抢险、航天飞行等所体现的精神,都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些表现,其基础思想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如果说那些东西都已过时并抛弃掉,转而奉行个人利益至上的原则,我们会不会有长征,会不会有两弹一星的成就,会不会有抗洪的胜利,会不会有航天梦想的实现,我想这些都将是一个问题,也许,我们不但会失去我们的民族精神,也将成为一个无根的民族!第二个方面,从市场经济运行来看,你要服从追求最大盈利这一个规则,但从人生来讲,你的追求可以超越市场经济的追求,换句话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即使是企业家,也不一定非要做只知道赚钱不知道人生追求的机器不可。现在我们也提倡儒商等,他们不但办企业很成功,赚钱之后也知道造福社会,资助福利事业发展等,并没有局限于市场经济的规则。即使在西方,人们在精神上也还是可以超越个人利益至上原则的,如比尔·盖茨、巴非特等,他们经常拿出很多资金去资助慈善基金会或慈善事业的发展。
三、如何实现儒学的当代价值
(一)对个人 儒学价值的当代实践中国传统儒家的理想是比较高的,所以常常有人觉得儒家理想难以达到。从一个方面来说,儒家的理想的确很高且难以达到,但儒学还有另外一方面,前面我已经提到,儒学实际上是从人们的普通生活之中提炼出来的,讲的是普通人做人的一些道理,所以它又有一些内容非常容易学、容易做,也非常容易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庸》里面虽有极高明而到中庸”的东西,但也有“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内容———生活里面实际上做了,却不知道这是儒家的道理。事实上,我们要立志做好人,就是要从日常生活开始一步步去做。 第一点是“见义勇为”。 “见义勇为”是从《论语》中“见义不为,无勇也”这句话转化而来的,你看到应该做的事而不去做,就是无勇的胆小鬼、懦夫。这里是一般性的泛指,凡是应该做的事情你不做,就是无勇,不是说你不去舍己救人才是无勇,从正面讲就是凡是应该做的事情就要去做。这样理解的话,就要求我们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来要培养“见义勇为”的品质。若一事当前,凡是应该的都去做,不应该的都不去做,这就是“见义勇为”。以此作为自己的一个行为准则,并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这就叫做把精神生活的原则放在第一位,养成这个习惯,一切事情都按此标准来衡量,最后你就可以达到较高的境界,遇到大事的时候,你就会自然地去做你应当做的事,遇到生死关头,你也会“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第二点是“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恕”。这是《论语》中很重要的一个思想。要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并且要约束自己,我自己不希望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忠”和“恕”,一个是约束自己,一个是体谅别人,两者的共同思想是“推己及人”。 第三点是“行进有耻”。“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强调我们要有一种羞耻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不仅治理国家如此,对于个人也是一样,人有了羞耻心才会自觉,才会为了自己的人格和荣誉而不去做那些可耻的、会降低自己人格的事。我们讲道德,这个道德不是别人要求你做,道德要出自内心,这就是以讲道德为荣,以不讲道德为耻,这才是真正的道德。这也是我们现在一再强调要建立荣辱观的道理所在。 第四点是“非礼无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说做什么都要有节制,要适度。儒家对道德要求是要讲礼仪,这个礼仪是对道德的规范,但这个没有办法去检验和把握,所以就要求有度,要求在礼仪规范的应用中把握好这个度。再具体讲,不符合礼仪的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做。如果人都按礼仪去做了,也就达到了人的要求,所以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行为、外表与你内在的品质协调一致,你才是君子。所以我们要随时随地节制自己,按照礼仪的要求去做,才能够做到适度或动静合宜。 总之,从每一件小事情做起,见义勇为,心中要有他人,要能够行进有耻,行为要节制守规矩,要脚踏实地地去做,通过切身实践把传统的儒家学说及其核心价值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然后再推广和普及到整个社会。
(二) 对国家,对世界 南北贫富不均,北富南贫,富者更富,借助强大的经济实力,剥削贫者,使贫者更贫。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贫富两极分化,导致一系列矛盾。特别是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促使矛盾激化,引起恐怖事件。霸权国家又想以霸权实力消灭恐怖主义,其结果只能激起更多的恐怖事件发生。 孔子说:“不患贫而患不均。”调均,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不是平均主义。儒家早就看到等级的普遍存在,首先承认贫富贵贱的差别,同时认为不应该扩大差别,要尽量进行协调,才能维持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儒家的“和而不同”,在当今世界政治中,对强者有教育意义,对于弱者也有鼓励作用。世界和平,“和而不同”是非常珍贵的思想资源。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根据“和而不同”原则,世界文化应该是多元共存的,丰富多彩的,并行不悖的。 儒学不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华夏族群的精神形态,是中国乃至东亚社会文化的结晶,蕴含了东亚各民族的民族性格、终极信念、生活准则、生存智慧、处世方略。儒家文化传统中的一些要素有可能成为潜在的现代化的胚胎,其中大量的精神财富仍然可以创造转化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宝贵助缘,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提供精神资源。
上一篇:慈善为人人 人人为慈善
下一篇:慈善信任重建需要重塑慈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