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慈善 > 真儒学重建慈善的道义
人性救助,关注灾后重建与慈善机制
发布:2016-09-19
来源:
早晨起来看了一些报导,关于四川地震的一些讯息。
地震,震出来的,我想不仅仅是裂缝伤痕,还有更多更多。
看着同宿舍的同学从我午睡到醒来,一直在看四川地震的很悲惨的照片视频等然后哭得很厉害。我很矛盾。我在想,这些血淋淋的报导,是不是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现在中国媒体相对的透明性。而我又想,这却是把灾难的痛苦重复地扩大,我不敢想象,四川受难的人民在看新闻的时候,看见这些场面,心里又会何其痛心。
媒体随之而来是一些灾后采访、赈灾晚会等。
可是!当主持人声情并茂地问一个刚刚失去妈妈的小孩:“失去妈妈你难过吗,难过吗,以后就只有你和爸爸在一起了,你回忆一下地震当时是怎么回事”……那孩子的表情,也许比再遇到地震更痛苦。
难过吗?这还用问吗?回忆?回忆痛苦?然后你想得到什么?小孩痛哭?还是小孩很坚强的表情?中国的新闻培训机制培养出的竟是有这样的主持记者,在和平时期就会问刘翔“得奖了你激动吗?高兴吗?”而在现在就只会问“难过吗?有多疼?”天啊。自以为是很安慰的安慰,但是她有没有想过。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这种没有营养的安慰和被迫地回忆“当时是怎么回事”,他们现在更需要的是回避当时的灾难。你能体会吗?
赈灾晚会我没有看到。不过看到评论:“央视那台赈灾晚会上,女明星们为什么要化那样的靓妆,我理解,她们好容易不靠绯闻而是靠慈善秀逮住上央视的机会了,但直播审查一向严得不行的央视为什么不控制一下化妆间?这算不算播出失误。除了倪萍,因为她是真正的母亲。”
我突然想到,央视春晚的那一个关于给雪灾人民送暖的诗歌朗诵,居然有主持人是笑嘻嘻地朗诵着的,两眼满是喜悦。
李承鹏说:““灾难”不是院线里的“灾难片”,灾难是一桩很现实的事,就是忽然蚂蚁一样死了很多人,忽然草一样倒了很多房子,农民十几年才挣了这点家产,一下子就没了,农民在换算着这相当损失了几十头猪几亩产油菜几千斤木耳的产量时,却被精英旁观者当成表达道德的道具。这就比地震还可怕。”
中国人民在此次灾难中体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团结力!是好样的!主席和总理很实在、伟大而人性,这让全中国的人民都感动了流泪了!然而却有那样一种人,抹着口红戴着漂亮耳钉穿着时装化着靓妆跑到很安全的成都一广场搔首弄姿地说“不要怕,明天会更好!”,就像默哀时我对面楼那群大吼“为四川人民默哀”的小妹妹一样,这是什么逻辑!让人感觉悲哀。用刚才看到的一句很概括性的话说:“其实那时你没有人格升华,却人品蒸发。”如果你不是无知就是无良。
救灾并不是喊口号,救灾是长期的,不是一时热情就去说两句回来的。所以长期的合理科学的机制比救灾本身更重要!如何合理的分配安排救灾的资源,如何有秩序地救灾,灾后重建的规划,也是长期而重要的问题。
关于精确的信息系统。在Q群看到“AB血型告急!”我一直纳闷,AB血型的人不是什么血型都可以输的么?你说O型告急那是很有可能的,AB型告急?真的很奇怪。这种信息可能导致什么结果?AB型的血量增多。有什么用?AB型只能给AB型,这不是造成浪费么?还有一些什么救人的信息,而最后却被告知是没有这样一回事。各种善良和混乱的消息在救援队伍中相互交换着,但官方机构却拿不出精准的搜救信息系统,因热情和善良蒙受信息误导的人碰到了另一场不大不小的困难,由于地震期间信息的爆发但缺乏可靠性,网络和短信在帮助了很多灾民同时也成为一定范围的流言集散地。由成都记者唐建光和成都传媒集团、网易、新浪共同推出的“救援盲区”平台适时产生,它具有一定可信度,但由于技术和人力原因,远远谈不上权威性。那么为什么没有行之有效的平台载体呢?百姓们相信的“主流”渠道呢?只能依靠民间的或者媒体的,可二者从功能和技术上都无法胜任这么大的灾难。
无法得到有效回报的汽油、人力、面包、救援绳、热情……是一种浪费。曾经作为救援信息互换平台的成都交通台现在呼吁:不要再以个人方式前往灾区,造成交通堵塞和资源浪费。
李承鹏在自己的博客讲到“可现在成都的情况是,仍有不少外地的人们前往灾区,由于没有更专业的技术和组织,虽然带着帐蓬、面包、清水却不得门而入,只能在成绵、成灌、成彭等高速路附近转悠,偶有深入山区的,大多也毫无收获,时与救护车与军车抢道,时时被强硬地赶回到成都市区里。就是这样,这是不容怀疑的善良动机,也是缺乏协调和效率的民间行为。而且似乎看上去是解决不了两者的矛盾,有人认为,中国的慈善事业机制应该相应改革,不能再仅仅依靠看似“民间”其实在群众眼里还是有官方色彩的红十会这样的机构了。
。。。。。。
一位我现在还不方便透露姓名的人士一直在呼吁“民间机构”,个人认为他的补足性方法非常正确,华盛顿经济和政策研究中心助理主管,宏观经济学家迪恩贝克在分析美国慈善事业时认为,鼓励个人慈善机构的成立,而不是单一依靠中央政府,这样的竞争和资金来源的分散化,能够促进接受捐赠的机构更有效率地适用这些资金,从而让救济、艺术、医疗等在中央政府统一拨款情况下比较难以获得资金的领域,能够更容易获取资金。”
李连杰说过的一句话值得深思:“要不是我有一个坚强的宗教信仰支撑,在中国做慈善,我早垮掉了”,中国尚未批准公募的个人慈善基金。按照2004年出台的《基金管理条例》的规定,个人申请成立慈善基金可以挂靠在民政部这样的政府机关下面,也可以选择半政府性质的公益组织作为业务主管单位。不过,中国红十字总会并没有业务主管单位的资格,而名人基金的审核又特别严格,所以,从2005年4月开始接触,一直到2006年12月正式签约,壹基金在法律程序上的努力历时一年半之久。
坚持民政部门和红十字的领导。中国需要在红十字的领导,也需要更灵活更直接更务实的一种慈善模式,让捐助人放心,让受用人安心,不再出现豆腐渣工程和无数死伤的学生——毕竟,在灾后重建中我们不能想像个人或企业把数千万现金捐到红十字会,再让这个机构亲自去设计、买材料、施工,这对红十会本来的工作是更大的破坏,是对他们体力和精神的折磨。
。。。。。。
可现实情况让人们有很大的顾虑,今年三月试行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令》第十一条中注明,“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管理、分配和使用情况,要求在重点公开……”,地震之前,我们目击了包括湖北教授要求捐助学生回信从而反目,沈阳孤儿学校校长卷款跑路,等等,这场地震之后,我们更需要在机制去完善它,监督它,让它更有效率,和民众的信任。
突然想到《东厂仅一位》的相声里的一段词儿:悲哀,感觉不到悲哀,感觉不到悲哀的悲哀。非常悲哀。
写到这的时候,感觉仿佛眼睛的结膜炎更严重了。
太多太多的东西经过思考后,会沉重,但是也会看往明天,希望不完善的终究会一步步完善。救灾的工作能更好的进行。
Bill Gates说过:“所有生命,不管在哪里度过,都具有同样价值,获得最多的人,也被寄予更多希望”
我不敢去看那些令人发颤的数字,只求永安与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