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商人——胡雪岩:红顶商人之路,经验教训多
发布:2016-09-21 10:34
来源:
胡雪岩(1823-1885年),清代红顶商人,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商界名人,幼名顺官,字雪岩,著名徽商。初在杭州城“仁德钱庄”做跑街,后因擅自借钱给官兵被开除后在湖州买卖粮食为生,后在杭州设银号,又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是当时的“中国首富”。并开办了胡庆馀堂中药店,留传至今。
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钱庄一个小伙计开始,通过结交权贵显要,纳粟助赈,为朝廷效犬马之劳;洋务运动中,他聘洋匠、引设备,颇有劳绩;左宗棠出关西征,他筹粮械、借洋款,立下汗马功劳。几经折腾,由钱庄伙计一跃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他构筑了以钱庄、当铺为依托的金融网,开了药店、丝栈,既与洋人做生意也与洋人打商战。
白手起家,凭借其超凡的能力在中国商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笔。他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协助左宗棠兴办洋务,以图强国;怀着一颗仁厚之心,开办胡庆余堂,以图济世救人。终其一生,他以仁义经商,对当今的商人仍有借鉴意义。但他生活荒淫无度,又不谙政界之道,终于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终钱财散尽,黯然离世。
【经商经历及成就】
白手起家。胡雪岩幼时家境贫寒。为了养家糊口,作为长子的他经亲戚推荐,进钱庄学徒,从扫地、倒尿壶等杂役干起,三年师满后,就因勤劳、踏实成了钱庄正式的伙计。正是在这一时期,胡雪岩靠患难知交王有龄的帮助,一跃而成为杭州一富。王有龄,宇雪轩,福建侯宫人。在道光年间,王有龄就己捐了浙江盐运使,但无钱进京。后胡雪岩慧眼识珠,认定其前途不凡,便资助了王五百两银子,叫王有龄速速进京混个官职。后王有龄在天津遇到故交侍郎何桂清,经其推荐到浙江巡抚门下,当了粮台总办。王有龄发迹后并未忘记当年胡雪岩知遇之恩,于是资助胡雪岩自开钱庄,号为阜康。之后,随着王有龄的不断高升,胡雪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除钱庄外,还开起了许多的店铺。庚申之变成为胡雪岩大发展的起点。在庚申之变中,胡雪岩处变不惊,暗中与军界搭上了钓,大量的募兵经费存于胡的钱庄中,后又被王有龄委以办粮械、综理槽运等重任,几乎掌握了浙江一半以上的战时财经,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862年,王有龄因丧失城池而自缢身亡。经曾国藩保荐,左宗棠继任浙江巡抚一职。左宗棠所部在安徽时晌项已欠近五个月,饿死及战死者众多。此番进兵浙江,粮饱短缺等间题依然困扰着左宗棠,令他苦恼无比。急于寻找到新靠山的胡雪岩又紧紧地抓住了这次机会:他雪中送炭,在战争环境下,出色地完成了在三天之内筹齐十万石粮食的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左宗棠面前一展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左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在深得左宗棠信任后,胡雪岩常以亦官亦商的身份往来于宁波、上海等洋人聚集的通商口岸间。他在经办粮台转运、接济军需物资之余,还紧紧抓住与外国人交往的机会,勾结外国军官,为左宗棠训练了约千余人、全部用洋枪洋炮装备的常捷军。这支军队曾经与清军联合进攻过宁波、奉代、绍兴等地。
胡雪岩是一位商人,商人自然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左宗棠任职期间,胡雪岩管理赈抚局事务。他设立粥厂、善堂、义垫,修复名寺古刹,收硷了数十万具暴骸;恢复了因战乱而一度终止的牛车,方便了百姓;向官绅大户劝捐,以解决战后财政危机等事务。胡雪岩因此名声大振,信誉度也大大提高。
晚清洋务运动中,胡雪岩协助左宗棠开办企业,主持上海采运局,兼管福建船政局、甘肃织呢总局,经手购买外商机器、军火及邀聘外国技术人员,用西洋新机器开凿径河,从中获得了大量的回佣。毫不夸张地说,左宗棠晚年的成功中有着胡雪岩极大的功劳。另外,在官府的支持下,他顺理成章地操纵了江浙商业,专营丝、茶出口,操纵市场、垄断金融。
到1872年,阜康钱庄的支店达到20多处,遍布大江南北。资金有2000万余两,田地万亩。由于辅助左宗棠有功,他曾被授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成为一个典型的官商,也是当时最红火的人物。随后他于1876年在杭州涌金门外购地10余亩建成了胶厂。
开办胡庆余堂。早在1875年由于战乱、疫病等原因,死亡率剧增,人口负增长之时,胡雪岩便己打定救死扶伤的主意。他邀请江浙一带的名医研制出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药品,赠给曾国藩、左宗棠等部及受灾区民众。胡雪岩在全盛时期开创的胡庆余堂将他救死扶伤的对象范围扩大到全天下所有的百姓。在胡雪岩的主持下,胡庆余堂推出了十四大类成药,并免费赠送辟瘟丹、痧药等民家必备的太平药,在《申报》上大做广告,使胡庆余堂在尚未开始营业前就已名声远播,这正是胡雪岩放长线钓大鱼的经营策略。1878年春,以上的耗费换来的是成倍的利润。
胡庆馀堂雪记药号,以一个熟药局为基础,重金聘请浙江名医,收集古方,总结经验,选配出丸散膏丹及胶露油酒的验方有400余个,精制成药,便于携带和服用。那时战争频繁,疫疠流行,胡氏辟瘟丹、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药品很受老百姓和军队的欢迎。此后,胡雪岩亲笔书写了“戒欺”字匾,教诫职工“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其所用药材,直接向产地选购,并自设养鹿园。胡庆馀堂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全面配制中成药的国药号,饮誉中外,对中国医药事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西征举借。1866年,左宗棠由闽浙总督调任陕甘总督,奉命出关西征。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西征军经费虽然由各省共同筹集,但为数不多,且经常拖欠。为解决经费问题,左宗棠只好奏请惜洋款救急。自然,具体经办借洋款事务这一重任落在了胡雪岩肩上。胡雪岩先后六次向洋人借款,累汁金额为一千八百七十万两白银,而利息至少占总数的一半,可以说是非常惊人的高利贷。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一借款举动是值得的。当然,图利是商人的本性,胡雪岩也无法脱俗,他利用借贷款实付利息与应艾利息之间的差额,吃了“回扣”。但总的来说,在当时西征大军欠缺粮晌,各方相互推委的艰难时刻,胡雪岩能够挺身而出,不辞劳苦担负起筹借洋款的重任,协助左宗裳西征保住新疆,还是表现了他的爱国之情。虽然,我们常常把奸字与商字连在一起,甚至更有无奸不商一说,但就事实而论,生意场中也有性情中人,胡雪岩算得上其中之一。
慈善爱国。在功成名就之后,他并未忘记他的发迹之地——杭州,为杭州百姓做了许多义举。他开设钱塘江义渡。方便了上八府与下三府的联系,并设船,为候渡乘客提供方便,并因此博得了“胡大善人的美名”。他还极其热心于慈善事业,乐善好施,多次向直隶、陕西、河南、山西等涝旱地区捐款赈灾。到1878年,除了胡雪岩捐运给西征军的药材外,他向各地捐赠的赈灾款估计己达二十万两白银。更鲜为人知的是,在轰动朝野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中,他利用自己的声誉活动京官,赞助钱财,为此案最终昭雪立下了汗马功劳,并借此案使他的义声善名更加深入人心。此外,他还两度赴日本,高价购回流失在日本的中国文物。从这一切举动中可见他行侠仗义的仁厚之心和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衰败没落。1882年,他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高价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企图垄断丝业贸易,惹怒了外商,联合拒购华丝。又因为海关和海运操纵在外人之手,不能直接外运。次年夏天,他被迫贱卖,亏耗了1000万两,家资去半。加上周转不灵,风声四播,各地官僚竞提存款,群起敲诈勒索。到了十一月,各地的商号纷纷倒闭,家产变卖,胡庆馀堂易主,宣告关门倒闭。接着,慈禧太后下令将他革职查抄,严追治罪。胡雪岩遣散了姬妾仆从,开始善后。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一贫如洗,从原点出发,最终又回到了原点。但是他精心创下的胡庆馀堂,至今仍以其“戒欺”和“真不二价”的优良传统矗立在杭州河坊街上。
【经商之道】
五字商训:天、地、人、神、鬼。天为先天之智,是经商之本;地为后天修为,靠诚信立身;人为仁义,懂取舍,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神为勇强,遇事果敢,敢闯敢干;鬼为心机,手法活络,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胡雪岩的成功,在于其独树一帜并自成体系的经商之道,可以归结为“信、义、勇、势、人”五个字。
一、讲个“信”字。信源于诚,故谓之“诚信”。一个成功的商人必是视信誉为生命、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的人。胡雪岩也深知“诚信至利,欺诈招害”的道理,在经商中坚持做到:一是以质取“信”。在胡庆余堂创办之初,就亲自立下了“戒欺”匾:“凡百货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二是以服务取“信”。一流的企业还应有一流的服务,对此胡雪岩也是十分较真的。他要求员工不但服务应热情、周到、诚实,还应精通业务。一位即将上前线的驻浙绿营兵罗尚全,慕名登门存一万两银子,声称不要计息、不要收据、三年后来取,但不幸阵亡了。胡雪岩得知后,在毫无凭据情况下,主动连本带息付予罗的家人一万五千两银子。
二、取个“义”字。胡雪岩主张商人应当“重义不轻利”,讲究“仁义”是他的商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核心,以此取得民心,诚服员工。他有一句名言谓之“一碗饭,大家吃,花花轿儿人抬人”,这就是商事中的互惠“双赢”原理。他常主动给药农贷款,面对洋商刁难蚕农压价收购蚕丝时,敢冒风险以较高价购入。尤其在成为巨富后,更热心于赈善扶危、兴办公益事业。在清军攻克杭城后,饿殍遍地,饥民满街,他不但收葬残骸上万具,还捐米万石,施粥施药,由此博得了一个“胡善人”的美名。
三、谋个“勇”字。有勇无谋乃“莽勇”,难成事,有勇有谋谓“智勇”,成大事,故我们需要的是“智勇”。胡雪岩就是这样一个善于谋勇的人,足以佐证的一例是在上海的丝业上敢于与洋人较劲。这在当时常人对洋人或视为祖宗拼力讨好、或视为怪物不敢接触的情势下,谁敢与之斗法,故此上海的丝业长期被洋人垄断。胡雪岩就不信这个邪,但他不蛮干,不打无准备之仗。为此他专门找人下乡学习丝的生产、储藏等知识,派人到上海了解丝的行情,招集了一批精明能干的伙计,说服了江、浙、沪的各大丝商,联合起来组成丝业商会,主张一致对外,有生意大家做,有利大家沾,不能自己拆台,好处给了洋人,并设法取得官府的支持,逼得洋人屈服,最后以高价收购了他们屯积的蚕丝。
四、借个“势”字。胡雪岩认为经商应放眼光,放胆量,看得远,走得宽。商人不但要看到一县、一省乃至全国,还要看到国外,敢于同洋人做生意,才是大有前途的事业,故此他能从钱庄起步发展到银号、当铺,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已在上海、厦门、宁波等全国著名商埠开设了二十一家银号,在江浙、两湖开设了二十六家当铺,且多属当地资本最巨者。后又涉足蚕丝、军火、外贸等行业。庞大的金融网为他的经商提供了资金保证,而商贸业的声誉又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由于各业互相呼应,因此越滚越大,诸业兴旺。他敢于结交官场、商场、洋场甚至江湖草莽等多路诸侯,为其所用。处在当时的社会,又逢兵荒马乱的年月,经商没有官场的庇护是寸步难行的,不结交几个草莽英雄是难以安生为业的,而如果没有商场甚至洋场的相互利用和合作也是做不了大买卖的。
五、用个“人”字。胡雪岩对人有着独特的理解,他认为“以钱赚钱算不得真本事,以人赚钱才是真功夫”。因此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用人上很有些独到之处。用人先要关心人。他常说“人心都是肉做的,我当你自己人,你才会把我的事当自己的事去做”。知人善任,务使人尽其才。胡雪岩也深谙此道,他认为,用人宜取人之长,不应求全责备,并不是长期起作用的人才算是人才,在关键时刻、关键场合能起作用的人更是难得的人才,应千方百计得之用之。如聘请退居的官绅,启用曾任洋行的代理,重用竞争对手的人才等等,这些人常能起到常人不能代替的作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后世评价】
清人顾嗣协曾有诗: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取短,智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胡雪岩先后经历清道光、咸丰、同冶、光绪四朝。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胡雪岩生长的时代正是清廷内忧外患,国库空虚、极需商人扶危救时。他的一生极具戏剧性,短短的几十年里,他由一个钱庄的伙计摇身一变,成为闻名于清朝朝野的红顶商人。他以“仁义”二字作为经商的核心,善于随机应变,却决不投机取巧,使其生意蒸蒸日上。他富不忘本,深谙钱财的真正价值,大行义举,在赢得美名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的满足。他经商不忘忧国,协助左宗棠西征,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在救亡图强的洋务运动中,他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特别是最后三点,让他在中国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