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的江南古典园林

发布:2016-09-24 15:24

来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词《忆江南》,他多情地咏叹了江南的美丽。历史上,赞美江南的诗词太多太多。明清时期,江南一带物产丰美,文化发达,江南以其山水的秀美清秀,更适宜文人雅士居住久留,又以密布的河网,丰富的叠山之石成为构造园林的理想之地。如此的天时地利人和,为江南的造园创造了无比优越的条件。传承中国造园艺术的传统,融入江南文人的气息,江南古典园林便从中国园林中顺理成章地升华出来,呈现出优雅秀美的姿色。



江南古典园林,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还有借助古代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江南古典园林“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徜徉在园林之中,仿佛朗读诗文一般的酣畅淋漓,这是院子无处不在的诗情。江南园林是诗情与画意的物化,无处不入画,无景不入诗,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传统在江南园林中均有杰出表现,端庄、含蓄、幽静、雅致,各有千秋。游赏江南园林,无异于品味凝固的音乐,无声的诗歌。


“雨惊诗梦留蕉叶”,这是对江南园林生动的写照;“风裁书声出藕花”,这是对园林意境最好的描摹。一面面古典之窗,一道道岁月之门,引领着我们走进“江南古典园林”。



江南古典园林的文学品题,主要是列代文人墨客流连吟哦、会友酬唱所留下的大量墨迹,也有园主人撷自古代的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文佳句,或直引或化用作为园名、景名,其画龙点睛、陶情写性作用,抒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感受,引发游人联想。这些品题典雅、含蓄、深邃,使小小建筑物即刻获得生气,使景点有了灵魂,能让游客在有限的空间看到无限丰富的内涵。她是园林艺术品中的珍品、瑰宝。


沧浪亭之园名,取自《楚辞•渔夫》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意思是说,如果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缨,准备出仕,辅助朝纲;如果朝廷昏庸,我就洗洗双脚,决心隐退,逍遥自在。这是渔夫劝三闾大夫屈原不要忧国忧民,要随遇而安,不如退隐做个渔夫。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因犯事削职为民,次年举家流寓苏州。见孙氏遗址野水潆洄,高爽开阔,便已四万贯买下,傍水造园。他和屈原一般忠而被谤,无罪被黜,自然与渔夫之歌产生思想共鸣,故提名“沧浪”,并作《沧浪亭记》。诗人决心在混浊之世选择忘却功利、超然于世的渔夫生活。他还自号沧浪翁,超然独处,过一种自由自在,与世无争的平淡生活。“拙政园”之名来源于《左传》“拙者以为政”,意思是“我才疏学浅,拙于政治,只好在此种菜、侍花,过农人的日子。”


寄畅园中的知鱼槛出自《庄子•秋水》,书中记载了庄子和惠子在濠梁观鱼的一次有趣的谈话。惠子是宋国哲学家,曾任梁惠王相,相传他鱼庄子是好友,然而他俩的哲学观点不同,所以他们的谈话往往带有寓言的性质,包含着某种哲理。一次,他俩在如今安徽凤阳县城附近濠水边的观鱼台上观鱼时,庄子看见一群小鱼在水中来回游动,便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诘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驳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番话说明:惠子认为庄子不是鱼,就断定他不知鱼乐或不乐;而庄子则以惠子不是庄子而可以推测庄子知或不知为利用,证明他虽不是鱼,却也无妨推测鱼之乐或不乐。这反映了庄子“道法自然”,“万物皆一”的哲学观点。正是从这种相对主义的思想倾向出发,庄子确认世上一切事物都是无差别的,因而也都是可知的。秦耀罢官后,在此筑亭取名“知鱼”,寓意官场失意,归筑园林,寄情山水。


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取意于苏轼的“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以此反问句为额,恰可波动游客的心琴,使之于山水共鸣,聆听天籁之音,咀嚼美的诗意,眺目入画的景色。颇有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心怀。


还有许多景观题名,是要求人们虚心好学,发奋苦读的。如留院中的“汲古得绠处”和“还我读书处”,网师园中的集虚斋,狮子林中的立雪堂。立雪堂出自一则典故,北宋时期,杨时和游酢二人冒雪在门外侯见堂内的程颐老师,以表明虚心好学,所以又叫程门立雪,这充分体现了园主旨在宣扬尊师重教的思想。


景观题名中还有许多包含了深刻的禅理。留园中的闻木樨香轩四周遍种桂花,每年中秋,月桂飘香,晚上可以看到明月高悬,倒影水中,随波荡漾。佛家的禅宗讲究悟道,佛理就像桂花香一样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无影无踪。还有园中的水阁“活泼泼地”,取自唐代无往禅师语录中“真心真,念生亦不顺生,念灭出不依寂……活泼泼平常自在”语,表达出一种顺其自然、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


有的景观题名看到名字就已让人欣然向往了。如拙政园中的“兰雪堂”,“兰雪”两字出自李白的“清风洒兰雪”,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待霜亭”出自唐代苏州刺史韦应物的“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字里行间透出了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芳香。沧浪亭中的“仰止亭”,取《诗经•小雅》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意,意为古人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德者则景行之。



江南园林多楹联。大凡亭、堂、楼、阁、轩的柱子上,堂屋前,都不失时机地悬挂上一副楹联,往往是画龙点睛,恰如其分,高度概括出园子的自然美和建筑美,表露出园主人的人生哲学和社会心态,人们很自然地要驻足品读。拙政园的“梧竹幽居”,楹联是“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和建筑及周围的环境十分协调。品味对联,你的眼前会不自觉地幻化出一种美丽的境界,感觉到眼前粼粼清波,磊磊假山、清风明月,虚实相济的迷人境界。扬州个园里“壶天自春”轩前的楹联则是古人诗歌的糅合,“淮左古名都,记十里珠帘,二分明月;园林今胜地,看千竿寒翠,四面烟岚”,借用得不露痕迹,也十分符合当地的气氛,显示出不同反响的气韵。


网师园内有一副郑板桥书写的对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引自四个典故,大意是说曾子每天自我反省,颜子不听不为不符法制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言论,古代大禹对一寸光阴的珍惜,东晋陶侃刻苦好学。园内还有一副叠字抱柱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仿杭州西湖花神庙联,描写“看松读画轩”前四季明媚秀丽的风光和休闲的生活状态。“寻寻觅觅”取自李清照的《声声慢》,不过扫却原词的伤感;“莺莺”源自《西厢记》;“燕燕”来自唐代元稹《会真记》;“卿卿”本为晋代王安丰妻对王安丰的爱称;“朝朝暮暮”出自宋玉的《高糖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此联曼妙,连绵回环,极富柔情。


沧浪亭石柱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更是著名了,抒写自然美景是大自然赏赐给人类的无价之宝,近处的水、远方的山均饱含深情。这是一集联,上联出自欧阳修的《沧浪亭》长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自苏舜钦的《过苏州》“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此借用“清风明月”写沧浪亭自然景色;下联咏沧浪亭借景之美,表达作者纵情山水,怡然自得的超然之致。


园子里有石便有勒刻。在山石上题诗刻字在江南园林中很是常见。园子的步廊是欣赏石刻的最理想之处,园主人自然不会错过,往往会在步廊的墙上嵌上大大小小的石碑,碑上所刻之字多数为文学史上的名篇佳句,其书写也常常出自名家书家之手,被称为“书条石”。苏州留园中部曲廊中的“三百贴”,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和周围廊中的刻石,都是著名的碑石景观。有些碑文还记载着园林的变迁和精华,这就更成为园子的一个注脚了。南京煦园的主人将唐人张继描写苏州寒山寺的绝句《枫桥夜泊》孤零零地立碑于园内,并建小亭加以盛待则是少有的。按说,这种无来由的石刻在园子里显得太突兀了,和园子景物风马牛不相及,但也正说明园主人实在是太喜爱诗中的意境了。如果说园子的景物是一种具象的景致,那么园主人通过这首诗则表达了园子之外的另一种意象的美丽,使具象和意象在这里达到一种和谐之美。



“好鸟鸣随意,山花落自然”,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花木随处可见。春柳轻,夏荷艳,秋枫浓,冬梅烈。园主常借园林花木的自然属性比喻人的社会属性,移情于花木,将花木“人格化”,表达自己的理想品格和意志。人行走于园中,应视花木为有生命、有思想的活物,疏竹弄影,残荷听雨,桐音幽兰,一花一木见精神,都具有着很高远的立意。江南园林栽植树木不讲求成行成列。在乎自然而随意,往往以三五株虬枝枯干给人以蓊郁之感,运用少量自然生长的树木表现出天然植被的万千气象。花木的配植也十分的讲究,山冈栽松,岸边种柳,山间挂藤,水上放莲,庭中植桂,古屋绕梅,疏竹沿墙,芭蕉立脚,无不饶有审美趣味。至于四季变化,栽植时也力求十分相宜,春看烟雨细柳,夏观翠荷临风,秋赏桂香丹枫,冬日踏雪赏梅,体现出一种变化轮回的哲理。造园者就是如此这般地理解和阐述自然,使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赋予了象征的意义。


园林一般有水,而水边必植杨柳。这是为何?实际上包含着许多意思。首先,杨柳枝条修长、柔美,舒徐婉约,婀娜多姿,形象很美,深受多情善感的文人们喜爱。《诗经》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其次,杨柳具有特殊的含义,因“柳”、“留”谐音,古人尤其是文人有离别赠柳的习俗,表示“挽留”之意。“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等均为此意。园林中有水便有柳,有柳便有水的另一层含义是借水来衬托柳的妩媚,以柳的柔美反衬水的清纯。作家端木在《曹雪芹传》中谈到园中植柳,有“水无柳不韵,水无亭不凉,水无鱼不欢,水无鸟不远,水无船不活……”之语,都是造园时移用文学上的“衬托”手法,确实值得玩味。


江南的每个园林都是有主题的,扬州个园的主题,自然体现在“竹”上。宋代词人姜夔在《扬州慢》中赞美扬州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黄至筠爱竹,他名字中的“筠”本意是竹皮,借此指竹。于是,园主人一个奇妙的构想产生了,何不以“竹”为题,名之“个园”。园内遍植翠竹,每一片竹叶都是一个“个”字,既体现了竹本固、虚心、体直、节贞的君子之风,又显出不同于其他江南名园的独特个性。


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江南,四季分明,花开花落,而竹四季常绿,可以使园子永葆青春,至于竹子的种种高风亮节,中国的古人们早已赋予其丰富的象征含义。


扬州人爱竹。唐代诗人姚合在《扬州春词》中描写扬州人的风俗时,这样写道:“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鸡。”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尤以画竹闻名。


江南古典园林的一草一木,一窗一景,山山水水,亭台楼阁,轩榭廊庑,无不精妙绝伦。置身园林,真是处处有诗情,满眼皆画意,文学气息扑面而来。


有篇短文这样评价江南古典园林,说“最先构想这些园林的人,肯定是个痴迷戏剧的人。因为那种一物一景的思绪,悄然蜿蜒的走廊,池塘边通透的水榭,以及雕满纹面的小楼、石阶、小桥、画屏,都是为了安排一出戏的发生而蓄意营造”。这种猜测只是一种感悟、感觉。江南古典园林一步步发展到清末,是个渐进的过程,自有其规律可循,但园中确实透出一股人生如戏的况味。园主人和造园师都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哲学思想、审美情趣融入其中,不同的人从中读出不同的东西,正像一出戏剧,不同境界的人所见识的都是别样的,这正是江南古典园林给今人的启示。每天,江南的古典园林都拥入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行走于小桥流水之间,品味折精雕细刻的建筑,感悟着只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一份独特感受。江南园林是小巧的,但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却是如此的博大高远。


相关推荐

上一篇:浅谈园林景观中低碳理念的应用

下一篇:狮子林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