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圆明园看中国园林建筑 

发布:2016-09-24 15:06

来源:



清代雍乾时期, 曾经作为清初中西文化交流主导的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应用大为减弱,中西文化交流的重点转向艺术方面, 西方的绘画、音乐、建筑艺术的引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产生影响, 意大利画师郎世宁等人融合中西画法创造“新体画”、圆明园的西洋式建筑都是出现在这一时期。西方园林艺术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以这一时期表现最为明显。  在圆明园中几乎集合了所有的中国建筑形式和包括巴洛克式的西洋建筑形式。在这个恢弘的园林中,有堂,亭,台,楼,阁,榭,园廊,轩,斋,房,舫,馆总计十二种建筑形式并存。此外,在圆明园中还可以找到非常多的三种很基本的中国风格建筑——桥,墙,塔。“借景,”,“分景”,“隔景”的大量应用使圆明园的整体设计将中国诗,画的意境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布局构思上大胆的采用对比,陪衬,外观,相对空间,深度排列和相对位置等手段。在技术元素上主要采用“因”、“借”、“堆”来实现人工园林与自然的相融合。集中国的南、北园林和西方园林与一身,其间的理水,叠山,建筑和花草不仅反映了基本的营造园林的理论——效法自然。同时也尽最大的可能展示皇权的威严,强调大一统的中国政治文化,也许这就是独特的中国美学品位和世界观。可以这样说,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不曾有过如此宏大的园林与建筑群落。如果它今天仍然健在,它将是中国建筑的博物馆和生动的现实性建筑教材。  全盛时期的圆明园(包括长春园和绮春园),占地5200亩(约350公顷)。其中,西洋楼约120亩(约7公顷),占全园总面积的4%,其余96%,都是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古典园林。从圆明园的历史文献资料和现存遗址,可以看出圆明园中国园林部分的100多个景区,没有

一个不是建筑与山水、花木的有机结合,没有一个不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圆   明园的风貌,正是由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景区构成的。今天整修圆明园,如果只恢复山形水系、植物配置,而不恢复相应的建筑,就必然丧失这些景区原有的文化内涵,恢复圆明园原有的风貌也就成为一句空话。1980年,侯仁之先生提出了整顿圆明园遗址的八字方针:以 水为纲,以木为本。现在,有必要在这两条之后再加一条,以建筑为魂。[1]  中国的古典园林和外国的古典园林有很大的不同,譬如,西方的建筑主要是砖石结构,中国的建筑则主要是土木结构。砖石结构,寿命较长,即使遭到破坏,它的废墟还可以长期保存,有的还能给人以美感。土木结构,寿命较短。乾隆在《安澜园记》中说:“土木之工,


二十年斯敝。”这就是说,土木结构的建筑,其寿命只有20年。如果遇到战乱,这些建筑更是难逃厄运。我国现存的许多名胜古迹,都是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屡坏屡修,才得以保存下来的。  通过影片当中复原的西式园林建筑和中国古典园林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东西方圆林明显的美学差异。从历史发展来看,西方视自然为无生命的物质,在中世纪之前,基督教是禁止游山玩水的,他们更多看到的是自然狂暴、危险的一面,在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美学理论中“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基于这种理论西方园林崇尚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美,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气质都可以互相沟通的对象,自然以其风韵感染人,人反过来也可以将其拟人化,从而形成一种其实中国古代就传承了倾心欣赏自然的传统,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与美学家心目中,自然与山水不是如西方人那样,是主客体相对峙的对象,而是人格与情感自然的人化关系与移情功能在两种不同倾向之下,中西传统园林一个侧重于模仿,极尽能力去艺术地再创造出泉、潭、溪涧、瀑布等自然景观,提倡和谐的自然美:一个侧重于改造,推崇发展人工美,追求人的能力的最大发挥与创造,这种十分鲜明的对比在圆明园中的中西园林中有着直接的体现。  中国园林作为中国文化和诗情画意的综合体,强调的是诗画的意境,着重于文化内涵、构景手法及其作为文学艺术综合体给人的身心感受。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文人的追求和喜好左右着造园,因而中国的传统园林在实际意义上是文人园林,是与山水诗画相生相长、相辅相成的文化。中国绘画一贯讲究“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这与西方讲究写实有很大的不同。做为深受中国古典文化影响的康熙雍正和乾隆这三位皇帝来说.圆明园所要表现出的是诗画般的意境。圆明园中就有不少根据诗歌而建的园林,乾隆时期在圆明园扩建完成之时,乾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园中各处景色赋诗。圆明园的建造也是在数百名宫廷画师的笔下逐渐明晰起来的。自魏晋南北朝文人这种对于山水诗画的追求就开始一直左右着造园,而中国诗画都注重对意境的追求,这在造园上有着直接的体现。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2]  结论:中国园林是一种自然山水式园林, 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士人对山水自然抱着敬畏、崇尚的态度,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观, 强调人和自然之间的相辅相成, 和谐统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正符合中国古代文人居山四法: “树无行次, 石无位置, 屋无宏肆, 心无机事” 的理想园居环境。 而在审美情趣上, 中国园林艺术的美, 不仅体现在外在的形式美, 而是更加追求意境美。“片山多致, 寸石生情”, 将客观景致与主观情感相结合, 情景交融, 借景物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 从而使景物富有诗情画意与深刻哲理。“意境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特构, 无论是对于诗词、绘画、音乐, 还是对于园林乃至盆景的创作来说, 都能赋予灵魂, 灌注生气, 化景物为情思, 变心态为画面, 使作品近而不浮, 远而不尽, 意象含蓄, 情致深蕴, 从而以其特殊的美的魅力, 引人入胜, 耐人寻思。


相关推荐

上一篇:沧浪亭

下一篇:低碳园林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