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的“落叶归根”观念回潮了吗
发布:2016-08-09 17:57
来源:
海外华人的“落叶归根”观念回潮了吗?;黄昆章;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鼓励华人学习中文、发扬中华文化,华人成立了政党、;“这是很不适当的,甚至可以说是很危险的;二、“落叶归根”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落叶归根”指的是二战以前移居海外的中国移民(多;国籍政策;民后代都在;当地的华侨学校就读;三、“落地生根”心态的形成;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一些学者撰文认为,中国对海外华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加强,于是越来越多的华人呈现“再华化”的趋势,回归中国的华人日益增多。例如有篇文章说:“在早期的侨居时期,是强烈的‘中国因素’使第一代华人要落叶归根。最近由于中国的强盛,‘中国因素’再次起作用,不仅在第一代而且在新一代华人中,开始了‘回归中国’的现象。回归人数正在以每年百分之十几的速度增长着。”几个月后,同一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再次强调了这一观点。他说:“当前,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中国因素’又促使越来越多新、老华人回归中国。越来越多的第一代大陆移民以及他们的子女回中国探亲、学习、旅游、经商、工作以至定居。”一篇论述当前印尼华人心态的文章说:“印尼的一些华文报刊近来用大量的篇幅报道和
鼓励华人学习中文、发扬中华文化,华人成立了政党、社团、学校和培训班。华人社团和乡会也纷纷找借口,设宴娱乐,不计钱,大排场面,大吃大喝,唱中国歌,跳中国舞,非常热闹。”印尼华人还争先恐后迎、送访问印尼的中国领导人。作者将上述现象称为“华人再次中国化”,认为
“这是很不适当的,甚至可以说是很危险的。不了解搞这些运动的侨领(原文如此)和社团想把华人引到哪里去?”很明显,在上述作者看来,在当代海外华人中正在呈现“落叶归根”和“再华化”的现象。众所周知,海内外华人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本上达成了如下共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海外华人已经完成了由“落叶归根”观念到“落地生根”观念的转变。现在,有人提出了上述新观点,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探讨和弄清“中国强盛的因素”是否使当代海外华人的“落叶归根”观念出现了回潮,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海外华人社会性质的认识,从而调整外事、侨务政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落叶归根”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
“落叶归根”指的是二战以前移居海外的中国移民(多数是仍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侨) ,在侨居地居留一段时间后,又回归故乡定居的一种现象。世界华人研究学会原主席、香港大学前校长王赓武教授在《东南亚华人的身份认同研究》 一文中指出,东南亚华人有多重认同:历史认同、中国民族主义认同、村社认同、国家(当地)认同、文化认同、种族认同和阶级认同。笔者认为,在上述多重认同中,最关键的是国家认同,也就是说,中国移民一旦选择了居留国国籍,就意味着他放弃了中国国籍,从法律上来说,中国已不再是他们的祖国,而是他们的祖籍国,居留国自然成为他们的祖国。他们当然享有居留国公民所应享有的权利,也要尽应尽的义务。不过,他们可以在国家方面认同于居留国,而在种族或文化方面仍认同于祖籍国。远在汉唐时代就已经有中国人移居东南亚。19世纪中叶有中国人移居美洲和大洋洲各国。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移民中的多数人都坚持保留中国国籍,他们不仅在国家方面认同于中国,而且在其他方面也认同于中国。他们是被迫流落异乡的,大多只做暂时居留国外的打算,一旦稍有积蓄,就在家乡买地、买房,然后衣锦还乡,在家乡度晚年,实现“落叶归根”的夙愿。华侨“落叶归根”心态的形成,主要由于以下几种因素:民族因素。中国是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华侨以自己是泱泱大国的公民而深感自豪和光荣。除非万不得已,他们是不愿意选择当地国籍而成为外国人的,因为按照祖先“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的教导,加入外国国籍即等于承认自己不再是中华民族的人,这无异于背叛了祖先,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将为父老乡亲所唾弃和责骂。诚如有的学者所言:“从前旅美华侨,应为后人所矝式者是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永远做中国人,彼等有根有本,有家乡,在海外为奴为役,不过是谋生之计,舍此实无可依恋之余地。华侨之观念如此,英美人之旅食中国者亦莫不如此。故落叶归根是国家教养人民应有之常态,反之,就是变态。”早期,居于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同样具有上述心态。
国籍政策。历届中国封建政府都实行血统主义的国籍政策, 1909年、1912年以及1929年制定或修订的国籍法都规定,只要是有中国血统的海外中国移民,无论是否已经加入当地国籍,都是中国公民。这一规定加强了华侨对祖国的归宿感,对他们选择何种国籍具有重大影响。即使在二战前实行双重国籍政策的东南亚国家,华侨仍坚持认为自己是中国公民。而且,西班牙、荷兰等殖民主义者在菲律宾和印尼(当时称为“荷属东印度”)制造屠杀华侨的惨案以及美国、澳大利亚对华侨的迫害极大地伤害了华侨的感情,强化了他们对祖国的认同。他们期盼祖国尽早强盛起来,以便有一个强有力的后盾来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文化因素。第一代中国移民都在中国受过教育,不少在居留国出生的中国移
民后代都在
当地的华侨学校就读。中华文化的教育使华侨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热爱祖国的文化和悠久文明,不会轻易接受居留国的文化。二战前各国华侨兴办的报纸中所说的“祖国”指的就是中国而不是居留国。上述因素决定了当时的华侨坚持“落叶归根”观念。它表现在诸多方面。“旅美华侨,老迈者就要回国;死亡者则骸骨归葬。前者是使享养余年,狐死首丘;后者有执运先友之事。”定居在其他国家的华侨同样有此表现。如在澳大利亚, 1897—1901年,居住在新南威尔士州的2017名华侨离开了居留国,同期抵达当地的中国移民有248人; 1889—1891年,离开维多利亚州的华侨有1852人,抵达者为649人。离开者大部分都回归祖国。1960年印尼发生排华事件,有9. 6万华侨搭乘祖国派来的“接侨船”返回祖国定居。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大批华侨学生北归祖国深造,这是“落叶归根”的观念在青年华侨身上的反映。一些华侨不幸客死异乡,其遗骸由华侨慈善团体协助运返祖国安葬。例如,美国旧金山华侨社团1925年10月31日与11月7日先后起运先人遗骸各110箱(每箱6具)回国; 1927年7月,昃臣埠无名氏遗骸45具被起运回国;费城宁阳会馆1935年5月起运先人遗骸232具回国;美国宁阳总会馆1937年3月30日起运1182具遗骸回香港。1947年又起运最后一批遗骸回国。1992—2001年,在广东新会先后发现4处埋葬海外先人遗骸的义冢,墓穴达2500多个。他们多数是清朝年间旅居美国、越南的华侨。墓主除新会人外,还有湖南及广东连县、肇庆和钦州等地的人。“落叶归根”反映了华侨对祖国的认同,但这不等于说,每个华侨都要回归祖国。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更多的华侨还是定居在居留国,直至老死。即使如此,他们还是保留着中国国籍,以此表明他们的中国人身份。
三、“落地生根”心态的形成
二战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落叶归根”心态逐渐为“落地生根”心态所代替。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如下:中国调整了国籍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曾沿袭过血统主义的国籍政策。1955年,中国和印尼签署了解决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双方不再承认双重国籍。中国放弃了血统主义的国籍政策,赞成并鼓励华侨选择居留国国籍。中国领导人通过各种方式宣传这种主张。1957年,中侨委主任廖承志在一次讲话中说:中国政府对华侨的工作方针“是为侨胞的长远利益着想,鼓励更多华侨加入当地国籍,在当地生根”。1960年,中侨委副主任方方说:“华侨爱国主义的表现是立足当地,学习当地语言文化,热爱当地国家,团结当地人民。”1980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宣布实行单一国籍策,即一个中国人只能有一个国籍,而不能同时拥有两个甚至更多的国籍。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政府在侨乡实行的一些侵犯华侨利益的运动挫伤了华侨的爱国情绪,使部分华侨逐渐不再坚持“落叶归根”观念,转而选择在当地长久地居留下去。以新加坡、马来西亚为例:“建国初期,中共推行了一连串新措施,其中尤以土地改革最震撼人心。但电讯传来,蜚短流长,使新、马华人对中国新政府产生了狐疑、恐惧的心理,从而下定决心,不再作归国计,而视新、马为第一故乡,长久居留下去。迨至1954年,中国的侨务政策改弦易辙,中国政府鼓励海外华人争取成为当地公民。这样一来,更坚定了新、马华人脱离中国、归向当地的决心。”中国的国籍政策对华侨的国家认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此,华侨不用担心因为选
择居留国的国籍而被指责为背叛列祖列宗了。“落地生根”有助于华侨在当地的生存和发展。东南亚国家相继独立后,其民族主义情绪迅速高涨,对华侨采取排斥、打击的政策,华侨如果继续保留中国国籍,在从商、从政、就业、就学等方面都会受到诸多阻挠和限制,而且,保留中国国籍的人还常被主流社会视为不效忠当地,一些华侨甚至被视为中国的“第五纵队”,受到更多迫害。因此,一旦中国改变国籍政策,允许华侨选择居留国的国籍,华侨也就顺应时代潮流,纷纷加入了当地国籍。各国实行的当地化政策促进了华人对居留国的归宿感。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菲律宾实行“菲化政策”,马来西亚实行新经济政策,南越(即当时占据越南南方的西贡政权)强迫华侨加入当地国籍,印尼欢迎华侨归化。二战后,美洲、大洋洲、欧洲各国都实行了多元化政策。于是,各国华人认同当地的进程加快了。正是在上述大背景下,各国华人改变了“落叶归根”心态,实现了在居留国“落地生根”的历史性转折。“华人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转变,这是时代的进步使然,也是东南亚华人必然的出路。”一篇论述菲律宾华人心态的文章指出:“我们必须爱我们的国家菲律宾,她是我们唯一的祖国,是我们的居留国,是我们生长的地方,是我们成家立业的地方,是我们娶妻生子的地方,是我们传宗接代的地方,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生于斯殁于斯的国土。”作者强调菲律宾是华人的“八个是”,足见华人在当地“落地生根”的重要性和意义。不过,应该指出,海外华人在政治上认同于居留国,并不等于在种族、文化等方面也认同于居留国。这就是为什么各国华人至今仍在组织华人社团、兴办华文学校和华文报刊的原因。在一些仍实行血统主义的国籍政策或不欢迎华侨归化的国家(如韩国、马达加斯加等) ,多数华人仍保留着中国国籍,但在全球3300多万海外华人中他们只占少数,而且也未必都“落叶归根”而回归祖国,许多人仍将长期定居在居留国。
1992年,世界华人研究学会在旧金山举行了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的题定为“落地生根”,即是看到了海外华人发展的大趋势。
四、“‘落叶归根’回潮”缺乏足够依据
上_________述认为中国强盛使华人“再华化”或“落叶归根”重新回潮的说法是缺乏根据的。
第一,近20多年来,估计中国大陆有上百万居民通过合法手续申请到外国(主要是发达国家)定居,成为新华侨。他们是带着到外国永久定居的心态出国的,其动机与早期移居外国的中国人不同。他们到达目的地后,先申请绿卡,居住若干年后,依照居留国的国籍政策再申请成为当地公民。他们早已做好在外国落地生根的打算。第二,那些已经在居留国生活了数十年的第一代中国移民,多数已经加入了当地国籍。虽然他们对中国仍有较深厚的感情,经常讲家乡方言或普通话,依然保持着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并且教育后代要学好中文、继续热爱中国,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坚持“落叶归根”的心态。印尼著名富商、青少年时期就由中国移居到印尼的第一代移民林绍良曾说:“由于出生在当地,大多数华人已习惯了共同的语言、生活方式,甚至是通婚,早已把当地当成是自己的家乡。我们的家、产业、事业都在这里,不论我们赚了多少钱,都会留在这里,因为我们的子孙都在这里,而且要世代相传下去。”其他国家的华人莫不如是。第三,在当地出生的第二代以后的华人从小接受当地教育,从生活方式到思维逻辑都已当地化,比起父辈来更易于融入主流社会。中国虽然是他们先辈的故土,但他们对中国知之甚少,感情淡漠。有些人学习中文或到中国寻根,只是为了谋职或旅游,或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对他们来说,要落叶归根到中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印尼加里曼丹岛的华人很多, 1983年,华人占当地总人口的14. 51%; 1987年,该岛山口洋市的华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0. 41% ,该岛坤甸市的华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40%。中华文化在当地华人社会影响深远,不少华人至今仍经常讲家乡话,甚至一些印尼族也会讲客家话,但是,华人认为自己是“纯印尼人”。他们说:“我们在这里出生,为印尼工作,最后将长眠于这个国家。毫无疑问,我们也将成为印尼民族大家庭的一员。”1990年8月,雅加达著名的《时代周刊》( Tem po)曾向华人调查,结_________果如下: 43%的华人认为印尼是最重要的国家,其次才是中国大陆(占30% ) ; 24%的华人想访问大陆,其中只想去旅游的占51% ,只想去看看的占27% ,想去探亲的占13% ,想去做生意的占5% ,想去求医的占3%。由此可见,“落地生根”的意识已在当代华人中深深扎根。正因为如此, 2002年10月,中国侨联主席林兆枢访问印尼时,在一次与雅加达华人的聚会上说:“过去华族是落叶归根,而今改变了理念为落地生根。这是认识上的大飞跃。”第四,中国留学生不是移民,他们只是到外国留学,学成后回国报效祖国,当然有一部分人后来在当地定居,成为华侨或华人,因此,他们是“准移民”,是移民的后备军。据中国教育部的统计, 1978年—2002年2月,中国大陆出国留学的人达58万,回国者达15万人。近年来确有一批“海归派”,但是其中一些人已加入外国国籍,并非打算在中国大陆永久定居,而且也不占留学生的多数。由于种种原因,更多的留学生学成后滞留不归,成为当地公民。第五,有些海外华人企业家到大陆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取利润,而非出于爱国、爱乡的原因。当然,也有一些人在故乡或其他地方捐款、捐物,兴办慈善、公益事业,希望故乡的人民更快地富裕起来,但这只能说明他们有一种朴素的故土情结,同落叶归根没有必然的联系。资料显示,不少祖籍是福建或广东的东南亚华人投资于中国其他省(区) ,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其他省(区)的投资环境优于这两个省,或者是想帮助那里的人民提高生活水平,故土情结并不占很大比重。以上情况表明,当代绝大多数海外华人并未因“中国的强盛”而改变其“落地生根”的观念。近10年来,在美国的一些华人将其在大陆的先人遗骸迁葬至居留国。此举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也是海外华人“落地生根”观念取代“落叶归根”观念的又一例证。据美国洛杉矶郊区玫瑰岗墓园的统计,从1991—2002年,在该墓园举行的海外(中国人)遗骸改葬仪式的次数如下: 1991年2次, 1994年7次, 1996年24次, 1998年8次, 2000—2001年324次, 2002年至少300次。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当地海外华人每年要回中国扫墓,既费钱,又费时、费事,既然已经定居美国,不如就将在家乡的先人遗骸迁葬至美国,方便就近祭祀。这说明当代华人的思想已经相当开放,不仅自己在居留国落地生根,甚至也希望将先人的遗骸迁葬至那里“落地生根”。他们的“落叶归根”观念已相当淡薄。当然,仍有一些固守“落叶归根”观念的华人生前交代亲人,要将其骨灰带回中国大陆安葬。不过这只占少数,如芝加哥地区每年大约有一二起此类情况发生。 也有些新加坡华人选择中国作为退休天堂,晚年在中国大陆定居,但这并不是因为要“落叶归根”,而是因为对中国有亲切感:有共同的语言,容易融入当地社会,不会受到种族歧视。至于印尼近5年来所涌现的华人组建政党、社团、学校等现象,是因为印尼在1966—1998年苏哈托军人独裁统治时代实行强迫同化华人的政策,华人被剥夺了参政、组织社团和学校以及学习华文等应有的权利, 1999年10月印尼民选政府成立后,大幅度地调整了华人政策,实行多元文化和多元民族方针,恢复了上述华人应该享有的权益。1998年“五月暴乱”后,原先到中国避难的印尼华人在印尼政局逐步稳定后,又纷纷返回印尼居住,
这很清楚地表明,“落地生根”的观念已在他们心中深深扎根。应该指出,中国逐步强盛无疑将增强对海外华人的凝聚力,同时也将增加他们的自豪感,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们将像先辈那样再回到家乡定居,因为许多复杂的因素,诸如居留国与中国在生活习惯、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他们的产业和家人都已安置在居留国/等,不可能出现当代海外华人“落叶归根”、大批回到故土定居的现象。
五、结束语
自二战结束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海外华人的“落叶归根”观念已经被“落地生根”观念所取代,这是海外华人为适应形势的变化,为争取在居留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一种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现象。现在,在各国华人社会的传媒中或聚会上,都可以听到华人积极努力融入主流社会,主动争取参政、议政以改变华人的命运,反对种族歧视的呼声,这是海外华人在居留国的主人翁感提高的表现,也是海外华人的“落地生根”观念进一步增强的体现。海外华人的“落叶归根”观念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尤其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这种观念已经日渐淡薄。海外华人作为居留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已将当地视为自己的祖国,因而“落地生根”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对此,我们应该抱支持和欢迎的态度。任何认为“中国的强盛”导致华人“再华化”或“落叶归根”观念回潮的说法显然是缺乏足够根据的。
上一篇:海外华人“落叶归根”的悲哀
下一篇:海外华人落叶归根越来越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