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医道观

发布:2016-09-24 16:46

来源:



 孔安国序《尚书》,以“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大道即自然与生命之道。医以自然与生命之道为本,是为大道无疑。《周易》、《老子》、《黄帝内经》当为现存之三坟雄文。章虚谷以医为小道,仍知流而不失其源。千秋道统,天下谁御?削足适履,去长就短,替换概念,改弦易辙,废道弃数,断根绝命……千古学案,世间谁罪?恰如林亿“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所言,“惜乎唐令列之医学,付之执技之流,而荐绅先生罕言之。去圣已远,其术晻昧,是以文注纷错,义理混淆。”如此痛惜这一历史性失误,申明了作者以大道为本、学术为末的价值标准。又谓:“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浅之人,其不废绝已为幸矣!”竟然发出这样沉重的感叹,表露了作者对医道异化、濒临失传的深忧远虑。《黄帝内经》中用“道”字269次,其中多数是以本原、过程、相互作用的涵义出现。并反复强调天道、地道、人道及医道、诊道、治道。“学”字只出现过4次,而且还是为了说明道与学的关系及区别。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求学需要一天一天地增加知识,悟道必须一天一天地减少旧学。道是无限的自然过程,气是无限的运动方式,数是时间方式和作用关系的反映,象是运动方式和作用状态的表现。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描述有过程、状态、结构的不同。《黄帝内经》中就曾反复比较神、气、形的相互关系。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载:“粗守形,上守神。”中医概念和理论主要是关于过程、方式、状态的描述,西医概念和理论主要是关于结构、功能、形态的描述。中西医不同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根源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华医道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水乳交融,从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世界观。中国人以与自然相联系的方式追求生命的本原,以与社会相联系的方式探究心灵的奥妙,终于感悟到生命本身拥有调整一切失和的内在机制,从而具备了可以防治一切疾病的能力。中国人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生命活动过程,锲而不舍地致力于开发那生命的根。中国人追求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就是要实现生命过程与自然过程及社会过程的协调统一,从而进一步实现生命过程中神、气、形的和谐合一。摄生在于调摄人的神、气、形,以求保持人的生命过程的和谐发展。治道在于调整人的神、气、形,以求纠正人的生命过程的失和状态。所以中医“治病救人”,实际上是“治人祛病”。通过激励人的神气调控能力,引发人的自在突变机枢,使其达到和谐有序的生命活动状态,从而实现祛除邪气、化解疾病的目的。气得其和则为正气,气失其和则为邪气。邪气就是生命活动的失和状态,正气就是生命活动的和谐状态。中医治人所以能取得意想不到的、难以被西医或所谓科学解释的神奇效果,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人们往往把不受意识支配的人生过程,特别是这种过程的必然性称作“命运”。而病愈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却也正是那不受意识所控制的过程。中华医道在摄生和治人中所要激发和促进的就是这一非自控过程,而不以协助或替代意识所能干预的过程为主要目标。所以说中医不是治病的医学,而是治人的医道。中医治人而病自治。人为本,病为标。由此可见,所谓维护健康、治疗疾病不仅是医生的工作,更是每一个人自己的职责。每一种疾病都是自身生命运动失和的表现,每一种疾病都能够通过自身的调整来治愈。每一个人都握有化解一切疾病、保持终身健康的武器。医生的任务只是促进其失和的生命过程的自我和谐。大匠示人以规矩,而不能示人以巧。《素问.汤液醪醴论》中载:“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中医不仅是所谓“应用科学”,而更重要的是生命之道与自然之道,同时也是精神文化与社会艺术。《黄帝内经》及后世的经典著作为我们营造了梦幻般的诗情画意的氛围,为实现人类心理的协调与精神的和谐,提供了天人合一的文化背景与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第一特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文化是社会交流传承的信息体系,规范和引导着人们的生活行为,包括摄生和诊治行为。思想、精神、历史、信息是人类文化的灵魂,语言、符号、音律、图像为其主要表达方式。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多强大,就对医道的影响有多强大。文化在摄生和诊治活动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华民族文化在中华医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医道通于大道,亦通于人道。关于那医道的社会原理及其应用,虽然常被人们用“自然科学”之剑来横加斩杀,但是中华医道自然、生命、社会大一统的原理,却永远是人类精神本质的光辉体现。综上所述,中华医道以道、气、数、序、类、态、势、象的基本概念范畴体系所描述的自然过程及其各种运动方式之间普遍的相互关系,以阴阳、五行和藏象理论所反映的各种生命运动方式之间生克制化的相互作用,以经络和病机理论的类似反应概率的语言所展示的生命活动图景,从根本上摒弃了机械论、还原论的世界观,而获得了动态的生命的深刻体验。运用过程、方式、相互作用的原理,引入自然之数、阴阳五行序列以及相反和谐的思想,确立自然、生命、社会合一,以及神、气、形合一的目标,对我们认识人的生命过程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领悟中华医道经天纬地、贯古通今的智慧,从而指导其摄生和诊治的实践活动,均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上一篇:医道同源 医道通仙道 道家养生的七个要义

下一篇:宇宙是时空的运变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