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人士破解经济迷局 中国经济政策转向?
发布:2016-09-10 14:21
来源:
党媒《人民日报》的一篇“权威人士”采访引发外界揣测纷纷。文章指责沉重的债务负担是“原罪”,有分析指出,这可能暗示高层意欲放弃信贷刺激政策。就在官媒将经济高水平杠杆指责为“原罪”之后一天,穆迪与北京时间(下同)5月10日对中国不断膨胀的债务负担也提出担忧。
穆迪在报告中说,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总债务达到gdp的280%,其中大多数是属于政府或跟政府有关,使得北京有可能要为其中一部分买单。报告说,中国实际政府债务大约是GDP的40%,国企债务为GDP的115%,高于任何其他国家。现在,似乎政府也开始留意这个问题。
经济迷局,引发权威人士现身,内部的政策是否真要转向
官媒警告债务风险
官媒上的“权威人士”通常指的是高级官员。官媒常常被视为政府的喉舌,并被外界作为解读中央不透明决策的线索。
CNBC报导说,象凯尔•巴斯和乔治•索罗斯等著名投资者都警告中国的信贷危机。巴斯指出,中国银行系统存在“定时炸弹”。香港里昂证券上周说,中国不良贷款的比例是15-19%—远远高于官方数字1.6%。
《人民日报》援引的“权威人士”还说,中国经济增长一直稳定并“符合预期”,但是警告小心一系列问题,包括房地产泡沫,工业产能过剩,坏账上升,地方政府债务和金融市场风险。“权威人士”说,与其掩盖上升的坏账,不如主动处理它们。“权威人士”说,中国也应该避免大规模刺激计划,因为它虽然在短期有正面作用,但是在长期来说将破坏经济。
北京政策转折?
野村证券分析师在报告中说,《人民日报》的采访暗示,坏账可能在加速累积。这篇文章的发表是一个正面迹象,印证了野村证券此前的观点,即北京当局可能将开始改变策略。
彭博社报导说,《人民日报》周一头版文章的主要观点是,沉重的债务是“原罪”,不能割肉补疮,断送长期的经济健康。这个信息跟投资者最近几个月获得的信息相反:我国信贷创纪录飙升,帮助稳定了经济,导致一些人预测,我国将回归老套的杠杆刺激模式。
瑞穗证券首席亚洲经济学家沈剑光说,这篇文章意义重大,可能暗示北京政策的一个转折。“他们每次发表这样的文章,通常就是一个警告。”
彭博社报导说,《人民日报》的文章凸显了中央不透明的决策过程,后者长期困扰投资者和外国官员,迫使他们从官方的只言词组揣摩背后的含义。虽然文章没有点出“权威人士”的名字,但是《人民日报》的头版位置暗示此文得到高层批准。
高层内部辩驳?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韩孟告诉彭博社,这篇文章应该理解为,高层达成了一个共识,而不是一个个人观点。《人民日报》国际版在微信账号里说,“权威人士”的言论可以被视为来自最高领导层。它说这个信息是发给两个群体看的:市场和各级官员。
当局发誓要重组经济,并决心扭转上届政府大量借贷的做法。中国第一季度新增贷款增加了4.6万亿元(0.71万亿美元)。
瑞银集团高级独立经济顾问乔治•马格努斯说,文章“很离奇”,令投资者雾里看花。马格努斯说,他把此文视为一个政治游戏。如果中央真的是认真想要把信贷精灵收回瓶中,官员就应该大声说出来并且承担责任。在此之前,人们过度解读此文是危险的。
“权威人士”与股市的负相关
彭博社报导说,这已经是过去一年《人民日报》第三次藉采访“权威人士”来解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的挑战以及当局的对策。在今年1月份和去年5月份的文章发表之后,中国股市都出现大抛售。
在2015年5月25日,随着股市飙升到令人眩晕的高度,《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了一篇文章“有关中国经济的五个问题”,试图安抚公众,当局全面掌控著经济。但是一个月之内,股市开始下滑,最终演变为约5万亿美元蒸发的悲剧。
下一篇:探访“千岛湖水质事件”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