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人:如何寻回中国根

发布:2016-08-13 11:45

来源:

洋化孩子文化半熟

    作为“地球村”的公民,本应无分国界,但对于中国海归华人而言,渴望回家的游子心情,子女却未必能够理解,他们甚至对自身文化疑惑。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后,不少渴望知识、渴望致富的人走出了国门,踏上在异国创业的艰辛旅程。洋化了的孩子就是多亏了父母辈的努力,才得以放洋镀金,然而,接受了西方文化,却失去了本身民族文化,是得还是失?

    “她从来不看中国电视,看的都是美联社、综合外电消息的报道。”母亲这样形容女儿──喻利雅,19岁,德藉华人,15岁时凭德文小说《红灯笼》夺德国居里文学基金会征文特别奖,17岁时又凭《归宿·气》夺得德国2003园艺世博会命题征文大奖,通晓德、英、法、中四国语言。祖籍湖南的父亲喻恒早年留学德国,如今事业有成,是梅菲特(中国)涂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随着女儿的成长,文化冲突日增……

    “德国是我的出生地,德语是我的母语,我从小在德国文化下长大,你非让我说自己是个中国人我肯定说啊,关键是我的内心说──我不是。”喻利雅的名字与样貌,登上了《海外德人》年刊的封面、德国大使邀她参与大型聚餐,并这样向人介绍:“这是我们德国作家喻利雅。”这对中国人而言,该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在不少媒体中看到类似的报道,一点也不惊讶,海归父辈带着一个洋化的孩子,两代均属精英,但两代之间的沟通矛盾在于:孩子对自身的文化认知与父亲未必相同。成长环境、生活、视野的差异,自然建立出不同的价值观,孪生的姊妹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尚且会出现相异的性格,更何况是两代人?

    寻根海归语言失灵

    回流潮的兴起,令异国未熟透的“香蕉”不得不回,加拿大的海归就是一个好例子。

    据2005年加拿大《环球邮报》的年度统计显示,自1998年以来中国一直是最大的移民来源地,华人移民已成当地第一大少数民族,然而,根据加拿大国家统计局去年3月初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20年里,移民时年龄在25至45岁之间的男性移民中,有1/3的人最终选择离开加拿大,足见一股“回流”潮悄然而生。有专家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是海外华人移民“回流”的动力,大多数人为了在事业上发展更好、生活更稳定而选择了“回流”,甚至有数据显示,15%的人移民加拿大不到1年就返回中国。

    读《一个香蕉人的中国见闻》,百感交集,文章由海归华人朱迪口述,由林昭辉撰写,朱迪自称“是上一代人追求理想生活而形成的怪胎之一”。在他眼中:“有些香蕉人不自觉或刻意疏远中华文化,而有些则在丰衣足食的生活中寻找着根源,而我,就属于找根源的那种。”

    回国寻根,笑中有泪,连进餐馆吃饭都是一场智力大搏斗──“为了省事,我想出了一招最简单可行的方法:事先背熟几个菜名,服务员一过来问,就背出那几个菜名。这一招还算不错,屡试不爽,可也有失灵的时候,那就是碰到那家餐馆刚好没这几道菜,我就只能使出第二招:闷头瞪着菜谱猜字谜。”

    与外国朋友在中国跑,精通普通话的外国朋友向中国人问路,结果是:“老外开口讲中文,对面的中国人就是感觉不对劲,不搭理老外而是转回头来疑惑地问我‘这老外说什么呢?’”但最后对方发现:“闹了半天,这老外懂中文比你多。”另一次,朱迪遇上做清洁的老太太,知悉其身份后老太太说:“你看上去就是四不像、怪怪的模样。”他自觉成了中国人眼中“半土半洋的一个怪物”。


相关推荐

上一篇:海外华人移民子女的困惑:我是香蕉人

下一篇:一个美国“香蕉人”的自白:移民的滋味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