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梅笛:永远不当“香蕉人”
发布:2016-09-14 10:34
来源:
赵梅笛是一位刚满13岁的瑞士华裔少女。但这个名字对瑞士的音乐专业人士和音乐爱好者来说,已是耳熟能详。这位少女钢琴家是瑞士各种艺术节?音乐会的常客,她的艺术天分和不凡的钢琴演奏水准早已引起瑞士媒体的广泛关注,他们预言这位华裔少女将成为令人瞩目的“明日之星”。独奏音乐会?出专辑?与欧洲知名乐团合作的邀请也纷至沓来。
蒙塔纳是瑞士中部著名的旅游休闲胜地。2007年8月中旬举行的蒙塔纳艺术节就安排了赵梅笛的一个钢琴独奏音乐会。音乐会在城中心的圣克里斯托芬教堂举行,高达95瑞郎(约合600元人民币)的票价似乎为这场音乐会做了一个注脚。教堂里面的座位几乎坐满了。身着蓝色演出礼服的赵梅笛在一片掌声中出现在钢琴旁。她典型的中国娃娃脸上还带着一些稚气,但沉稳?优雅的台风表明她已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了。她的演出是从贝多芬宏大?深沉的《悲怆奏鸣曲》开始的。
随着旋律的展开,小梅笛脸上的孩子气不见了,她仿佛进入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表情严肃,甚至有些痛苦。她神情专注,在琴键上滑动的手指好像是一根魔杖,将观众一会抛入贝多芬的感情漩涡,一会儿又随着李斯特的森林练习曲和匈牙利狂想曲游览欧洲的大好山河,而唯美多情的肖邦夜曲则让人心中荡漾着美好的情感。在下半场的后半部分,梅笛一口气演奏了半套12首肖邦练习曲,充分显示出她的表演天赋和扎实的基本功。当然,观众也毫不吝啬地献上了掌声和赞美声。
在返场加演时,梅笛为西方观众带来了一首中国乐曲。这首由中国作曲家储望华作曲的《翻身的日子》喜庆欢快,里面充满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
两个小时的音乐会结束时,现场许多观众意犹未尽。来自意大利的企业家普拉塔携全家在蒙塔纳度假,一家五口来听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给他带来了意外和惊喜,他竟然产生了邀请赵梅笛去意大利演出的想法。“这个年轻女孩的演出太精彩了!她的演奏很有激情,也有很高的技巧,我深信她一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英国著名音乐评论人和资深经纪人乔治?怀特先生也一直关注着梅笛的成长。他对梅笛的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她有着神奇的双手和十个手指,她在表演中富有激情和勇气,更难得的是她具有与台下观众建立起奇特互动关系的天赋,能牢牢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他还认为,梅笛需要更大的舞台,她应该走出瑞士,去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两岁时为赌气走上钢琴路
梅笛1994年出生于瑞士,但她是货真价实的“中国制造”。父亲上世纪80年代从北京来到瑞士,在日内瓦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母亲是在马来西亚出生?长大的华侨。梅笛出生不久就被父母送到北京,和爷爷?奶奶生活,她的音乐启蒙?基本功以及演奏技巧的基础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而她超乎寻常的音乐天分则源自其音乐世家的基因。据她介绍,两岁时随奶奶到德国看望姑姑,姑姑家的小表哥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钢琴神童,而表哥不允许她碰自己的钢琴。小梅笛回到北京后便喊着要学钢琴,决心与表哥一争高下。
爷爷是解放军军乐团五队的前队长和北京广播学院文编系前主任。从两岁半开始,梅笛就在爷爷的指导下学习音乐。从节奏练习?听音?识谱?音乐欣赏入手,爷爷制定了一系列完全符合儿童心理的教学计划。同时,梅笛在奶奶的指导下初学钢琴,3岁到中央音乐学院学习钢琴,5岁以前小梅笛即可在钢琴上快速识别六个音的和弦。6岁,梅笛首次在北京法国学校登台演出,崭露头角。2003年,9岁的小梅笛回到瑞士,考入日内瓦音乐学院少年班。2006年4月,不到12岁的小梅笛以优异成绩考入日内瓦音乐学院大学预科班,与大多为18至24岁的同学一起学习。现在,梅笛已跳级到大学二年级的高级乐理班。
梅笛年龄不大,却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6岁时首次在北京法国学校登台演出,参加圣诞音乐会,当她演奏最后一个曲目——经爷爷改编的《马赛曲》时,包括法国驻华大使和夫人在内的一千多名观众起立随唱,掌声经久不息。2003年1月,8岁的梅笛与父亲在日内瓦举行父女钢琴?小提琴独奏音乐会,并被录制成唱片。
2005年是小梅笛收获最丰的一年:1月,梅笛获得了日内瓦音乐学院《巴赫协奏曲》比赛一等奖。2月,梅笛受邀参加瑞士弗里堡“浪漫钢琴音乐节”,演奏了莫扎特《KV330奏鸣曲》,现场录音被制成唱片。瑞士联邦主席戴斯给梅笛签名后开玩笑说:“几年后,我该向你索取签名了。”3月,梅笛获得瑞士全国少年音乐比赛弗里堡赛区第一名。6月,日内瓦音乐学院破例邀请梅笛在毕业典礼上做开场演出,演奏了巴赫的《BWV971意大利协奏曲》。6月,年仅10岁的梅笛在日内瓦雅典娜宫举行了首次个人独奏音乐会。2006年,梅笛受邀参加了十几场音乐会和个人独奏音乐会。
85岁的梅尔松先生听梅笛演奏李斯特练习曲后,激动地说:“李斯特在创作这个乐曲时,绝不会想到一个不满12岁的孩子能够演奏,而且演奏得如此完美!”因吉克先生的评价是,梅笛的演奏向世人证明,肖邦作品不仅仅是写给成年人的,也同样可以被少年所理解并出色地演奏。
永远不当“香蕉人”
作为一名生活在瑞士的中国家庭的孩子,梅笛付出了比同龄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面临着比同龄孩子更多的挑战。在完成学校各科文化课学习的同时,小梅笛平均每天至少要用5个小时练琴,此外,还要完成日内瓦音乐学院的高级乐理及和声作业。尽管如此,梅笛在学校的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她是瑞士沃州数学统考全州第一名。此外,她还参加了世界法语学校数学竞赛,获得三年级一等奖。
别看梅笛年龄不大,在瑞士音乐界的名气却非常大,邀请梅笛参加的音乐会越来越多。而每场音乐会,小梅笛总是以中国作品结束。梅笛的父亲?小提琴教育家赵元说:“作为第一代瑞士华侨,我们从小就有意识培养梅笛的中国情,让她懂得,一个不念祖的人,就是没有根的人;而一个没有根的人,无论在哪儿都永无立足之地。”
尽管梅笛出生在瑞士,获得了瑞士国籍,但她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因此每场音乐会,赵元都精心为梅笛选择中国作品,《白毛女变奏曲》?《浏阳河》?《翻身的日子》?《黄河协奏曲》片断?《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虞美人》都是经常演奏的曲目。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梅笛牢记自己的中国根,永远不当“香蕉人”(海外华人社会把那些从小受西方教育?不会讲中文?不懂汉语的华裔青年,戏谑性地统称为“香蕉人”。香蕉表皮为黄色,而肉质却为白色——用以比喻皮肤为黄色,而思想?观念?文化?语言等却完全西化的华裔后人)。
而在对中国音乐的理解方面,梅笛的父亲赵元先生则成了女儿的良师。他给梅笛讲抗日战争的故事,帮她理解《黄河协奏曲》的内涵,有时竟在家中扭起秧歌,让梅笛来感受《翻身的日子》要表达的喜悦心情。而每次演奏完毕,这些中国曲目都会受到热烈欢迎,有的观众甚至直接到后台找梅笛要谱子。梅笛说,每当这时,她心里就充满了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走出舞台的聚光灯,梅笛在生活中又像一个普通的邻家女孩。帮父母做家务,看成龙的武打电影,与妹妹玩耍,打扮成时尚女孩参加同学生日聚会,都是她生活中的乐趣。而谈到她喜欢的钢琴家时,她用法语报出一串我听着陌生的名字。谈起郎朗和李云迪这两位享誉世界的钢琴家,小小年纪的她还颇有几分见地:
“我个人认为,郎朗表演更外在,弹得不错。可能因为他演出太多的缘故,有时演出质量有些下降,但总的来说,他还是很好的。而欧洲音乐界对李云迪的评价很高,认为他可以与上个世纪的大钢琴家相提并论。我也觉得他演奏肖邦的作品真是棒极了!”
上一篇:意大利“香蕉人”话剧演绎移民悲喜
下一篇:致这里的香港人、香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