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贯中西:不做“香蕉人”

发布:2016-09-14 10:20

来源: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两个场景:某个家庭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更早接触国际教育,拓展海外视野,毅然让尚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出国留学;一个中国学生成功获得国外名校offer,但是他在国外成天待在屋里看N遍国产电视剧。前者因为年龄过小,本身作为中国人的文化根基还未打牢,也没有具备成熟的价值观,后者虽然成功走出国门,但是他在国外并没有主动融入当地的文化圈。如此看来,这两位学生的出国之旅就显得毫无意义。2014年,中国有超过45万人出国留学,其中低龄留学也成为一种新的趋势,真正的国际教育就仅仅是把孩子送出国门吗?这其实也是很多中国家长的思维误区。

  

  笔者在跟一位从事多年国际学校教育的从业者沟通孩子出国时机选择的时候,他表达了自己的一个担忧,他认为中国家长的短板就是缺乏对孩子的学业规划,中国孩子的短板在于缺乏对自己未来学业甚至就业的规划。当和他谈到本文开头提到的两个场景的时候,他认为这些也都是最典型的中国家庭在决定让孩子出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年龄过小就出国,势必会丢掉自己的文化根基,失去文化根基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民族归属感,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所以现在有部分家长考虑选择国内的国际学校,这样既能满足家长对于孩子提早感受国际教育的需求,又不至于让孩子的本国文化教育出现断层,其实所谓的国际人才并不意味着丢弃本国文化,一个合格的国际人才正是具备本民族文化素养的精英。

  写作水平决定出国时机?

  出国时机的选择,是每个留学家庭关注的热点。现在行业内流行的关于这方面的说法五花八门,但主要还是从孩子成绩、年龄等硬件角度分析。目前,“写作的程度决定何时出国”的理念开始在业内流传,这个理念的主要内容就是:国内小学写的记叙文以及初中写的散文,都不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主要标志,而由于高中写的议论文当中已经体现出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及独立思考能力,因此高中才是出国的起点。

  面对汹涌而来的低龄留学潮,很多业内人士也颇觉无奈,他们也将低龄留学的孩子称为“香蕉人”,这个原本是中国移民二代的称呼,如今也被扩展到低龄留学生群体,因为他们同样是有一身黄皮肤,但是内里已经完全没有中国文化的烙印了,而这些文化烙印又恰恰是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所以千万不要小看文化对于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高中之所以是出国的起始点,是因为孩子在国内接受完高中教育后,既有深厚的中国文化根基又融入国际化的营养,再加上其具备的自理能力,这样出国之后才能快速适应国外的学习生活。

  国际学校是多元文化共存的学校

  哈佛这样的名校招收的并不是一个美国化了的中国人,而是带着自身文化色彩的独特的人。何为国际教育?不是英国、美国的教育就是国际教育,而是多元文化共存,融合发展的教育。

  仅仅把外国教材拿过来,聘用外教用西方思维教中国孩子这样的国际学校,中国孩子没有必要在中国土地接受这种教育。国际学校应该是国际化的学校,它融入了多种文化色彩和课程,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现在国内已经有一些国际学校开设了类似国学的课程,有些学校甚至将中国传统儒家的“六艺”融入到英式和美式教育理念当中,六艺之首是“礼”,在这里就是礼节、法度、规矩,其实这与国外教育理念并不冲突,因为西方对于规则和契约的认知程度甚至高于东方,一切违背规则的做法在西方也是不允许的,而与西方精英教育融合的中国“六艺”学说其实已经有所改良,更强调的是拥有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通晓国际礼仪文化的国际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着中国的文化根基,又精通世界规则,才是孔裔要培养的能够腾耀五洲的世界精英。这些学校的具体做法是,大多会本着中西方文化兼顾的原则,设置不同的课表,上课形式仍然是西方流行的“走班制”,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也会有所侧重,很多课程并不是为了应试而开设的。

  这些实行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国际学校就是希望给孩子成长提供更加丰富的营养,同时打破应试教育怪圈,他们认为接受应试教育的孩子的一切都是被计划的,如果你决定选择一所国际学校,那么首先应该在心理上打破过去应试教育习惯被规划的心态,按照自己的想法规划自己的学业。

  除了这类国际学校,有一些海外知名高中也开始在中国开设分校,中国的分校使用的都是本校的教材,教育理念也是由国外移植过来,但是在教师配备上结合中国特色,实行了中外教混搭的模式,这样做就是为了让中国孩子走出国门,为了在全世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让中国教育在未来能够追赶上国际最先进的教育理念。


相关推荐

上一篇:新西兰导演与华人合拍电影 讲述“香蕉人”故事新西兰导演与华人合拍电影 讲述“香蕉人”故事

下一篇:一个美国高中亚裔女生对亚裔男生的看法,走进香蕉人的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