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二代如何避免成为“香蕉人”

发布:2016-09-14 09:37

来源:

 难以融入当地社会是不少海外移民面临的困境。在欧洲,有许多中国移民,他们一方面生长于西方社会受其影响,另一方面又是黑眼睛黄皮肤的华人面孔,常常被人形象地比喻为“香蕉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的联系日益频繁,使得华人二代对中国的了解逐渐增多,认同感也逐渐加深。

华人一代:严抓孩子中文教育

说起“香蕉人”这一话题,旅奥30年的华人张维庆感慨颇深,他表示,为了避免儿子也变成香蕉人,他和太太多年来一直严抓孩子的中文教育,在孩子12至18岁时,每年都带他们去中国参加夏令营,甚至在今年秋天,送大儿子去中国复旦大学学习一年中文。

张维庆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张超今年30岁,已工作多年,他4岁时从中国来到维也纳和父母一起生活;小儿子张率则在维也纳出生、成长,今年20岁,正在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读书。

在张维庆眼里,两个儿子有许多共同点:两人都在国外长大,在西方文化的教育下,西式文化烙印很深,思维方式、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等都更靠近奥地利本国人。

“比如国外长大的孩子特别自由化,我平时在和儿子们谈事情时,不能以长辈的口气和他交流,而是会把他当做朋友交流想法,如果我强迫他接受一些观点,他一定会表现得很叛逆。”张维庆说,此外在国外长大的孩子回到中国总有些许不适应。

除了共同点之外,张维庆认为,两个儿子还是有较大差异。大儿子在国内4年的启蒙教育非常重要地影响了他的人生,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较强,而生长于国外的小儿子则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习俗等方面带有鲜明的国外小孩特质。

在孩子很小时,张维庆夫妇便意识到中文传承的重要性,不愿让孩子变成“香蕉人”,因此,他们从孩子幼年时期便每天在家里教中文,加上张夫人曾经是中文老师,言传身教使得两个孩子的中文水平相对较好。

但尽管如此,华人二代的中文水平依然不能跟国内的年轻人相比。张维庆认为,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儿子有中国背景,如果儿子又能同时熟练掌握德语、英语、中文3种语言,将会在未来的职场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能够很容易找到大型跨国企业派驻到中国分公司的工作。

“现在中国非常缺乏既在国外长大、有国外思维,且又懂中国国情和文化的华人二代。”张维庆感慨。

张维庆认为,华人二代最大的问题是要保留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家长如果不注意中国文化教育,会让孩子在西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他呼吁,海外华侨华人一定要加强对下一代的中文教育,且在中文教育的基础上,还要传承给他们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应让孩子多到中国参加夏令营,平时和孩子交流尽量多用母语,多用中国的思维方式,多看中文电视。否则,华人二代很容易变成“香蕉人”。


相关推荐

上一篇:海外华人二代如何避免成为“香蕉人” 留住中国根

下一篇:海外华人子女转变:从“香蕉人”到“芒果人”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