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积德:从放牛娃到企业家

发布:2016-08-12 10:58

来源:

    从艰辛创业,到把回报社会作为自己必尽的社会责任,距离有多远?

 

  省政协委员、乐都县政协常委、民营企业家李积德,用自己的人生,丈量着这些距离。

 

  环境锻造性格,理想引导人生。1982年乐都县雨润镇农机修配站宣告解散,作了五年车工的李积德不得不回家务农。贫困的生活,使得李积德从小就有了摆脱贫困、造福乡亲的远大志向,并塑造了他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坚强性格——立志要用自己的双手打开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1982年,适逢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神州,年仅27岁的李积德毅然决定投身商海,成了当时乐都县惟一一名“不知天高地厚的‘弄潮儿’”。“本就打算去外面闯一闯,改革开放给了我们这些‘投机倒把分子’一个很好的机遇。经济刚刚复苏,做钢材行业稳赚”。李积德说。从此,李积德一边在家务农,一边往返于西宁和兰州之间贩运钢材,这一做就是10年,从一开始的亏损23万元,到完成资本积累近80万元。

 

  上世纪90年代初,思想敏锐、善于把握时代脉搏的李积德,在家乡雨润镇深沟村创办了最初的乐都县光明农机具配件厂。

 

  谈及建厂初衷,李积德说,当时,只想为村民做点事,在农村几乎没有农机具修理、修配,传统的耕作方式又使农民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农民收入低。谁的设备先进,产品质量过硬,谁就能占领市场。李积德超前意识到这一点,决定重建标准厂房,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更新原有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多方争取贷款。经过努力,1994年,依靠党的富民政策茁壮成长起来的省级民营企业之一,农机具制造行业新秀——青海省乐都县光明农机制造有限公司在湟水谷地崛起。

 

  2001年公司研制的手扶拖拉机和小四轮拖拉机配套的犁,把农民从人工翻地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这种犁一天抵50个劳动力,当时就深受青海、西藏、甘肃等地农民欢迎,产品供不应求。

 

  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李积德发现人工种植、收获马铃薯很困难。带着这个商机,他深入山东、宁夏等地调研,发现仅我省及邻省每年对马铃薯收获机和种植机需求量达10万台,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经过3年的技术攻关,2005年底,全国惟一一种与手扶拖拉机配套的马铃薯收获机、种植机诞生了。由于产品设计新颖、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一投放市场,就得到了省内外农民的好评。其中马铃薯收获机获2007年国家专利。

 

  至目前,公司已研制出11种农机产品,其中10种产品进入国家农机具购机补贴目录,6种产品获国家专利。公司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级“诚信企业”、“科技型企业”等称号,李积德本人也连续五年获省级优秀私营企业家称号。

 

  李积德说,我能有今天,归根结底还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党的好政策最终让我们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相关推荐

上一篇:张果喜:亿万富翁靠1400元创业的传奇

下一篇:26岁大学生毕业2年即成千万富翁的传奇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