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凤春:从街头炒货小贩到商界巾帼英雄
发布:2016-09-21 11:49
来源:
第八届内蒙古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于3月26日举行颁奖仪式,活动由著名央视主持人水均益主持,旨在鼓励为内蒙古地区三农经济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榜样人物。经过层层票选把关,来自瑞安的妇女农民企业家潘凤春荣膺2010年内蒙古经济年度“三农领军人物”。
改革开放以来,潘凤春以女性特有的勤劳朴实,踏入桑海,情系三农,致力打造草原奇葩,她创办的内蒙古潘胖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已成为内蒙古地区规模最大的炒货食品生产企业,跻身内蒙古食品行业第一方阵。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形成集产品设计开发、制造、营销为一体化作业的生产线,完成企业转型。之后,她又二度创业、三度创业,将商业触角延伸到其他领域。
从瑞安默默无闻的街头炒货小贩,一跃成为商界的巾帼枭雄,这一路上的苦与累自不必言说,潘凤春坦言几度想要放弃,但倔强的性格给她带来十足的闯劲,凭着那份坚忍和执着硬是坚持了下来。
前日,潘凤春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向记者讲述了她从商30年来的细枝末节。
曾在南门做过炒货生意
初见潘凤春时,便感受到了她微胖的身子里爆发出来的那股子商人风风火火的强大气场。刚毅、洒脱,当这些词语相遇、并融汇到一个女性商人身上,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女强人”的形象,而随着话题的深入,记者发现她和每个女人一样,在糖衣包裹下的内心深处,都有这样那样的悲喜和挣扎,这种真实反而显现出她的美丽与从容。
1965年,潘凤春出生在浙江瑞安的一个农民家庭,从12岁开始,每逢寒暑假她都会到母亲的摊子上帮忙照顾生意,多卖些鸡蛋、豆子之类的食品,帮忙贴补家用。1982年,18岁的潘凤春决心改变家里一穷二白的面貌,开始了她的漫漫创业路。从卖炒货起家,潘凤春在南门头做起了小本买卖,她的炒货豆瓣馨香,瓜子颗粒饱满,很快争得极好的信誉和口碑,为瑞安市民所喜爱。
1986年,随着炒货生意初具规模,原料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收集优质原料,她经常只身一人奔赴全国各地,由于不同地区气候土质培植出来的农作物各有优势。几年间,她走过最繁华的城市,也走过最偏僻的乡村,安徽的绿豆、甘肃陇西一带的蚕豆、内蒙的瓜子都成了她的“心头好”。
比较了各地的经济发展优势之后,潘凤春最终确定了被誉为“葵花之乡”的巴盟五原县作为事业起步的地方。地处河套地区轴心的五原县有近20多年的葵花种植历史,所产葵花籽大粒实,品质优良,出成率高,享誉大江南北。看着五原县居民都靠着种向日葵发家致富,潘凤春决定留在内蒙古厉兵秣马,养精蓄锐。她接受农民订单,从五原县收购瓜子,然后卖给其他炒货厂,作为一个中间商,从中赚取利润,盈利颇丰,为她赚取了足够的资本。
“女强人”也曾大哭出声
当时中国的交通还不是很发达,从瑞安出发需要经过多次转车,然后从宁波坐7天7夜的火车才抵达内蒙古,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长途跋涉、身心疲惫,不免遭人使诈。有一次,潘凤春在转车途经宁波时,在汽车站遇到了一个小偷。小偷贼喊捉贼,硬是说潘凤春拿了他的东西,企图夺取她身上的财物。深夜2点的宁波汽车站已经鲜有人烟,潘凤春环顾四周发现求救无门时,灵机一动。她掏出电话,佯装给当地的叔叔打起了电话,并且告知叔叔遭遇了麻烦,让他迅速前来。这点“小聪明”让她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也威慑到了心虚的小偷。恰巧巡逻的警卫出现,小偷见势不妙灰溜溜地离开了。
“火车上什么人都有,没有座位是经常的事情,更别提卧铺了,7天7夜我就是随便铺一张纸在厕所门口的地上捱过来的。”潘凤春告诉记者,“在内蒙古下乡收购瓜子的时候最怕遇到下雨天,因为一下雨就回不来了,那边地形复杂,一经雨水冲刷便泥泞不堪,没有火车,连汽车也不通。往往要在农户家待上半个月,没办法准时向炒货厂供货,急得我都哭出了声。”
内蒙古地形复杂,经常遭受沙尘暴肆虐,且在大风天气频繁。潘凤春就多次在运货途中遇上这种天气,连人带车全都扑倒在地。潘凤春告诉记者:“在商场上摸爬滚打了那么多年,尝到多少甜头就流过多少眼泪,种种切身的体会我都把它当成财富贮藏起来,这些经验帮助我很好地完成这个角色。”
立足内蒙古才是“硬道理”
一次偶然的机会,潘凤春从一本很厚的电话本上发现了在美国农业部的香港办事处电话号码,然后辗转找到了美国农业部的负责人。经过接洽谈判,潘凤春向其订购了500多吨的美国瓜子,运到广东汕头卖。未曾料想,1997年的金融危机来势汹汹,使得这批瓜子成了仓库的压货,美国农业部又以打国际官司为由勒令不让退货,潘凤春只好将瓜子低价买给其他炒货厂,这笔交易将近亏了300万元。从那以后,潘凤春行事更为谨慎了。
由于天气的原因,再加上路途太远,瓜子水分含量太高,大多数的瓜子在运输途中发了霉。这让潘凤春下定决心在内蒙古建厂。1997年,她筹建了内蒙古潘胖食品有限公司,和兄弟一起投身到实业中去。
在内蒙古建厂还得充分考虑到老天的“脾气”,九、十月太冷,冰冻让施工没办法进行;四、五月份沙尘暴又活动频繁。当她憧憬着自己的事业步入下一个高峰,沉浸在第一幢厂房建成的喜悦感中时,无情的风沙卷土重来,把辛辛苦苦建成的厂房夷为平地,潘凤春再也抑制不住满心的委屈,号啕大哭起来。
“当时真有放弃建厂的冲动,可是想到已经花了一大笔钱征得地皮,不能让它白白浪费了。”
1999年,内蒙古潘胖食品有限公司建成生产,自成立以来,公司始终坚持“质量第一,诚信是金,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的经营理念,以“创潘胖品牌,做行业第一”为使命,生产、销售、做广告,全由自己一手包办,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力争做强做大。到2005年,公司已拥有企业员工500名,包括收购和流通,创总产值1个多亿。最为辉煌的是,各地厂商纷纷坐飞机来内蒙古,公司产品遭哄抢,赚了个盆满钵满。
欲把工厂办到蒙古国
内蒙古潘胖食品有限公司以天然无污染的内蒙古河套平原特产为主要原料,生产经营系列瓜子、花生、奶茶等三大类30多个品种产品,产品畅销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成了内蒙古的龙头企业。
尽管取得的成绩喜人,但潘凤春一直求新求变,她认为市场是会变化的,企业不可以满足于眼前的可观利益,而是要加强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走出一条新型的企业发展道路。面对同行业其他品牌的崛起和竞争,她把目光锁定在了“四大油料作物”之一的油葵身上,首创把油葵分为3等,上等的用来制成炒货用于销售、中等的加工成瓜子仁用作出口远销,剩下的用来打油,平时100斤只有48—50斤的出成,经过分类提淬,能有60—65斤的出成,大大提升了利润空间。
与此同时,潘凤春认识到想要突出重围,必须把眼光放远,走国际端口,做出口贸易。
2005年,潘凤春回到瑞安,创办了瑞安市九里香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加工思乡豆。抢注商标、质量体系认证、跑市场、进超市,各个环节潘凤春都亲力亲为,严格把关。一步一步让“九里香”在市场上站稳了脚步。2008年,潘凤春又到内蒙古和弟弟做起了番茄酱外销的生意。
“现在政府忙着转型,企业也要跟随时代步伐,去年,我们就引进了一系列配套出口的设备流水线。另外,我提倡多元化投资经营模式,随着蒙古国建立免税区,这是个很好的契机,加上蒙古国的牛羊资源丰富,我们可以出口粮食用作交换,在蒙古国建牛羊加工厂,做边缘贸易,完成企业的思路转型”潘凤春说。
由于企业正在发展中,在企业资金周转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她也总是想办法扶弱帮困:汶川大地震,她捐了钱;支援山区老城建设,她捐了6万元。几年来,通过不断地努力,使企业逐步创造良好的形象。目前,潘凤春行程已满满,4月份,她要前往欧洲调查市场;5月份,他要返回内蒙古落实“把工厂办到蒙古国”的一系列事项,实现企业成功转型,促进内外联动发展。
记者后记:
作为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三农”领军人物,潘凤春登台发表了自己的获奖感言,她说:“ 10年前我独闯内蒙古大草原,在北疆广袤的大地上,以走进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的‘四千精神’,闯市场,走口岸,建基地,办企业,坚持做到立足‘三农’,依托科技,开拓创新,艰苦创业,把勤劳坚韧的身影留在了内蒙古广阔的草原上。用锲而不舍的钻劲,百折不挠的韧劲,万难不辞的拼劲,誓不罢休的倔劲,不畏艰险的闯劲的‘五劲风格’,在内蒙古市场经济大舞台上,抒写一个又一个传奇的故事。”
现在,潘凤春用一桩又一桩活生生的案例演绎了“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天下瑞安人精神,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奉献给大草原,勤奋敬业,激情逐梦,在做大做强企业的道路上执着前行,创造新的奇迹,夺取新的辉煌。
潘凤春名片
潘凤春,女,1965年1月出生,浙江瑞安人,无党派人士。2007年,就读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核心课程研修班,2009年,考入中央党校研究生班。现任内蒙古潘胖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内蒙古自治区浙江企业家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桑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温州市人大代表、浙江瑞安市农民企业家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