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贩到企业家 两颗诚信冬笋铸就金字品牌
发布:2016-09-21 11:15
来源:
两只冬笋改变人生轨迹
1984年,跟着全家下放到安徽农村的26岁的陆济洪终于回到了上海。等劳动部门分配工作没有日期,但温饱问题却不能等待。为维持生计,陆济洪在胶州路农贸市场的一隅,摆了一个不足一平方米的葱姜小摊。但就为了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临时小摊,每天还得起早,否则就没位了。当时陆济洪的葱姜来源经常是黄昏时把别人摊上没卖完的葱姜全部收进,清洗干净,注意保鲜,第二天再卖给别人。虽然一撮小葱才2分钱,可陆济洪摊上的葱总是洗得干干净净,摆放得整整齐齐,如同他的为人,清清白白,老少无欺。
在有了小小的资金积累后,陆济洪开始做起了蔬菜买卖,摊位也租得大一些了,并换成了水泥柜台。陆济洪每天凌晨两、三点钟赶到十六铺码头批一些蔬菜在天亮前再赶回胶州路。批完菜坐公共汽车时要么是不给上,要么是看白眼,但为了生计,他只好忍气吞声。后来为了多批一些蔬菜,陆济洪自制了一辆拖车。所谓拖车就是一块木板下按四个轴承,拖起来一路咯吱咯吱的,路人老远就能听到。那时,上海有好多马路还是用石块铺成的弹咯路,小板车在上面拖起来异常地费力,而且特别容易坏。十六铺拖到胶州路,每天化在路上的时间就得三个多小时。有几次弹咯路将轴承震坏了,陆济洪坐在马路边万般无奈,只好打公用电话请人来帮忙。又过了几年,总算有条件买辆自行车了,陆济洪还请教老农民如何载重骑车,尤其是当一边栽重时。那些年的起早摸黑,陆济洪说这辈子都忘记不了,但苦难是成功的基石。后来,总算成了正式的个体户,有了正式的摊位。现在,陆济洪还保存着摊位上方悬挂的那块小红牌。可在这之前,为了抢占“地盘”,每当他出门去十六铺没多久,他妻子就得跟着出门去菜场,铺块塑料布,占领“阵地”。为了与丈夫共患难,她帮着削冬笋甚至在手上磨出了老茧。
有一天,一位老太太提着两根烂了芯的冬笋,气冲冲地来到菜场要求调换。可看着一溜排开的蔬菜摊,老太太不能确定是从哪个摊位买的。摊主们谁也不吭声,环顾左右,避之不及。望着又气又急的老太太,陆济洪动了侧隐之心,他从自己的冬笋堆里挑了两只新鲜且饱满的冬笋塞到老太太手中,老人心满意足地回去了。
过了几天,老太太与女儿再次来到菜场时,女儿发现那冬笋并不是从陆济洪的摊点买的。惊讶之余,两人十分感动,也记住了陆济洪。没多久,老太太要回香港了。临走前,她特意来到陆济洪的摊位前,提出要买30斤冬笋。见有大生意,有些摊贩极力压价,想撬走这笔生意。可老太太就是认定了陆济洪,任谁的价格也不为所动。此时的陆济洪当然高兴,不仅为一笔大生意,更为自己朴实的善心能被人理解。只是他不可能想到自己的命运将就此得到改变。
不久,有人主动找到陆济洪,介绍他去给一家五星级酒店定点供应蔬菜。原来,老太太的女婿正是那家大酒店的采购经理。尽管这个大馅饼不是凭空而降,但还是让陆济洪喜出望外、欣喜若狂。
陆济洪非常珍惜这个大馅饼,他处处小心地挑选酒店所要的蔬菜,不曾有半点侥幸心理,一开始就获得了酒店的信任。酒店提出月结的结算方式,对于习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陆济洪来说是个新鲜事,不过他还是同意了。这也意味这陆济洪无论是酷暑台风,还是严寒雨雪,订好的价格不能改变,且还要保证货源充足、品质新鲜。不多久,陆济洪的名声就在一些星级酒店中传开了,锦沧文华、华亭宾馆、波特曼、银星假日等一些知名的四星级以上宾馆都请他做蔬菜供应商,梅龙镇、人民饭店、绿杨村等品牌饭店也专购他的蔬菜。现在连金茂君悦、香格里拉、柏悦等五星级酒店都成了他的固定客户。
有一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有一家酒店的采购经理辗转了解到他的电话后打电话问他能否在当天傍晚前买到30块臭豆腐。他冒着酷暑,去三角地等有名的大菜场都没能买到。按理说,这家酒店与他没有业务来往,回答没有完全可以,可陆济洪朴实的助人为乐的善心使他心有不甘,偌大的上海就买不到几块臭豆腐?他静下来想了想,印象中某弄堂口经常有一个臭豆腐摊子,跑去一看,果然如愿以偿,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宾馆的采购经理正在为如何婉拒客人的要求发大愁时,陆济洪赶到了。在这位经理惊喜万分、感激不已的同时,陆济洪又多了一位固定的大客户。
此时,陆济洪深深地感到,当你真正把客户当上帝的时候,上帝是不会怠慢你的。如果要计较每一笔生意的盈亏,这个合作必定长不了,而且既使赚了钱也未必愉快。
为适应业务迅猛发展的需要,陆济洪在1997年成立了个体户性质的上海市静安区陆氏蔬菜配送中心。
由于陆济洪“以诚待人,恪守信誉,质量为上”的美誉度在业内名声鹊起,1998年,上海的第一家外资大卖场——麦德龙找上门来,请他做麦德龙的特约供应商,这一做就是十多年,直到今天。以后的日子里,乐购、大润发、农工商、沃尔玛、家乐福、江苏时代等大卖场或经人介绍、或自己找上门来,而当这些卖场在外省市开设新网点时也都请陆济洪做他们的供应商。越滚越大的雪球,使“济洪”牌蔬菜进入了全国160多家大卖场,2009年销售额已接近5亿元。陆济洪也多次被上海市政府和静安区政府评为上海市文明个体工商户、先进生产工作者,前几年又被评为静安区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成为静安区政协委员。公司也获得上海市静安区和谐企业称号。
期间,在2002年,陆氏蔬菜配送中心成功转制,成为私营性质的上海济洪蔬菜配送中心有限公司。
宽视野 大投资 新创举
在企业越做越大的过程中陆济洪的经营理念和方法不断地在提升、创新:
不再小打小闹,投巨资建设占地5.2亩的蔬菜配送中心,其中保鲜加工车间就达1100平方米,冷库300立方米,年加工蔬菜能力5000吨。在净菜加工过程中严格执行GMP操作规则,对不合格产品再怎么亏损也坚决销毁或作技术处理,不抱侥幸态度。陆济洪认为,有一次侥幸行为就会有第二、第三次,后患无穷。一定要按制度办事。
主动与有关质量监督和质量检测机构签署协议,随时和定期请他们上门对产品进行检测,共同把控质量关。对于为此而多支出的费用,陆济洪认为是必须的、应该的、值得的。企业在各地的配送网点同样采取此法。因为如此,“济洪”牌蔬菜每年的检测合格率都为在96% 以上,成为上海市名牌产品、中国质量万里行诚信企业、十大畅销品牌,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产品证书,部分产品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的绿色食品A级标准,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公害、无污染。回顾多年来的风雨历程,陆济洪说,“做生意,总想着搞定某一个采购经理是没有用的,因为采购经理是会调换的。只有让每一个消费者满意,才是实实在在的。对企业来说,消费者的支持与信赖,才是企业的生命线。”
从2005年起先后在安徽和县、宣城、浙江省金华整合原有绿色资源,建立了三个总面积达5万亩的蔬菜生产基地。基地内技术先进的蔬菜加工流水线、保鲜库、储备库、质量检测设备及相关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其中的和县是国家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是长江有名的“大菜园子”,素有蔬菜之乡美誉。2009年12月又在上海奉贤建立了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的蔬菜中有相当一部分面积为标准的薄膜大棚,一年四季,不管气候如何变化,每天总有蔬菜运往上海等地。这一举措彻底摆脱了在竞争中经常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建立了企业发展的产业链。
惠民村的村民们送上锦旗给陆济洪
在安徽和县长租和承包土地,成立和县济洪蔬菜种植有限公司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形式,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指定农民种植规定的蔬菜品种,然后不管市场行情和天气如何变化都全部收购,使种地农民安心种地、打工农民安心打工。在其它基地也采取类似措施。这种颇有点计划经济味道的做法得到安徽省和宁波市领导以及麦德龙等各大卖场负责人的广泛关注、赞赏和支持,他们亲自到基地进行考察和调研,当地主流媒体也多次给予报道和评价。当陆济洪在一次座谈会上表示“准备把这种‘商业反哺农业’、‘为菜农提供流通渠道’的模式推广应用,在合肥市建立济洪蔬菜配送中心”的时候,安徽省省长王金山说:“陆济洪董事长要在合肥市设立蔬菜配送中心,我愿意做介绍人。”当地的菜农以前对于有关部门指令性的种植计划不感兴趣,因为到时不一定全部包销,风险较大。而现在,他们得意地说,我们现在和城里的工人一样,只要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就没有销售方面的后顾之忧。我们是农民中的工人。菜农们还破天荒地、隆重地给布置他们种菜的陆济洪送锦旗,成为当地的美传。
影响深刻的三件事
回顾多年的创业生涯,陆济洪说有三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而且受益匪浅。
早在为星级酒店送蔬菜时,有一家酒店就告诉他,与他们来往的企业一定要是遵纪守法的,不能违反国家的法律。陆济洪心中一震,但他牢牢地记住了,直到今天。
后来与大卖场打交道时,麦德龙的采购经理对他说,我们不要看高楼大厦,喜欢看你的菜园子。这样的建议与陆济洪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加快了陆济洪建设属于自己的蔬菜基地的步伐,使他较早地打造了产业链,不再受制于人。至今,无论在经营规模和销售额方面,济洪公司都长期居于上海大卖场蔬菜供应商队伍的前列,即使在全国也属名列前茅。2006年,在安徽的和县济洪蔬菜种植有限公司还被评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去年由国家农业部与安徽省政府、合肥市政府首次联合举办的“2009中国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上,安徽济洪公司代表巢湖市参加了会展,“济洪精品蔬菜”成为交易会上的一大亮点。近两年,面对金融危机,陆济洪主动调整经营策略,以超市为基础,生产基地为后盾,立足上海,同时向沿海地区延伸,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相继在南京、杭州、厦门、武汉、长沙、广州、深圳等2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分支机构和配送网点,以实力和品牌形象迎战金融风暴,广受蔬菜市场青睐。企业发展了,客户也更看重他了,前几年麦德龙的高层反过来请陆济洪出国考察。
2000年的时候,有一位香港商人敬告他,钱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健壮的身体和幸福的家庭。早出晚归惯了的陆济洪听后眼前一亮,如梦初醒。当时,正好是他儿子准备考高中的时候,他放慢了工作节奏和工作进度,到处了解各高中学校的教学质量,并给儿子请家教,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全面开花。儿子的用功和他的一片苦心,终于结了硕果,儿子考进了市级重点学校。不过,陆济洪并不认为半个脚进了大学校门就高枕无忧了,儿子高三时他从老师处了解到,儿子要进上海的名牌大学比较有把握,要进清华、北大就很难说了,建议去国外学习。争气的儿子一下就考进了英国的名牌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而且除了刚进学校时陆济洪在经济上给予了资助外,以后所用的各种费用全是靠他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换来的奖学金。即使在奖学金用不完的情况下,他儿子也不大手大脚,每月只用几百英镑。更让陆济洪放心和自豪的是,儿子的学习成绩在学校屈指可数,本科毕业后由学校推荐跳过硕士直接进入博士学位的学习。陆济洪去英国参加学校的本科毕业典礼,校长拉着陆济洪的手,直夸他培养了个好儿子。此时的陆济洪听着校长的赞扬,看着穿着学士服、戴着学士帽的儿子,高兴、甜蜜、激动、浮想,涌上心头,眼眶直发热。
同时,从2000年开始,陆济洪坚持每天跑步锻炼,至今已有十个年头了。持之以恒的锻炼给他带来了金钱无法买到的健康和愉悦,现已50多岁的他看起来略显年轻且精力充沛。陆济洪说,我的身体是自己的,也是大家的。公司属下有近2000名员工,是他们帮我共同成就了今天。我垮了,会影响到他们及他们家人的生活。
做“傻事”中蕴含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有报纸说两个冬笋扭转了陆济洪的人生轨迹,此话不假。可当时在一长溜的冬笋摊上为什么“恰巧”是陆济洪去做了那件“傻事”呢?毫无疑问,偶然性中包含了必然性。
陆济洪不会忘记以前在农村时看到的广大农民的艰辛生活,他也不会忘记自己在初回上海还没有工作、每个月在街道领取5块钱的生活补贴时的情景,是社会帮了他。他更不会忘记母亲曾经对他说过的话:不要忘了别人对你的好,有机会时也要帮帮别人。现实,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是需要帮助的,在生活中有比自己更困难的人。今天,当陆济洪有能力去帮助别人时,他的朴实的善心很自然地流露了出来,成了他生命中的闪光点。
公司有些发展后,陆济洪就一直固定地向几所学校的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进行资助,每逢过年过节都向地区的孤寡老人、军烈属献爱心。非典期间,向卫生系统一次就捐款5万元现金时,工作人员还误以为听错了数字。2007年雪灾时,安徽当地有关部门对菜农每亩地的补助只有40元,远不能解决菜农的困难。陆济洪除了从公司的有关基金中拨款30万元外,还自己出资170万元,使每亩的补助达到200元,深得菜农们的尊敬。雪灾时,市场物价普遍上涨,但陆济洪坚持不涨或少涨。因为济洪牌蔬菜在市场上有影响,所以,他的举动有效地平抑了市场上的蔬菜价格,受到有关部门的赞赏。汶川地震的第二天,他刚从外地出差回沪,一下飞机就立刻电话通知财务部向灾区捐赠8万元现金……
陆济洪在安徽省宣城南郊建立了蔬菜基地,带领当地农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看到这一情形,地处北郊的水阳镇主动与陆济洪联系,希望陆济洪也能去那里投资。陆济洪在实地考察之后,认为水阳镇的条件并不适宜种植蔬菜和运输,但他“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能够改变的”。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陆济洪毅然决定出资60万元,为水阳镇修建两条水泥马路,使该村的道路能联通到当地的村级公路,让村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迈开第一步。同时,陆济洪还承诺为该村24位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发放1000元生活补助金,以后每年按该村70岁以上老人的实际人数继续发放生活补助金。
金融危机压来时,陆济洪在职工大会上向大家承诺,公司坚持做到“一个确保、二个不减、三个增加。”即“确保现有职工队伍稳定,福利待遇稳中有升;不减员、不减薪;增加一线岗位人员福利待遇,增加关键岗位人员数量,努力扩大和增加业务量。”2008年四季度起,公司按华北地区8%,华东地区5%的比例为职工加薪,并在上述地区分别招聘了30和50名新员工,对企业内部困难职工还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陆济洪的这些措施不仅帮助众多员工改善了生活,更温暖了每个员工的心。
多年来,陆济洪先后在抗击非典、光彩事业、爱心助学、新农村建设、商业反哺农业、抗震救灾等各项活动中累计捐款达二百余万元。在安徽宣城建立的蔬菜基地,使当地700多户农户走上富裕之路。他常说:没有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我的事业就不可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要尽其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陆济洪的言行也影响到了广大员工。汶川地震后,员工们慷慨解囊,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向灾区表达爱心:一位员工因家庭负担较重,平时连荤菜都舍不得买,却毫不犹豫捐款500元;一个女孩将准备买手机的1000元全部捐献,她说旧手机还可以用,灾区人民重建家园要紧;还有一位新进公司的员工,工资还未领就自掏腰包捐款300元。济洪公司的许多在外省市卖场、超市工作的员工也都在当地通过捐款、献血等各种方式向灾区献爱心。济洪公司的安徽分公司也在当地捐款2万元现金,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陆济洪人生轨迹的改变,起源于两只冬笋。送出两只冬笋是一种奉献,捐献二百多万元也是一种奉献。然而因为有在困难之中的自觉奉献,就不难理解在顺境中所作的更大奉献,是善良之心的集中体现,是一种必然行为,而决非偶然和作秀。更难能可贵的是,陆济洪在人生的道路上讲信誉,不食言,首先做到了“对别人好”。人们常说: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但如果人人都要求别人先对自己好,那么这世界会如何呢?但要做到一个人首先对别人好,并不是人人能够做到的。尤其是在不求回报或是不知能否有回报的情况下首先对别人好,这样的善心就显得更为真诚了。陆济洪当初的那个“恰巧”的举动佐证了这点。
也正因为陆济洪是这样的人,所以他始终能做到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办事,业务往来中信誉至上,极端负责,对产品质量一丝不苟。无法想象,一个在每一笔生意上都要锱铢必较的人和不讲信誉、不愿帮助别人的人会对客户和产品极其负责并始终如一,从而获得市场的回报。陆济洪的言行是对“办企业首先是做人”,“做好一个人要首先对别人好”,“信誉就是竞争力”这些人们常说,但鲜有人能长期做到的话的最好诠释。济洪公司今天的辉煌是对他善良之心、信誉至上理念的最好回报,是一种必然。
上一篇:从小菜贩到地产大亨的创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