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贩茶叶到领军中国茶产业——民营企业家肖勇奋斗足迹扫描
发布:2016-09-21 11:14
来源:
中国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说:“宜昌萧氏集团引领了中国茶叶产业的潮流”。肖勇,就是这家集团的董事长。
从创办公司到成立集团,短短13年,肖勇由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成为中国茶业界知名人物。先后荣获湖北省先进扶贫奖、湖北十大优秀茶叶企业家、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中国农村新闻人物、中国茶叶行业年度经济人物等荣誉,2013年1月,他当选为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不灭的信念、超前思维和苦干是肖勇抵达梦想的法宝。
“茶农需求就是茶企发展的着力点”
湖北宜昌市夷陵区邓村乡是“中国最美茶乡”。1971年7月,肖勇在这里呱呱坠地。14岁那年,他开始将山里的茶叶拿到城里换钱,一次因差两块多钱凑不齐数,惨遭父亲毒打,也就是这次毒打将他彻底“赶”上了商道。
常年漂泊在外,穿梭于茶园与茶市之间,既有用编织袋装钱的喜悦,也有一年亏损300多万元的痛楚。特殊环境与经历,没有影响他事茶的信念,反倒增强了他研判茶市残酷与奥妙的兴趣,“茶叶”、“经济”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起烙在他心灵深处。
1999年,他创办自己的首家茶叶公司。当茶叶由农副产品变为商品时,加工准备不足,茶农们纷纷将鲜叶背进邓村乡政府,堆满了大厅和院坝。“我来想办法”。肖勇从茶农期待的目光中明确了己任,迅速兴建、改造一批小型加工厂缓解茶叶“加工难”。
当年冬,一场罕见的大雪降落下来,肖勇住草棚,和伙伴们一起挑砖担沙浆,燃起数堆篝火破冰融雪抢工期,很快,一座全程自动化、全封闭工艺的现代茶叶加工厂在王家垭崛起。春茶开园,见天上千茶农在这里交易鲜叶。几年时间,70多家规模加工厂在宜昌市茶区星罗棋布。
散茶批发市场一度低迷。为应对“品牌经济”时代,不让茶农出现“卖茶难”,肖勇策划推行了“绿色、健康”品牌战略。
传统制茶用柴禾,1公斤干茶4公斤柴。“保护生态才能保障茶叶品质”。他组织实施“能源革命”,掀掉柴火灶,所有加工厂都使用电、液化气之类的清洁能源。为防“农残”,他把专家请进茶园培训,将专用肥送到田头,大力推行生物防治,萧氏产业链接的19万亩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叶基地,到处留有他的足迹。茶农们说:“肖勇,我们最熟悉”。
茶叶鲜叶上积淀有鸟粪、尘埃等杂质,“能不能清洗后再加工”?肖勇对数千年传承的制茶工艺提出挑战。他组成技术攻关组,反复研究试验,用几年时间完成了鲜叶清洗工艺的自主研发,此举成为萧氏在市场上攻城掠地的独门武器。
“萧净尖”、“碧仙”……50多款商标应对不同消费群体。建专卖店,发展经销商,肖勇在市场上摸爬滚打,通过3700多个销售网点,将萧氏“绿色、健康”的理念传遍全国,“萧氏”和“金香品雪”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肖勇用办工业的理念谋划现代茶产业,兴建萧氏茶产业高新科技工业园。“他一干起来就没有了日夜”,萧氏人这样说。2010年夏天,他在工地上突发重病,送进武汉协和医院做胸腔大手术,躺在病床半年时间,他想得最多的还是茶产业的发展。
萧氏产业链上闪烁着他智慧的光芒
“肖勇精明过人”。这是圈内茶人送给肖勇的评语。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对茶业的深思与专注。
萧氏茶产业高新科技工业园占地150亩,各类加工车间一字排列,70多种茶系列产品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这些产品及其生产工艺都出自于肖勇的大脑。
他认为:茶叶数千年历史,制茶怎么也不会超越“龙井”、“铁观音”、“普洱”;畸形的消费已将茶叶价格“炒”到了顶峰,企业终归会回到常态;掐芽尖“掐”不出农业现代化,萧氏只有走茶叶深加工之路,才能迅速撑起一片蓝天。
湖北420万亩茶园,无性系良种面积只有20%左右。“这一现状肯定会改变”,肖勇决定兴建茶树良种繁育基地,2万m2的高科技联动智能温室于是拔地而起。推广无性系良种,茶树籽变成了废物,他又到湖北工学院寻求技术支持,建成了茶树籽油脂加工企业,油脂提取后的茶树籽饼再度转化成了生物肥。
制茶,1亩茶园至多消化300斤鲜叶,90%的茶资源浪费;1亩茶园再多采2000斤是什么账?农村推行机械采茶是趋势,机械采下的大梗大叶出路何在就是龙头企业要解决的问题……
深度的思索进而形成一个个产品概念装进了肖勇的脑海。于是,袋泡茶、红碎茶、绿碎茶、茶饮料、茶食品、茶叶渣饲料、茶车枕等一批系列产品在萧氏工业园相继投产。
“萧氏精心打造茶的全产业链不仅在国内不多见,就是全世界也少有”。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王庆如是说。
萧氏集团旗下现有16家成员企业。眼前正在建设的工业园二期工程以综合利用茶叶提取物为主,肖勇带领他的团队正在向茶叶的食品级、医药级、化工级深度进发……
“龙头企业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好载体”
农业龙头企业上联政府,下联农民,自身是市场主体,助推城乡共繁荣的作用最直接。
肖勇这样认为更是这样行动。
他建立“扶贫基金”和“助困奖励基金”,开展“百家行”帮扶活动,每年用于帮扶资金达200多万元。
在夷陵区三峡高中,他从优秀学生中筛选了10名家庭贫困的作为资助对象,每人每年资助5000元,使他们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邓村乡、下堡坪乡多名贫困大学生得到他的资助。江坪小学改造校舍,他一次捐资10多万元。
山区易发自然灾害,多数救灾现场均有肖勇的身影。2010年7月,雾渡河、太平溪等地相继发生洪灾,肖勇得到消息后,迅速组织企业人员支援抗洪救灾,为灾民送去粮食、食用油等物资。抢险结束后,又拿出21万元扶助70户灾民重建家园。
农村实行承包制后,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口老龄化和管理松散性日渐突出。肖勇要求设在各县的企业,将企业所在的6个村的新农村建设与自身茶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力图实现社会效益、企业效益双丰收。
杨家湾村是夷陵区最偏远的村,植被茂密,云雾缭绕,发展茶叶得天独厚。肖勇将该村定为他推行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以茶叶为主导产业,与农民一起组建专业合作社,推行整村土地流转,运用“茶农员工”理念,将分散农户组成了目标同向、标准同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合体。
新型合作组织将统一管理和规划扩建茶叶基地,兴建国内顶级红茶生产线,完善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居民点和村政服务设施。全村建设规划已经完成,红茶生产线5月上旬可投产。
萧氏茶叶产业化经营直接链接29万多茶家,通过深加工,这些茶农的收入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亩平茶园收入突破1万元,近五年增长6.2倍。
2012年4月19日,央视《焦点访谈》以“舞龙头,富茶农”为题,将肖勇和他的企业传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
上一篇:从踩缝纫机到农民企业家的创业历程
下一篇:从街头小贩到“湾仔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