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3500年前古人的生存秘笈
发布:2016-09-24 11:49
来源:
3500年前珠三角的人们在这里是怎样生存的
本月,一大批商时期石器遗物在顺德龙江一个不起眼的麻祖岗被发现,考古学家判断这些古物应属于佛山的河宕文化,足以将顺德当地的历史往前推了整整1000年。记者昨日获悉,麻祖岗的文物考察目前暂告一段落,挖掘出来的文物已送往省考古研究所,下一步的深度挖掘工作还得等待相关考古资金的下批。
考古学家告诉记者,除了顺德麻祖岗新发现的贝丘遗址外,省内还发现过佛山河宕贝丘遗址、东莞村头贝丘遗址以及肇庆茅岗贝丘遗址,这几个遗址都属于河宕文化一类,时间上都是在3500~4000年前,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古代珠三角人的生活、生产以及丧葬习俗。
究竟3500年前珠三角有着怎样的地貌,当时的人们在这里如何生存,是否意味着珠三角的文明起点就在3500~4000年前?对此,本报记者深入三个已挖掘成熟的贝丘遗址,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并且对话考古专家,了解环珠江口的古代文明是如何孕育的。
专家答疑:
1.3500年前上述各地的古人是不是同一族群?
答:珠三角3500年前古人可能是同一族群。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邱立诚表示,近年来珠三角各地陆续挖掘出3500~4000年前的一批古物,“从考古学文化范畴来看,均属佛山河宕贝丘文化的一部分,而珠三角当时的居民很有可能来自同一个大族群。”
可惜,考古学家目前手头上掌握的资料仍未充足,只待进一步的挖掘探测。不过,考古学家表示,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对还原珠三角古人的生活,还是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的。
2.对比中原商代文明,3500年前南粤文化是否先进?
答:3500年前珠三角古人开始迈入文明门槛。
邱立诚认为,3500年~4000年前,当时中原地区已进入商时期,文明的种子渐渐播到遥远的南粤。“当时的珠三角古人正接受着前所未有的文明洗礼,可以说他们刚刚将脚步迈入文明的门槛。”
不过,邱立诚表示,3500年前,珠三角古人虽然已经会使用如戈类这种兵器,表示已经进入文明状态,但同时却也保留了原始部落的生活习性。“从佛山、东莞、肇庆等地的遗址资料显示,人们生活的居民区和墓区两者没有分开。此时,中原地区已步入青铜时代,居民区和墓地是严格分开,这一点上,珠三角古人仍未开始全盘接受。”
3.古代的珠三角是个什么样的地形?古人为什么都吃贝类?
答:佛山、东莞、肇庆都是滨海区。
从三所遗址的发现中,考古学家认为,珠三角古人采食以贝类动物为主,加以部分猪、牛为辅。这与其生存环境有关。当时,珠三角面积没有像现在那么大,佛山、东莞、肇庆等地已属滨海地区,人们在靠近水的地方采集食物。
其中,蚝是一种生活在咸淡水交界的动物,大量发现耗壳的遗址,很有可能靠近出海口,这也包括新发现的顺德龙江麻祖岗遗址。
4.在居住形式上,为何3500年前的珠三角古人要离地而住?
答:躲避潮湿环境,阻止瘴气横掠。
因为广东天气潮湿,而且临近水面,瘴气横掠,所以珠三角古人在居住形式上也考虑到躲避潮湿环境,像肇庆茅岗古人那样,把房子建在水面上,离开地面,既保持凉快,又阻止瘴气,十分有效。
除了离地居住阻止瘴气外,古人还有将地面烧干,然后在上面居住的做法。不少遗迹都发现了地表有火烧过的痕迹。
#FormatImgID_1#
古石器遗物残片
记者直击珠三角三大商时期遗址——
佛山河宕遗址:
让佛山制陶业历史前推了2000年
挖掘时间:1977年开始,广东省博物馆和佛山市博物馆联合对这里进行了挖掘。
面积:776平方米。
地点:位于佛山市澜石河宕乡河南村旧墟,北江支流东平水道从遗址西南流入潭州水道,距离佛山市政*府约6公里。
类型:该遗址是一个土墩型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距今约4000年。
出土文物:
大量生活居住遗迹和文化遗物:获得各种石锛、斧穿孔铲形器、凿、矛、镞、砺石及石环、石环芯等600多件;骨矛、镞、针、锥和象牙筒形器、环、头饰60多件;有刻画花纹和素面的陶纺轮123个;可复原陶器近20件,各种夹砂陶、印纹陶和素面磨光陶、白陶、彩陶残片4万片和陶器刻画符号计63个约44种。
骸骨:此外,还出土了猪、牛、鹿、象、猕猴、鸟类和水生动物马来鳄、鱼类、鳖等骨骸3500多块。另外,兰蚬、丽蚌、螺、贝类、牡蛎等介壳不计其数。
墓葬:还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墓葬77座,经科学鉴定其性别、年龄和体质特征达57座,发现其中19个男女为人工拔牙个体,是我省目前发现的拔牙个体数量最多的一处,在华南地区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
禅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物图书科科长任智斌说:“河宕文化的出土还原了4000年前佛山人在这里生存和繁衍的风貌,证明了‘千年陶都’的文化源远流长。以往说佛山的制陶业或者制陶史,都是始于唐代或者唐宋的,而河宕遗址中制陶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200年~3500年前,也就是说,佛山制陶业的历史往前推进了至少2000年。”
东莞村头遗址:
出土文物数量为三大遗址之最
挖掘时间:村头村遗址是1987年冬天广深高速公路文物调查时被发现的。1989年至1993年间,广东省博物馆和东莞市博物馆,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和东莞市博物馆分别两次对这个遗址进行了抢救式发掘。
面积:发掘面积达到3375平方米,发现商代和明代两个时期的遗址,其中商代遗址最为重要,有房址19座,灰坑220个,墓葬7座,壕沟9条。
地点:在珠江虎门入海口东岸,虎门镇村头村西大山园。
类型:3500年前的贝丘文明。
出土文物:据了解,当时出土了陶质小口折肩罐、釜、豆、器座等生活用品和石铲、石斧等遗物,出土的陶片之丰富,为当时广东省考古发现之最。
据东莞市博物馆馆长娄欣利介绍,村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可修复的大件就有200余件,而小件更是数目过万,出土文物数量为最多的。
据广东省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透露,东莞村头遗址是目前为止同时期同类型遗址中被发掘面积最大的,遗存最丰富的一个遗址。由于现今的考古技术和手段都不是特别成熟,村头村遗址并没有完全开采完毕。还没有被发掘的遗址中心区已经被保护起来,留待日后技术成熟再进行进一步的考古研究。
据了解,自从1993年之后,村头遗址就没有继续发掘,留存的地区已经得到妥善的保护。而据东莞市文广新局文物科提供的村头村遗址保护规划,村头遗址上将来会建造一个休闲公园,并在边缘建造展示区,以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景观区域。遗址上未来还将修建一个博物馆。
肇庆高要茅岗遗址:
我省近江河最大先秦水上木结构建筑遗址
挖掘时间:于1978年10月被发掘。
面积:遗址面积近5万平方米。
地点:高要茅岗遗址位于金利镇茅岗村茅岗山南北面的山脚下的鱼塘中。
类型:遗址年代为青铜时代早期,经专家考证,是广东近江河最大的一处先秦时期水上木结构建筑遗址。现在遗址已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出土文物:
骸骨:该文化层厚约1米,堆积中含大量贝壳及动物遗骸,包括有蚝、蛤、螺和猪、牛、鹿、羊、象、刺猬、青鱼、龟、鳄等,其中以猪类最多。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不完全依靠打猎来获得食物,猪、羊、牛等动物种类已属家养,此外还有两具人类遗骸。
建筑遗址:茅岗遗址最大的特色就是发现水上建筑的遗址,考古人员一共发现了三组干栏式水上木结构建筑遗址,呈长方形。其中甲组建筑残存木柱14根,左排6柱,右排8柱,柱距0.7米~1.4米不等,两排木柱相距1.64米~1.7米。木柱多有凿榫,榫眼中穿套圆木条,构成梁架和居住面,用树皮板、茅草铺垫居住面或铺盖房顶。水上房屋一面靠山,一面靠水。
器皿:另外,出土的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器类有釜、豆、盘、钵、罐、器座、纺轮等,纹饰有绳纹、方格纹、复线方格纹、叶脉纹、水波纹、乳丁(鳖甲)纹、曲折纹雷纹等。石器有斧、锛、凿、镞、球、璜、环、芯、戈等,骨器有锥、梭、镞、环、玦等。还有草编织品残片和山枣、白果、榄的核等。碳十四测定炭化木头的年龄为距今4070年至4290年,似偏早一些,从文化遗物的特征分析,大致在距今3500年前后,中原地区的商代时期。
高要市博物馆馆长梁思聪介绍说,遗址发掘以前当地村民历来都有冬季干鱼塘,担塘泥晒干,粉碎后做水田肥料的习惯,曾挖出大量木桩、木柱、圆木条等物,回家建房或制作家具,也没有人深究这其中的奥秘,因此长期以来先后损失木质文物有千余件。
梁馆长认为,从出土文物上可以判断,生活在茅岗遗址的古人类可以肯定属于南越人,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习惯上来看,与浙江省余姚的河姆渡文化比较接近。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挖掘遗址的时候,连泥带文物一共装了满满3大卡车。
从遗址处发掘的渔猎工具和一条长45.6米,宽2~3米,厚2米多的贝、蚌、蚝壳堆积带来看,当时的居民以捕捞为主要生活来源,辅以狩猎、采集并饲养猪、羊、牛等家畜。从陶纺轮和篾编制残片等判断,他们也是善于编织的。
#FormatImgID_2#
古石器遗物残片
还原3500年前居民生活:
场景一:
珠三角西岸——佛山人的“凿牙”仪式
4000年的一天,生活在珠江口西岸的河宕古人阿奴吃完昨天采集上来的生蚝早餐后,坐在织布机前为家人缝补准备过冬的衣服。丈夫拿着矛往丛林走去,希望能打上一头野猪。阿奴一边回忆起前几天丈夫参加的部落成人礼。她站在人群中,看着部落长拿起手中的石器,狠狠往丈夫口中凿去,一颗大牙应声而下。按部落的习俗,丈夫算正式参加完“凿牙民”的礼仪,正式长大成人,可以娶妻生子,阿奴的身份也从此改变。
场景二:
珠三角东岸——东莞人开始养殖猪牛
当年东莞虎门村头村是一片海边的广袤森林,气候湿热,水草丰茂。在森林中间,分布着一片低矮的方形“泥屋”,这些用木头当作骨架,覆盖上草和泥巴的低矮的建筑里,聚居着村头古人。
每天日出之时,村民们必然要围着树皮或兽皮做的“衣服”出外觅食。由于靠近海边,一部分人依然会去采集贝类。
在获取食物的途径上,村民们最大的突破,就是开始饲养家畜——猪。如果不缺吃的,村民们就会把猎来的野猪饲养起来。可以说,这里是整个华南地区养殖业的萌芽之地。
场景三:
西江之畔——肇庆古越人房子建在水上
3500多年前,在古西江之畔的肇庆茅岗。清早,朝阳斜照宽阔的江面以及江岸一排搭建在江面上的木屋之上。一男子拿出吊网,在里面放上些鱼饵后,放入水中,十多分钟后提网收鱼,如此反复,收获颇丰。而他的妻子则负责照顾儿女、老人,饲养猪羊等家畜,抽空再做了些编制活,然后带着儿子女儿一起到附近的山坡上挖了些野菜,摘了几把山枣。
茅岗古人的水面房屋是“联排”建造,每排的长度达1000多米,靠山的一端用作居住和打猎,而靠水的一面用于捕捞水中各种鱼虾和动物,十分便利。
上一篇:景阳冈龙山文化城遗址
下一篇:考古学家如何知道一件石器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