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的习俗
发布:2016-09-24 15:48
来源:
到了阴历腊月二十三,中国各地便陆续过小年了,即所谓祭灶。这是春节前最重要的节日,从这天开始,就算开始“过年”了,一直到新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都是浓浓的年味。所以古往今来,民间都很重视祭灶节。
祭灶习俗在中国各地都存在,《礼记·祭法》称,“王为群姓立七祀”,其中就有祭灶,说明在先秦时代,祭灶是国家法律规定的重要祭祀项目和活动之一,马虎不得,万一“灶神”到玉皇大帝那里告黑状,那就麻烦了。正因为怕灶神,所以过去家家都很重视祭灶,希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其实就是讨好灶神,取悦灶神,让他心情愉快地上西天“汇报工作”,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贿赂现象在民俗学上的反映。
中国民间祭灶“潜规则”
图:祭灶
祭灶的日期各地并不一致,但以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两天为主,即所谓“金三银四”;也有少数地方和人家,如船民是二十五祭灶,这便是“官三民四旦家五”一说。据明代《北京岁华记》,北京人多在二十三日“祀灶”,这与皇城根儿多官宦之家有关。而像我老家苏北泗阳这类小地方,祭灶日则不集中,据民国《泗阳县志》,当地既有二十三祭灶,也有二十四行祀,但如果说谁家二十五祭灶,就是骂人了,因为“官三民四王八蛋二十五”。
但是,不论选在哪一天过小年,有一个“潜规则”是不变的,那就是不让女人主祭,各家都会心照不宣地执行,即所谓“女不祭灶”。
“女不祭灶”的习俗由来已久,南宋诗人范成大《祭灶词》中写道——
古傅腊月二十四,
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
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
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
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
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
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范词将南宋时期民间祭灶的情形交代得十分清楚,其中就提到“女儿避”。这证明,至少在南宋,祭灶时便要求女人回避了。为什么不能让女人祭灶?一般认为,灶神是炎帝或祝融等神话人物化身的男性神,是个很有范儿的小白脸,用今天的话来说,灶神是位美男子、帅哥。试想,一个女人拜到在如此对异性有绝对杀伤力的男人脚下,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女人出轨的兆头么?
中国民间祭灶“潜规则”
图:灶神
我认为这是过去民间“性禁忌”的一种外延,是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礼俗在祭祀活动中的应用。同样,与“女不祭灶”相对应的——“男不拜月”,也是这个原因,月神嫦娥是个绝色美女,一个纯爷们儿向漂亮女子献殷勤,怀的是什么念头,便不言而喻了。
“女不祭灶”到底实行于何时?说法不一,反正很有历史了。但到宋代被进一步强化,则是事实。这又是什么原因?我对比、分析了相关史料,发现这很可能与避“扒灰”之嫌有关系。
“扒灰”是过去公公与儿媳妇通奸、搞家庭乱伦的俗称,据说此词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弄出来的:他的傻儿子病死后,他与年轻守寡的儿媳妇勾搭成奸。王安石勾搭儿媳妇很有一手,传他当时写了一首求欢情诗,埋在儿媳妇经常上香的香炉灰下面,儿媳妇从灰中扒出后和诗一首,也埋于其中。王安石扒出后知道儿媳妇心已有意,夜里偷偷地摸进了儿媳妇的闺房。
有关王安石“扒灰”的版本很多,我认为这很可能是其政治对手抹黑,实际上王安石作为高官是很怕弄出绯闻来,不只如此还担心门风被弄坏,为防止儿媳妇年轻守不住,红可出墙,在儿子死后,他专门在后院给儿媳妇盖房另居,翁媳分开以避嫌。时常还悄悄监视儿媳妇的行为,这让儿媳妇产生了误会,遂在墙上题写“风流不落别人家”。王安石觉得不妥,便将诗句擦掉,因为是灰墙,时人笑称是“扒灰”。
中国民间祭灶“潜规则”
图:民间结婚闹喜,还会以“扒灰”拿公公开玩笑(图源网络)
但据清在王有光《吴下谚联》一书中考证,将王安石与“扒灰”联系起来,实是一个误会:“翁私其媳,俗称扒灰。鲜知其义。按昔有神庙,香火特盛,锡箔镪焚炉中,灰积日多,淘出其锡,市得厚。庙邻知之,扒取其灰,盗淘其锡以为常。扒灰,偷锡也。锡、媳同音,以为隐语。”
虽然王安石扒灰一说真伪不辨,但却让后世女人多了顾忌,女人此后更不方便祭灶了。范成大《吴郡志》说“二十四日祭灶,女子不得预”说的就是这种风俗现象。到了明代,对祭灶的要求更严,《帝京景物略》称“男子祭,禁不令妇女见之”。
从实际行为来看,女人祭灶确是不雅的,行祭时必要扒开灰烬,将祭食埋入其中,女人如此“扒灰”,传出去是颇为难听的。但是“女不祭灶”是为避男女瓜田李下之嫌一说,很可能是世人的一种想像。因为,灶神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至少在早期灶神还是一位老妇,头上挽髻,“著赤衣,状如美女”。
灶神在民间的叫法多多,或称灶王,或称灶君,或称灶王爷,但在年画上出现的形象却是“灶公灶母”,这又传出一种信息,灶神是一对夫妻神。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证明,“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如果灶神真是一对夫妻神,那又有说头了,难道后来“女不祭灶”是因灶母担心灶公有外遇,而闹出的“妻管严”风俗?
中国民间祭灶“潜规则”
图:年画祭灶,上面是灶公灶母夫妻神形象
实际上,早期的祭灶风俗与后来是有很大区别的,祭灶不是放在腊月,而是在炎热的夏季进行,因为灶神是火神的化身,夏天正是火神显威的季节。当时,是由女人主持祭的,恰恰是“男不祭灶”。在过去的惠安,一直女子有在除夕置米于灶上卜年的习俗,学术界便认为是远古时女人祭灶的变异。而在鄂温克族人中间,妇女祭灶也并不犯嫌。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祭灶节存在这种没有道理的“潜规则”,但是祭灶之后的讲究却没有了,都是好日子,一直到灶神从西天回到人间的除夕,这些天都没有禁忌的,想做什么做什么,嫁娶动土都不考虑宜与不宜、吉与不吉。为什么?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乱岁》中是这样解释的:“廿五至除夕传为乱岁日。因灶神已上天,除夕方旋驾,诸凶煞俱不用事,多于此五日内婚嫁,谓之百无禁忌。”
我国有许多地区——特别是北方的农村,有一项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这就是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也有个别地方是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都要祭灶,俗称过小年。祭灶就是祭灶神,也有的地方叫祭灶君、辞灶,更土气一些的说法干脆就叫祭灶王、祭灶王爷。
一般地说,民间祭灶是基于这样的传说:腊月二十三这天是灶神回上天汇报人间的善恶情况、请上天赏罚的日子,所以将这一天定为祭灶日。每年腊月二十三这天,祭灶的人家会把灶台及锅碗瓢盆洗得干干净净。祭灶之前,先将墙上头一年贴的旧灶神像揭下,连同提前备好的纸马和草料在香炉前焚化,表示灶神升天。而且祭灶时,还要放炮、炒麦牙糖豆。用麦牙糖祭灶神,意为让灶神甜嘴,到上天汇报这家人的好话,而不说坏话。不仅如此,我国北方的许多农村平时就在家中灶台上挖一个墙洞——神龛,搭一个灶王台。灶神像两旁往往还贴上千篇一律的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也有的供奉男女二神,男性神为灶王爷、女性神就是灶王奶奶。
年年有腊月二十三,年年有许许多多人祭祀灶王,那么又有多少人考证过灶王爷的真正来历呢?
近几年,在山西省高平市庄里村发现了炎帝陵,继之又先后发现了炎帝行宫、炎帝中庙,找到了当年炎帝“尝五谷、制耒耜”的羊头山。有中庙,就应该有上庙、下庙。几个对炎帝研究有深厚兴趣的学者和考古爱好者在孜孜不倦地寻找炎帝上庙和炎帝下庙时,结果发现“炎帝下庙”就是“灶君庙”。也就是说“灶君”就是炎帝。他们还找到了几个理论上的根据,其中之一是《论衡·祭意篇》中曰:“炎帝作火,死而为灶”,“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炎帝是中国神话中最古老的火神,古称火帝,也是传说中最古老的灶神之一。火被引进人类的居住空间,是与先民的定居和农耕生活分不开的。传说,炎帝神农死后,托身于灶神,表现了死而为灶、造福人类的精神。
多少懂一些古代中国史的人都知道,炎帝和黄帝并称中华民族的始祖。在远古时期,炎帝的足迹踏遍北方广袤的土地。他从最初的居住地姜水一带(陕西宝鸡一带,也有说是山西屯留一带)率部落沿渭水、黄河东下,一直朝华北大平原挺进,完成了中华民族史上第一次大迁徙。其时的炎帝事业如日中天,建都于山东曲阜。然而,就在炎帝意气风发、再图大业时,却受到了蚩尤的进攻。危急之时,炎帝联络到了和他一起出道的黄帝。两大部落在河南郑州地区会合,一举将蚩尤擒杀。从此,在中华民族史上“炎黄”就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概念,历代中国人都以“炎黄子孙”为荣。可是好景不长,后来炎帝和黄帝之间因为争夺运城一带的盐池发生了冲突,战争的结果是黄帝大胜。失败后的炎帝一路南逃,来到上党盆地。他在黎候岭(又名羊头岭,今山西长治县城西北之黎岭)地区建立了耆国(《尚书》中说,“耆既黎也”,故得名。),并碾转于羊头山(山西高平市境内)和百谷山(位于山西长治市境内,当地人又称其为老顶山)之间,“尝五谷,制耒耜”,升起了中华农耕文明的曙光。
炎帝,这位华夏农耕与医药的祖先,在上党地区亲尝百草、精选嘉谷、创制耒耜、教民播种,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后来,他的后代再度南迁。
炎帝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从古到今都受到了普遍推崇。我试着这样说:炎帝始获嘉禾,让黎民百姓拥有了天天吃的粮食。民以食为天,当然更会把发明粮食的人敬奉起来。敬奉在哪里更好呢?选来选去,选在了灶台。因为在这里,炎帝就可以每天和每一家人一起享用一日三餐。不难看出这种崇拜“经历了由自然崇拜到人格崇拜的过程。”
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筹备的起点,也是准备年货的最忙乱时节。这时有些年菜就可以开始制作了,而其它与过年有关的东西也必须准备齐全。此间有个祭
祀灶神的习俗,这就是与今不同的地方,是不只是吃糖瓜儿的意义啦!
腊月二十三这天也叫“过小年儿”,所谓“小年儿”是与“大年”相对应,这也就是我们很多人常说“
过大年”的缘故。这是因为在除夕的前一周,要由一家之主向天上的玉皇作述职报告。这个一家
主就是——灶王爷。祭祀灶王爷的特殊供品就是“关东糖”,所以才留下“二十三,糖瓜儿粘”的
一套描写过年俚词。
腊月二十三晚上祭灶的风俗各地习惯大小不一,所谓:“富有富讲究,穷有穷将就!” 那时的灶神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之圣神,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记载祭祀灶神的文字。春秋时孔子在《论语》中说:“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
灶神、门神、行神、户神、中雷等早在先秦时期就被奉为五神,那时便已经成为必要的至祭“五祀”。当时的“中雷”就是“土神”,也有把五神的“行神”改为“井神”,即后来的“龙神”。还有把“门”与“户”合并一起,成为行、井、户、灶、中雷,但是无论怎么改,这五圣中“灶神”永远是留在人们心中的最重要位置,这也是上古以来人们对炊火的饮食崇拜之一,而后还诞生了厨神。因此,在尘世中只有人类才会使用火,继而出现灶与厨等三神。运用火使用灶炊事菜饭,这是人类生存最文明象徵的标志。
腊月二十三的这一天也称之为“交年”,原因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汇报工作,直到除夕夜后才能把灶王爷请回来。
作,直到除夕夜后才能把灶王爷请回来。
在清末流传的八角鼓的牌子曲《五圣朝天》中有:
爆竹一声响,家家祭灶王。这本是年终的旧制,不敢违抗,为的是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中国岁时年节的吃食多是来自於祭祀供品,这与世界各类宗教吃圣
餐的习惯异曲同工。祭灶的活动一般的小门小户
儿也不必怎么讲究,
好像对其它圣神都可以有标准要求,而对灶王爷好像是一种穷对付
的戏剧方式,在礼仪上也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啦!诞生在清末的
这段《五圣朝天》八角鼓牌子曲种中【数唱】有:
供上了糖瓜与糖饼,关东糖与南糖。
草节儿和料豆儿,清茶斟上。
松柏枝儿与芝麻秸儿,元宝千张。
小双包儿的蜡烛一对,请了一股高香。
望苍天诚惶顿首,赶紧得焚化钱粮。
灶王爷化了一缕轻烟,来至在南天门上……
这里的“糖瓜与糖饼,关东糖与南糖”就是祭灶供品的专利,而一年之中只有这
个节令才用此种糖果上供。所谓“关东糖”是指清代以来东北满洲产的一种“小
糖”,原是用黄黏米或糯米熬制而成,如今基本都是由洋白糖化制而成。明清以
来,每年腊月前从关外批发土产的客商们就纷纷来到北京,一般多在朝阳门外关
东店儿一带存货,以待京城商贩们来到这里批发趸货。这里还有榛子、松子、干蘑
菇、干猴头等山珍,因不零售导致市场上无论真伪都说是从“关东店儿”批发的地
道货,故此这才是“关东店儿”地名的由来,而今只留下公交车的站名而已,估计
不久这个地名也就慢慢被新地名取而代之。
“二十三——糖瓜儿粘”的祭灶习俗
关东糖与糖瓜儿
早年北京有个顺口溜:“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就是说在祭灶时最
简单的祭礼不过如此,但一般多少还是比较讲究些,一般人家的过小年儿祭灶多
本如同以上曲词的描述。
祭祀
清末以来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科学实业救国的风气乃是主流,再加上近百年
来破除迷信在民间逐渐展开,移风易俗是此时社会发展的规律。当时本来就很简
单的灶神祭祀已经演淡化变成为在民间俗信中的笑话儿啦!
“二十三——糖瓜儿粘”的祭灶习俗
当代家庭在厨房祭灶的简约形式
八角鼓牌子曲《旧都新春》中描写祭灶的场面是:
扫完房转眼二十三,紧紧地接上,又到了爆竹一声响,家家祭灶王。
说到那祭灶的供品,敢情全是一样,灶王爷是死心眼儿,专认关东糖。
还有那草节儿料豆儿,把一碗凉水也供上,这是给灶王爷的那匹马预备的口粮。
到晚间厨房的大灶,要特别拢得旺,为的是灶王爷路上好亮堂堂。
再把那糖瓜儿抹在炉口以上,怕灶王上了天,他说短道长。
一边抹一边祝告:“这好话要多讲。”据我瞧真要是粘上了嘴,说好话也没法儿张。
烧完香把灶王请在,那捆好的芝麻秸儿上,一点火就算是供送上了天堂。
这时节鞭炮的声音一阵乱响,齐说道:“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以上这段曲词把祭祀灶王爷的仪式描写得淋漓尽致,其实在那个农业社会里大家
都是祈求福报,即便是没有条件祭祀也要戏剧性地表演一番,使得自己心里有吉
祥的个安慰。
还有个顺口溜儿说:“二十三,糖瓜儿粘,灶君老爷要上天。”也有说:“二十
三,祭灶王,一碗清茶一碟糖”。
看来贿赂上天向玉皇作报告的神仙就是吃糖,神圣吃甜食受贿就会向上司讲好
话,而此事在尘世不也是个极大地讽刺!也不知道今年的官员们没有了大吃大
喝,那些高级官僚们还有什么好话向上级“玉皇”做述职报告去。
最穷的祭祀灶王根本没有香炉、香案,因多在厨房举行就随手把白菜的根部削平
码放在案板上,劈上一支竹筷子作为“蜡扦儿”,再用高粱秸秆扎一个小马儿。
一般在晚上定更天开始准备,二更天时由男主人主持祭祀带领大家磕三个素头即
告礼成。然后把糖瓜在灶门儿旁边象征性地涂抹几下,此时就可以焚化神马放鞭炮
了,撤供后把散碎的关东糖分散给小孩子们。旧京虽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
灶”的说法,但并不是死规矩,祭灶通常是由男主人带领所有男人跪拜完毕,全
家的女人们随后继续叩拜而已。
在八角鼓牌子曲《五圣朝天》中还有一段反映当时各种炉灶的无奈状况,因此却
可以知道北京的炉灶很早就都是使用煤,这些炉灶在百年前就已比较科学先进
啦!这段描写要是如今看来还应该再加上燃气灶、煤油炉、电烤箱、电磁壶等现
代炉灶吧。
这段【云苏调】是:
说臣本是东厨的司命主,有人说我姓李又说我姓张。
说为臣最怕那连二灶,我见天见抱着一个罐子就把丧主当。
每天是煎炒烹炸,各式各样都在我的眼前放。
可是他们净让我瞧着,也不让我尝。
说那个锅盔木的炉子是个小白脸,他见天见舒舒服服地住在上房。
说那铁炉子生了来是又黑又胖,他不知那什么时候练得那身子骨强。
那个洋炉子生来是个新式的样,哎,你别看他那身量不高他的脖子挺长。
有那个橐骆炉子,在红白棚里是三天两宿,多会要不用了,嘡嘡踹我两脚,给我一个大开膛。
在那屋里头有那地炉子,白天做饭可晚上烧炕,可是闹得为臣我两头忙。
那老头登着火净烤汗脚,还有那老婆烤火他们就不在行。
那小孩儿的尿垫子放在了肩膀上,一烤出那种气味真是熏得慌。
还要那吊炉烧饼的炉子也就活受罪,见天见不打不骂拿着铲子就喀哧我的上膛。
如今的家庭大多不动明火,有的家庭几乎不用生火做饭,所以现而今不用祭灶或
许自应是在情理之中吧……
总之,灶王爷是一家之主的概念只存在生活朴实的农业社会时代,而这一家之主
的源泉也是因生火做饭留下来的祭灶习俗。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儿的祭祀就是为了除
夕过大年的铺陈,这时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大约五六天,自此就要提前预备从初一
到初五足够五天吃的各类荤素熟食上供,每天待撤供后用蒸锅加热大家分享神
余。
而今,北京祭灶的习俗早已不复存在,只有吃关东糖的最低风俗标准啦!至于什
么是祭灶只能留给后世做为永远的文字形容,而针对一家之主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谁也不去追究!
其实,古人认为的全家饮食生活来自於灶神,如果不开火做饭的人家就不会有祥
和与亲情,人要是没有了亲情就是再祥和也是如同戏剧一样的表演……
祭祀灶神并不在乎供品的丰富与简单,而是重视礼仪与思想境界。这一点从祭灶
就可以看出其戏剧性的道理,因此自然是愚人虔诚,智者壮严的心态。其实,这
与花样翻新的西方民俗亦无差别,但数千年来的中国民俗却自民国以来就逐渐演
变为——“以吃为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