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故事
发布:2016-08-09
来源:
用羊肉串串起的爱心
出生在新疆和静县乃门莫敦乡的阿里木,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是当地供销社职工,一家9口,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生活。读到高二时,家里没法再供阿里木上学,他选择了参军。后来复员回到地方。2002年,阿里木路过贵州镇远县,参与扑灭了一起山火,当地政府奖励他300元现金。随后,他通过毕节地区妇联组织,将这笔奖金连同自己身上的200元钱,捐给毕节学院一位因贫濒临辍学的女生:“我第一次感到,500元钱对很多人来说,只是个很小的数目,对贫困生却帮得上大忙。”从此,阿里木烤羊肉串的收入,大多用在了捐资助学上。卖肉串,过去仅是他的“生计”,而这之后似乎多了些别的“意味”。“这么多年,有多余的钱了就去资助,直接资助的学生有100多个,加起来有10多万吧。”阿里木说。卖一串羊肉串,毛利不过3毛钱,搁在两年前,毛利仅两毛钱。攒10万元,至少要卖30多万串。
几年前,阿里木揣着5000元钱,来到毕节学院,提出想资助一些困难学生。“一大摞钱,什么面值的都有,还带着一股子烤羊肉串的味道。”毕节学院党委副书记汤宇华清楚地记得,“我们的心情非常沉重,这个社会上有的是比阿里木生活宽裕的人,这对他而言,几乎是倾其所有。”很快,毕节学院决定配套5000元,将这笔全校金额最小的助学金命名为“阿里木助学金”。 “没读书缺文化,我只会烤羊肉串,绝不能让那些贫困孩子和我一样。”阿里木读到高二就参军入伍,对文化教育,他有着近乎崇拜的尊重,“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人的思想和命运”。阿里木有个朴素的想法:“把字写在石头上,可以保存到永远;把字写在沙子上,只能保存一时。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才是物有所值。”“省下的钱,帮那些孩子学文化,心里很开心。”阿里木说。如今,阿里木打算未来10年攒钱办一所留守儿童学校。眼下,阿里木还想娶个老婆,“要求不高,她一定要能理解我的想法,支持我继续资助贫困孩子”。
得知玉树地震的消息后,阿里木第3天就携带装有行军床、被褥以及锅碗瓢盆的两大包行李,从贵阳飞往西宁,在西宁用8000多元购置的牛肉和蔬菜送往灾区。“我做的一切,都是对那些在自己困难时刻伸出援手的好人的感激。”乐于助人的阿里木,永远记得在最困难时帮助过自己的人。“人关心人多一点,这个社会就多一点和谐。”阿里木说。
为了让孩子们都读上书
这几天正沉浸在大学校园生活的张月华在高兴之余,总会想起一个人,“如果没有李叔叔的资助,我不可能读完高中,更不会以这么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张月华所说是李叔叔,是宽城个体老板李希亮。李希亮在4年时间里共资助了36名学生完成了学业,资助款额达30多万元。
“我今年考了582分,已被东北财经大学录取,学的是广告学,这是我的通知书。”今年高考毕业生张月华将录取通知书递了过去。“好,不错,继续努力。”李希亮高兴地说。张月华是宽城龙须龙门镇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3年前,张月华凭着自己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宽城一中,渴望通过上学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学费和生活费却让月华一家感到压力。据介绍,月华一家8口人,有90岁的奶奶,还有一个痴呆的大爷。1997年,父亲下煤矿拉煤时把腰砸折了,家里无经济来源。月华的母亲说,当时女儿吃饭一个月只有200元钱,一天也就吃四五元钱,早上只吃一块钱的饭应付。张月华的母亲说,如果没有李希亮的资助,孩子不可能完成学业。2000元钱对别人家来说可能不算个啥,但对于她们这个家庭来说那就是救命钱。宽城一中副校长张雅君对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3年前,李希亮主动找到学校表示要资助8—10名经济困难又品学兼优的孩子。经过学校细致深入调查,一共选了10名同学,后来又增加到了12名学生。3年时间里,这些学生的学费和书费全部由李希亮来承担。平时,李希亮还经常到学校看望他们,鼓励他们要好好学习,不要有精神负担,有困难可以随时去找他。在李希亮的鼓励下,这些学生也非常争气,今年的高考中,绝大多数都已经考上了理想的学校,尤其是张月华和高秀文两位同学在全市文科前十名中占有一席之地。对此李希亮十分高兴,当即又为12名考生每人送去了2000元生活费,并表示有困难随时可以来找他帮忙。
李希亮出生在宽城满族自治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没念过几年书,这些年他经过自己的打拼,建起了一个小选场,吃过没文化的亏的他就想用挣来的钱拿出一部分来回报社会,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都能有学上,让他们学到知识,将来多为社会做点贡献。从2003年起,李希亮就对全村的父老乡亲承诺,如果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包5000元学费,决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现在,李希亮已资助了24名宽城镇西村的24名大学生。他资助的这些大学生中已有17名大学毕业并与就业单位签约,8名学生考上了研究生。这些年来,李希亮资助学生和贫困家庭资金累计已达30多万元。
爱心的哥
周和房是郑州的一名的哥,6年来,他花费超过10万元,帮助10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而他每月收入仅有2000多元,至今还有欠款。谈及助学,他满是欣慰,但谈及妻儿,他却沉默地噙着泪水。
今年40岁的周和房,年幼父母双亡,12岁开始在街头流浪,后被好心夫妻收养,供他读书至初中,因此,他学会了感恩。开出租车8年,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遇到残疾人或有困难的人打车,他从不收费。2008年,周和房在报纸上看到重庆有许多学生因家境贫寒而失学,这对他触动很大,自那时起,他便下决心开始了他的助学路。6年来,周和房先后资助过10名大学生,目前还在资助的有3名。每月他都会给贫困生的银行卡打钱,少则每月200元,多则500至1000元不等,实在没钱,只能向同事借钱助学。“自己生活可以紧一点,但他们的生活费不能断。”谈及向同事借钱一事,周和房总惦记着还钱,一想起来便打电话向同事抱歉,“一有钱就还,实在对不住。”然而,知道周和房借钱是为了做公益时,同事们都很支持,有的人干脆就不用他还了。在周和房资助的学生中,最让他心疼的就是来自河南新密市的姚春霞,她和周和房一样,也是自幼失去父母被养父收养。因家中负担较重,无法承担她大学的生活费用。周和房得知此事,每月都资助她生活费,直到现在。周和房说,“我能深刻体会到农村孩子考上大学的不易,何况又是这样一个苦孩子呢?”
周和房在新密市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妻子王丽娟是当地医院的护士长,儿子已10岁。周和房在郑州开出租车,和家人两地分居。虽然每月只有2000多元的收入,但6年来,他省吃俭用资助大学生就花费了不止10万元,直到现在还有9000多元的欠款。“一开始媳妇也怨我,说我不顾家,但最终还是支持我,她知道我就是这种性格。”
“我不图回报,只希望他们成才后,能带动更多人去做好事。”
单车爷爷的希望
每年春季开学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都会蹬着单车来到长沙市青少年基金会,为贫寒学子送上一份爱心,坚持了10多年不曾间断,这里的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他为“单车爷爷”。今年,96岁高龄的杨秀民老人蹬不动单车了,但他还是准时将2000元退休金捐赠给希望工程,为山村贫困孩子送去新学期学费。
1995年4月的一天,81岁的杨秀民老人蹬着单车,来到挂牌成立不久的市青基会,将1000元退休金积蓄捐给希望工程。“当时救助的是宁乡县3名濒临失学的贫困生。”年迈的杨老对这些细节仍记忆犹新。在捐款之余,杨老还细心地给他们一一去信,并给孩子们邮寄了书本和文具。从此后,杨老的爱心捐款就不曾间断过。10多年来,杨秀民总是在每年春季开学的日子里骑车前往市青基会,亲手送去自己平日里省吃俭用结余的积蓄。“现在我老了,身体不灵便了,单车也蹬不动了,但这份爱心我想一直坚持下去。”由于年岁已高,今年“单车爷爷”无法再骑上那辆老单车了,于是他让老伴给市青基会打了个电话。不久,长沙市青基会的工作人员便上门领取了老人“沉甸甸”的爱心捐款2000元,并为他颁发了捐赠证书。
“单车爷爷”杨秀民出生在河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由于家境贫困没有上过学堂的他深知教育对农村孩子的重要性。“希望山里的孩子们也能读得起书,学好知识,将来回报农村、回报社会。”杨秀民说。在老人家里,柜子里保存的一大叠荣誉证书和希望工程捐款票记录着老人的每一次善举,十多年来已经上万元。市青基会的工作人员介绍,每次捐款后老人总是再三叮嘱,他的捐助是无偿的,受资助者不必打电话、写信或给予其他形式的回报,不要给受资助者带来心理负担,影响他们的学业。
捡来的爱心
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辛店镇卜老桥村农民女企业家潘淑兰,靠着在家里收购废旧钢铁、管材等“破烂儿”,使日子富裕了,成了远近闻名的“破烂王”。她将节省下来的钱一次次捐给村里的学校、鳏寡老人和困难家庭。30年来,她持续捐款达100余万元,成了当地有名的助教、敬老、济困模范。
今年70岁的潘淑兰从1979年开始在种地之余做起了小买卖,她骑自行车驮着两只大筐走街串巷收废铁。坚强的潘淑兰在春夏秋冬里、风霜雨雪中,驮着两大筐铁常常累得两眼昏花。勤劳渐渐结出富裕的果。几年后,收废铁的自行车换成了小拉车,以后又换成了三马车。现在,她在自家院子里建起了废旧管材收购场,坐在家里客户就把货送上门来了。如今,70岁的潘淑兰成了当地有名的“破烂王”。就在潘淑兰的日子富裕起来的同时,她认为自己所挣的每一分钱都应有周围乡亲们的一份,因为是党的好政策让她过上了好日子,为大伙真心实意地解决一些困难,拉贫困户一把,就是为党办实事。于是。她每年都拿出一部分钱捐给村子里老人、学校。无论谁家有什么困难,只要她知道了,都会主动把钱送过去。
卜老桥村的刘学发,生活十分艰苦,老娘瘫痪在床,因缺钱盖房的材料没备齐,眼看着备好的一部分建筑材料被雨淋日晒快糟蹋了,潘淑兰当即拿出2000元钱送去。没有任何经济收入的刘学森家承包的60亩梨园赶上了病虫害,因为没钱买农药,全家人急得团团转。潘淑兰得知后,马上拿了4000元钱送到他家,解了燃眉之急。王金锋家要买轧面条机器和推豆腐的小磨,潘淑兰给他跑了4000元贷款,还替他付了利息。每年老人节,她会准时为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毛坎肩、褥单、被罩、香蕉等。从2000年至今,她连续捐款十几万元救助贫困失学女童。自2006年卜老桥村敬老院落成起,她每年都会拿出万余元为老人们买东西。2008年汶川地震,她毫不犹豫地拿出1万元钱来捐给灾区人民。
平等的爱心
一个青年扶着一位盲人走进办公室。我以为又是求助者来了,赶忙起身接待,让座之后,开始问他们有什么困难,需要哪些帮助,我们都会尽力的。
这名青年赶忙解释说,他不是来求助的,他是来捐助的。啊!捐助?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时,盲人哥哥说话了,“我是来捐款救助贫困高中学生的,每年捐助1000元给报纸上报道的那名叫李伟的困难学生。”说着,便从包里拿出一小沓钱来,一张一张地数,刚好1000元,他把钱交给我,并告诉我,只要那孩子好好学习,他一定会资助这孩子上大学的。
我感动得无话可说,好多有钱的健康者没做到,他却做到了。
7个鸡蛋和一只鸭
琅琚镇城上村农民郑乐战,一家五口就有3个残疾人,生活十分贫困.一天早晨,他发现自家的牛死了,当即就昏倒在地,从此得病卧床不起。就在这个时候,郑乐占在县城一家残疾人开的裁缝店避雨,偶然遇见肖淑珍。肖淑珍进了店门,看到郑乐战是个残疾人,便仔细地问他家的情况,并且告诉他如果有什么困难就去找她。开始郑乐战并不想念现在世界上还会有这么好心肠的人,也就没有去县残联找肖淑珍。这次家里可谓是雪上加霜,他便叫女儿到县残联去找肖淑珍,试试看能否帮他一把。郑乐战万万没有想到,肖淑珍听了他女儿的诉说后,当时就跟着小女孩来到郑乐战的家,并且还带了礼品去看望。没过几天,肖淑珍又把郑乐战的小女儿接到自已家吃住,接着又帮助他的女儿找师傅学习缝纫技术,并且介绍他大儿子到县城学习修理摩托车技术,还借了1000元他买牛、养猎。为了表示谢意,郑乐战把家里积攒几天的7个鸡蛋和一只鸭子,步行20多里路,专程送给肖淑珍。礼轻情义重,肖淑珍不能不收下郑乐战的礼。可是,肖淑珍留下郑乐战吃了中午饭之后,硬要他带上她给他买的5斤肉,一壶植物油。如今,郑乐战的两个孩子都已学有一技之长,并在外地打工赚钱,家里的债还清了。
高新民教授背后的故事
7月7日,武汉
作为一个博士生导师,关注慈善事业成了他业余生活的全部,当得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向张湾区第九中学捐助20台电脑和300副铁架床的意愿后,高教授和他的夫人刘雅琴亲自叫货车,现场帮着搬运和清理物品,直至当天午夜,所有物品装上车之后才安心去休息。
9月14日晨,十堰
高教授吃早点时,剩下一个包子,不值5角钱,可他不浪费,要求随行人员把它吃下,而下午到了学校,却慷慨捐赠5000元,用于改善贫困学生生活。两次举动的反差,映衬出人性的光辉。
爱别人就是爱自己
一个13岁的女孩与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多么渺小的一件事情,却能够看出小女孩无私、不怕苦,坚强。就算没有东西吃了,也绝不向别人伸出手要干粮,宁可空着肚子难受,因为那时候粮食很缺,自己的没了也不想去问别人要,真的很无私。她从头到尾都在为别人为战友为军队着想。别人受伤她大可不必去照料他们,可她却没有抛下战友,为了别人自己的粮食都没了。我们应该学习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爱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互助中快乐的活着
有一个人作了一个梦,梦中他来到一间二层楼的屋子。进到第一层楼时,发现一张长长的大桌子,桌旁都坐着人,而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吃得到,因为大家的手臂受到魔法师咒诅,全都变成直的,手肘不能弯曲,而桌上的美食,夹不到口中,所以个个愁苦满面。但是他听到楼上却充满了欢愉的笑声,他好奇的上楼一看,同样的也有一群人,手肘也是不能弯曲,但是大家却吃得兴高彩烈。原来每个人的手臂虽然不能伸直,但是因为对面的人彼此协助,互相帮助夹菜喂食,结果大家吃得很兴。没有一个人可以不依靠别人而独立生活,这本是一个需要互相扶持的社会,先主动伸出友谊的手,你会发现原来四周有这么多的朋友。在生命的道路上我们更需要和其它的肢体互相扶持,一起共同成长。
上一篇:第一篇
下一篇:一个爱心企业的慈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