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生态文明旅游

发布:2016-08-12 16:22

来源:

葫芦岛市位于辽宁省西部,是辽宁省十四个地级市之一,中国东北的西大门,素有“关外第一市”之称,“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故乡,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交通便利,境内102国道、京沈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秦沈电气化铁路、滨海大道全境贯通。距省会沈阳市210公里,距首都北京市300公里。全市总面积1.04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82万。

 

    海洋、海岛,长城、古城,温泉、沟域,关东民俗,佛教文化,自然生态,品牌资源突出,人文内涵丰富,整体通达性、可进入性强。我市的区位占有客源市场的绝对优势,400公里交通圈内有人口2亿,而且均属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发育相对成熟,我市火车交通进入高铁时代,朝发夕至可达上海、青岛,在已有的京、津、冀、东北、蒙东市场基础上,高铁沿线的华东、胶东将成为新的客源市场。

 

    “十二五”以来,全市旅游资源开发步伐加快、从业人员连年增加、旅游业经济指标逐年提升。特别是2011年,我市第4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文化旅游新型支柱产业目标,旅游业走上了快速发展轨道。201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实现145亿元,增长10%;旅游人数1828.8万人次,增长12.6%

 

    旅游开发建设已经初见成效。目前,全市共有A级景区17家,4A级景区7家,3A级景区6家,2A级景区4家。“十二五”期间,分别比“十一五”期间增加了2家、4家、1家。其中,2012年葫芦山庄景区被评为国家乡村旅游示范点;2013年,我市被评为最美中国·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2014年,龙潭大峡谷取得国家地质公园资格、觉华岛成为4A级景区和中国最佳佛教文化旅游目的地、绥中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度假名县。

 

    全市有旅游车船公司5家,旅行社94家,旅游住宿单位1690家,床位10万余张,星级酒店27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22家,二星级家),导游员1200人,旅游商品5大类生产厂家、工作室200多家,建成了一批集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达到6万人,间接就业20万人。

 

    “十二五”期间,我市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和扶持,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鲜明、交通区位独特的优势,紧紧围绕“中国北方海上传奇 ——葫芦岛”的旅游发展主题,以国际化视野,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不断完善旅游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景点景区建设,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包装、推介,旅游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气不断提升。通过成功举办四届中国泳装文化博览会、两届觉华岛菩提文化博览会、六届葫芦文化节等,使我市声名鹊起,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特别是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挖掘、提炼、提升有力地宣传推介了我市的旅游产品。

 

    通过旅游设施的不断完善,现代媒体的传播扩散,我市2013年被新华社评为最美中国·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2014年,龙潭大峡谷取得国家地质公园资格;觉华岛成为4A级景区和中国最佳佛教文化旅游目的地、2015年又被评为全国十大美丽海岛之一、省级旅游度假区;绥中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度假名县;2015年我市又被国家旅游研究院、国家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评选为2015年新增10个“中国避暑旅游城市发布榜”和东北地区中国避暑城市观测点。城市旅游品牌的提升对我市吸引投资,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乃至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兴城市、建昌县被评为省级旅游示范县,石佛乡被评为乡村旅游示范点。

 

    二、未来五年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

 

    葫芦岛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根据 “生态宜居、美丽滨城”的城市定位,在十三五时期抓住国家各项发展新机遇,树立科学旅游观,全力建设旅游强市。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牢牢抓住国家政策机遇

 

    我们应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动适应新常态,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京津冀产业转移、“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创新机制、科学规划,加快推进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把旅游业培育成葫芦岛市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先导产业。

 

    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我们应当抓住这些难得的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投资向旅游业聚拢的机遇,积极发展壮大旅游业,全力推进葫芦岛“全域全景化国际滨海旅游名城”建设。

 

    (二)科学实施旅游发展规划,坚持“一规到底”

 

    十三五期间,葫芦岛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打造辽西南旅游中心城市,打造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打造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整体实力进入辽宁省第一方阵。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科学实施旅游发展规划,做到“一规到底”,切实使规划成为指导葫芦岛市未来五年旅游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我们在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应做到既要体现全省的战略意图,又要符合葫芦岛实际,力求科学、可操作性强。同时,要广泛采纳各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注重倾听基层意见,真正实现“开门”编规划。

 

    (三)加快旅游招商,在重点项目上实现新突破

 

    葫芦岛市现有的许多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亟待投资开发,这就需要在重点景区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重大旅游节会活动的举办、产业资源配置优化等方面,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争取社会资本介入,以此促进葫芦岛市旅游业实现快发展,做大做强。

 

    在“十三五”时期,葫芦岛市旅游业的发展应遵循“124”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即一核、二带、四区,快速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导地位,精心培育环渤海大都市圈的旅游增长极。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快旅游交通网络和交通标识建设,推进旅游集散中心和咨询服务点的建设,加强城市景观建设。

 

    (四)做足海文章,壮大蓝色经济,打出更多知名品牌

 

    葫芦岛市旅游业发展应以“中国北方的海上传奇”为总体形象定位,打响“中国比基尼岛”和“休闲度假胜地”品牌。“十三五”期间,旅游业的工作重心仍然要放在沿海区域,以滨海公路为依托,整合龙湾海滨、兴城海滨和东戴河海滨等滨海旅游资源,发展游艇、邮轮、房车、垂钓等项目,全力打造黄金海岸。提升已建和在建的旅游项目。

 

    在旅游产品方面,要尽早完成觉华岛和绥中长城的国家5A级景区的创建工作。依托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重点打造滨海休闲度假产品;建设温泉小镇和温泉产业集聚区;以项目促发展,抓出一批乡村旅游典型。(五)积极拓展旅游市场,创新旅游管理模式

 

    葫芦岛市当前应借势京津冀经济发展契机,接轨首都城市圈,共建共享环渤海旅游品牌。在旅游营销上,要大力实施整合营销。加强与国家、省级的重要媒体合作。要加大政府投入,在主要客源地和葫芦岛本地的旅游集散中心、酒店、商场提供免费旅游宣传品。

 

    在管理模式上,旅游行政管理及相关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不断完善旅游协会的功能,做到政会分开。要全力打造优质的旅游环境,让游客慕名而来,满意而去。

 

    三、发展生态文明旅游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尽管我市生态旅游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资源优势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一)生态文明旅游认识不清,概念泛化

 

    一些地区在制订发展规划时,缺乏对生态文明旅游的完整认识,仅仅将生态文明旅游作为一种产品,作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这种标签式使用直接导致把大众旅游的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照搬到生态旅游区,开发管理不当,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二)相关规划交叉,环保监管能力不足

 

    一些旅游开发项目缺乏全面科学的环境规划,一些自然保护区规划、经济发展规划、企业旅游发展规划都在景区内发生作用,规划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存在相互交叉、冲突的现象。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旅游发展规划中也尚未发挥有效作用。一些景区日常的环境监测和监管能力不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时有发生。

 

    (三)社区参与不足,生态文明旅游的教育功能发挥不够

 

    一些当地社区往往被排除在生态文明旅游发展之外,不能全过程参与生态文明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仅仅出售一些简单的旅游商品。生态旅游区一些导游、工作人员需要良好的专业培训,把自然生态等科学知识讲解给游客,从而达到通过旅游活动,让游客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

 

    四、创新发展生态文明旅游的几点建议

 

    (一)要加强协作,严格监管

 

    生态文明旅游是一项综合性活动,涉及诸多部门和领域,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要建立联合监管的长效机制,推动有关政策、法规、标准、制度的落实。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主动做好服务,联合旅游、发展改革、财政、建设、林业、国土资源、水利、农业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共同推进生态文明旅游发展。

 

    (二)加强生态文明旅游规划及其环境影响评价

 

   发展生态旅游,要科学编制规划。应明确规划审批程序和内容要求,确立规划的法律地位,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同时,还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特别是世界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等限制开发区域,要根据其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对生态旅游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防止规划和项目设计不当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持续开展“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家园”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按照环境优美标准,打造明星街道、美丽城镇示范点。逐步推行海域和重要乡村旅游点等区域生态恢复保护工程。提高环境舒适指数,保持完善“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加强水环境保护管理,实施碧水工程,扩建兴城、建昌和主城区污水处理厂,推进凌河、六股河、烟台河、连山河等流域治理,全面提升水质。实施蓝天工程,推进固定污染源、废气、扬尘油烟等10项治理,推进城区拆小并大供热工程,做好大气污染监测预警,让葫芦岛海碧天蓝、山清水秀。

 

    (四)加大旅游市场营销创新

 

    大力实施整合营销,与本市工农业旅游、房地产品牌共同对外宣传葫芦岛;加大网络营销力度,建设多语种葫芦岛旅游网站,主要对旅游企业网络信息化建设进行考核;强化文化营销,通过电视、电影、歌曲、网络小说、网络游戏、动漫创意等进行营销,使网民对葫芦岛的认知度大幅提高;定期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组织专项宣传咨询等活动,向广大市民进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意义、内容、指标等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

 

    (五)开展智慧旅游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就是将信息化与城市建设融合起来。是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创新和集成创新,也是人们在未来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旅游业是信息高度集中并对信息高度依赖的行业,信息贯穿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是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相关推荐

上一篇:大国崛起从文明崛起开始

下一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