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的文明担当

发布:2016-09-20 17:24

来源:



欧洲这面镜子


  照出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


  欧洲的发展到了一个坎儿。摈弃欧洲价值即为普世价值的“欧洲中心论”,还原欧洲文明作为地区性文明形态、欧盟作为地区一体化的独特性而非普世性,成为欧洲文明复兴的希望。


  而欧债危机所显示的,欧盟的制度创新,不足以挽救欧洲文明衰落的命运。欧洲的麻烦,是不善于学习,以教师爷姿态而固步自封。


  欧洲需要“第二次文艺复兴”。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催促欧洲、中国一同去实现文明转型,激活原生文明中代表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嫩芽,扬弃成熟文明形态中能够适应未来人类发展趋势的部分,创新文明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欧洲再次睁眼看中国,并非文艺复兴期间的想象与期待,而


  是全面、辩证地看待中国文明成就,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究中国发展模式、中国道路与中国制度。


  从治理方式看,中欧差异较大。但从文明角度看,中欧又何其相似。为了超越国家与宗族的狭隘,中国古代先贤大力提倡“天下大同”、“四海一家”的理念。如今,面对危机重重的局面,欧洲的思想家与政治家不约而同地给欧盟开出超越“民族国家—超国家共同体”二元论的药方。哈贝马斯《欧盟的危机》一书给出的药方是,“国家间的国际共同体必须发展为国家间与世界公民间的世界共同体”;丹尼尔·孔·本迪与霍夫斯塔德在《为了欧洲:欧洲的后国家革命宣言》一书给出的药方是,“朝向一个真正的联合与联邦的欧洲而非权力集中的超国家”。


  欧洲不是没有希望,只是欧洲梦在褪色。欧洲的关键不是去抗拒“变天了”,而是欢迎并坦然接受现实挑战,超越和否定“欧洲中心论”,不再沉迷于“西方”,以更大的胸怀包容乃至反哺中国崛起,通过推动人类文明转型而实现自身文明的凤凰涅槃。


  从文明发展史的高度


  观察中国崛起


  西方文明源头在欧洲。反思欧洲文明,是为了更好地厘清中国问题,因为西方的入侵让中国失去了传统身份和文化自信。我们的思维局限于先进-落后的东西方路径演进,没有上升到人类文明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层面。


  人们的意识往往滞后于时代变迁。我们仍然缺乏文明自觉与文明自信。我们的知识结构、价值取向太多受到近代此消彼长的中西权力转移的影响,以至于不能自信地对待西方,自觉地面对自己。


  坚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必须超越两种思维:其一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传统思维;其二是学习、追赶的惯性思维。


  为此,我们必须从文明发展史的高度观察中国崛起的态势。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大国,历史上却从未成为真正的全球性国家——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两到三成,与今天占一成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后者发生在中国与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全球化世界,而非此前独立的“天下体系”。中国成为世界领导型国家,面临的是文明转轨与身份转型;改造我们的欧洲文明观,要求复兴中华原生文明、推动中华文明转型、引领人类文明转型、创新。一是从生产方式讲,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信息)文明;二是从生活方式讲,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向不同文明间的互容互鉴、和谐发展升级;三是从思维方式讲,从地域性文明转化为全球性文明。


  在文明转型过程中,中华文明不得不再次面对西方、直面自己、面向世界。不过,这次是民族自觉行为、自主选择。它要解决的是鸦片战争以来近两百年的问题,面对的是“千年未有之变局”。当中华文明走向海洋,才能塑造包容自己历史、包容西方的全新文明,为世界探索超越西方的发展模式与文明形态。


  欧洲海洋文明的颓势、中华文明复兴的态势,并非欧洲命背而中国幸运,实乃术、势、道三层逻辑的自然演绎。先说“术”。中国人的勤劳、智慧推动中国通过学习效应迅速缩短了与先进文明的发展差距。再说“势”。尽管欧洲文明的国家扩张、个性张扬在世界待开发的时代占据先机和上风,但当世界进入了资源稀缺时代,中华文明则适应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复兴乃顺应了世界大势。最后说“道”。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包容、创新精神,为解决人与自然、国与国对抗式、冲突型世界发展之道,提供了希望。


  文明转型的逻辑:


  以“中国梦”实现“世界梦”


  从文明观念角度,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动力,主要是“文明的代差”——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侵略,推动了文明的扩张和进步;围绕“文明代差”形成的剩余价值的攫取,则产生了文明竞争和创新。鸦片战争,使得农业文明臣服于工业文明;对“文明代差”所产生的“文明红利”争夺,导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这一模式到了冷战结束,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告一段落。世界是平的,说的是“文明的代差”消失了。


  近两百年来,中国与西方第一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再是我解决“我的问题”——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他解决“他的问题”——经济危机、工人罢工,而是一起去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不仅要探讨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而且要探讨中华民族如何“为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受美国影响最深。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融入全球化为发展途径的阶段,这是自然的。然而,中国崛起的态势并非简单的开放融合,而更多是改革创新,是文明崛起、民族复兴和大国兴起的三位一体。在这种情形下,作为影响中国近代最深的欧洲文明,是中国从追随国家走向领导型国家的不二选择。欧洲文明曾孕育、滋润了美国崛起。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也是从欧洲继承的。现在到了中国汲取欧洲文明营养、欧洲文明反哺中华文明复兴的时候了。


  作为东西方文明连续性、现代化与活力性最强的两个代表,携手开创人类发展新纪元,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复兴,是中欧文明的历史使命。


  中华文明历史上两次遭受异质文明“入侵”:前者主动,后者被动;前者成功将佛教文明内化为中国的禅宗与佛学,后者不成功,迄今对西洋文明食古不化。因此,中国崛起的道统性挑战便集中于,中华文明能否将西方普世价值包容成人类共同价值?其出路,就是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契合,通过中华文明自身转型引领人类文明转型,确立中国作为世界领导型国家地位。这就是中国崛起的文明担当。


  这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复古”,更非“接轨”;而是复兴、包容、创新的三位一体:通过合理地复兴我们的原生文明——催生中华文明中海洋文明的种子而走向海洋,合法地包容西方文明——通过摈弃西方普世价值神话而塑造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合目的地创新人类文明——通过引领“海洋时代2.0”以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从根本上确立中国作为世界领导型国家的道统。


  改革不只是消除制约发展道路上的体制、制度障碍,更是制度创新、文明转型!文明转型的逻辑是以“中国梦”实现“世界梦”。作为世界大国与文明古国,中国不仅要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也要帮助其他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不仅要成为世界强国,也要让世界强国寻找到维护自身地位、生活水准尊严的非“零和”之路,实现包容性崛起,彰显中国和平发展的普遍关怀与世界意义。一句话,中国改革,关乎中国,也关乎世界。


相关推荐

上一篇:中国崛起:为什么富强压倒了文明

下一篇:中国梦:文明底蕴的升华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