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要“一以贯之”

发布:2016-09-20 16:54

来源: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8日下午在北京亲切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国家发展了,经济上去了,物质生活丰富了,但作为上层建筑的精神文明是不是也随之得到了发展呢?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定律来看,这是必然的。但是历史又告诉我们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发展进程是不同步的,有时是物质先于意识,有时是意识先于物质。所以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战略,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其目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是协调的、健康的发展。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是爱国主义信仰让我们的民族在不断的斗争中获得新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用“小米加步枪”带领人民不断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这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带来的强大力量。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物质和金钱的驱使下,社会上各种道德失范的现象不时发生,使我们的传统社会道德受到了冲击。在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但一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还存在流于形式、走过场应付检查的现象。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最需要虚功实做、最忌流于形式,要大兴求实、务实、落实之风,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在工作中该怎么做,要做些什么呢?我想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给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紧密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坚定理想信念,适应经济社会新常态,从上到下一以贯之,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改革创新,求真务实,把工作抓实抓牢,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推荐

上一篇:火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下一篇:科技创新对于精神文明有何意义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