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中朝日交流达到古代顶峰

发布:2016-09-28

来源:



     青岛成唐代商贸文化重要通道 

    “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商贸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通过 “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向日、韩等地运送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而进入中国的主要有日韩的栗子、织锦、药物、奇禽异兽等。日韩向中国学习制铜、制陶技术,中国也吸收高丽乐、天竺乐等文化艺术。特别是佛、道等宗教思想传入日韩,从青岛作为起航点之一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 

    青岛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所所长、青岛理工大学副教授朱艳,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实地考察,对于青岛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颇为深厚,说起唐朝时期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那段历史,更是如数家珍。她说,唐朝时,来自新罗国的圆测大师(玄奘弟子)及其他众多韩国弟子,通过“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佛教传入朝鲜立下汗马功劳。日本圆仁和尚也如大唐玄奘一样,舍生忘死四次通过海路从青岛上岸来中国取经,成为日本一代大师。朝鲜流行的“花郎道”也是受山东半岛崂山道教的影响,又融合了儒、佛等多家文化的思想。 

    青岛与丝路结缘已上千年 

    林玉海曾经多次来到胶州,探寻海上丝绸之路留下的蛛丝马迹。5月初,记者在林玉海研究员的带领下,沿着胶州市博物馆向东走,在第二个十字路口向右转往前走到街心公园内,发现有一座高丽亭馆纪念碑,这处遗址见证了当年海上贸易的盛世。 

    碑文记载:北宋时期,在航海来中国自密州板桥镇 (今胶州)登陆的外国商人中,高丽商人占绝大部分。他们在经商期间留宿聚居的地方称为高丽亭馆。当时,胶州与高丽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板桥镇作为唐代通商口岸之一,已经修建起了像高丽亭馆一样功能的外国学子 “招待所”。公元623年,唐朝在青岛胶州设立板桥镇,高丽和日本的商贾、使臣、僧侣等多从这里到中国或贸易、或国事往来、或宗教交流,板桥镇因此成为整个胶州湾甚至整个胶东半岛最重要、最繁忙的古港口。 

    朱艳认为,我国海上丝路的划分大概归为两条比较重要的线路:一条是东海航线,也叫“东方海上丝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的“循海岸水行”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直至东南亚的黄金通道;另一条是南海航线,也称“南海丝路”,是西汉时始发于广东徐闻港到东南亚各国后延续到西亚直至欧洲的海上贸易黄金通道。 

    关键词:人物 

    朝鲜留学生崔致远在大珠山过冬 

    如果说日本名僧圆仁见证了青岛海上航道的繁华,而朝鲜汉文学家崔致远,则又是一个与东方古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密切联系的关键海外历史人物。早在晚唐时期,朝鲜半岛新罗人崔致远,因入唐求学为官和回国等原因,曾经乘船往来于密州板桥镇(今胶州)、大珠山港湾与新罗之间。公元884年农历十月,入唐求学为官16年的崔致远,以唐朝出使新罗国使节的身份,踏上了回国之路。崔致远从扬州乘船沿运河北上出海后,于同年11月来到了著名的大珠山港湾。崔致远准备在这里度过冬季到春暖花开时节,再乘坐远航新罗的大型海船回国。 

    崔致远在大珠山港湾停留期间,曾经写过许多优美的诗作。他在诗的自注中说:唐僖宗“中和甲辰年冬十月,奉使东泛。泊舟于大珠山下,凡所入目,命为篇名……”在崔致远的诗作中,有描写大珠山港湾一带山海美景的《石峰》、《海边春望》、《海边闲步》、《杜鹃》、《红叶树》、《海鸥》等名篇。 

    崔致远在《杜鹃》诗中写了大珠山中盛开的杜鹃花:“石罅根危叶易乾,风霜偏觉见摧残。已饶野菊夸秋艳,应羡岩松保岁寒。可惜含芳临碧海,谁能移植到朱栏。与凡草木还殊品,只恐樵夫一例看。”通过此诗,除了让后人了解唐代时期的大珠山港湾附近,已经有漫山遍野的野杜鹃花以外,还可以品味出作者渴望在大唐盛世实现人生价值的感慨。东渡新罗的海船从大珠山港湾扬帆起航数日后,在巉山口岸(今即墨市田横巉山湾)停泊,崔致远在这里又写下了著名诗作《将归海东巉山春望》。崔致远乘坐的海船离开巉山口岸之后,经乳山沿海东行最后到达已阔别16年的新罗国。 

    关键词:调查 

    朝鲜学者见证青岛海上丝路 

    朱艳介绍说,新罗留学生中王室子弟都是官派的,此外还有自费的留学生,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朝鲜文学的开山鼻祖崔致远。他出身于一个封建的知识分子家庭,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崔致远12岁来唐求学,18岁考中进士,在唐朝生活的16年中担任了很多官职,并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崔致远来唐的年代,已是晚唐,虽无盛唐的气宇恢弘,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盛世的余荫犹在。少年崔致远进入国子监学习,虽有数百名来自同一国度的同学一起学习,可排遣思乡之苦,但激烈的竞争局面,却难遣灵魂深处的孤独之感。公元874年,崔致远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及第。金榜题名的崔致远终于学有所成,可以稍稍卸下多年的重负,回报故国父老的殷殷厚望。 

    登科进第的崔致远,没有就此衣锦还乡,荣归故里,而是选择继续留在大唐发展。按大唐律法,及第两年后通过吏部的遴选,方能获得进仕资格,崔致远因留学身份的结束而失去政府的资助,由此丧失了原本就微薄的经济来源。他开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自谋生路。崔致远在那里度过了两年四处游历、漂泊无着的生涯。在中国,崔致远广交文友,结识了一批有识之士,彼此间唱和酬答,诗文互进。 

    在林玉海的案头,放着几本关于崔致远的文史书籍,这位外国诗人在中国10多年写有大量诗文,如今多数失传,只有诗文集《桂苑笔耕集》被收在《四库全书》中。汉诗《秋夜雨中》、《江南女》等颇具盛唐、晚唐纯熟诗风,其中关于青岛的诗句,也被后人传颂。崔致远被朝鲜历代公认为汉文学奠基人,为中朝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中国《新唐书·艺文志》有其传,《全唐诗》及中国清末刊行的《唐宋百名家集》和《唐人五十家小集》中都收有他的作品。崔致远与青岛结缘,也成为青岛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者。 

    下篇预告 

    公元1088年,范锷离任密州知府,升迁为金部员外郎,他约了京东路转运使等有关官员,专程来到板桥镇实地考察,要求在胶州湾畔的板桥镇设立市舶司。范锷等人在给朝廷上书中还提到了设市舶司给朝廷带来的好处,首先,从海上运来的物品,肯定多于明州(宁波)和杭州;第二,货物所经各郡县的收入必然会大增;第三,会给朝廷带来征收的税费和一些外地的特产。这次联名向朝廷上书极有力度,朝廷很快便批准当年农历三月正式在密州板桥镇设立市舶司。此后,板桥镇的海运贸易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当时千艘船舶停在板桥镇港区,进出口货物的吞吐量,远远大于杭州和明州这两个大口岸……请继续关注青岛市文广新局、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和青岛早报联合推出的 “青岛海上丝绸之路考古行”第六篇——“1000多年前 板桥镇书写商贸重镇的繁华”。 


上一篇:韩中文化交流中断 或因韩国部署萨德

下一篇:河北区又增国际文化交流新平台 曲艺名家显身手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