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及其发展趋势

发布:2016-08-27 09:47

来源: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特色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很多有远见有知识的人开始寻求一条用文化来拯救国家的道路,在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学者大致上可分为三大派:本土派或者叫守成派,融合派和西化派。它们之间有些是交叉的。守成派指所谓的保守派,他们认为中国文化并不弱,应该以中国文化为本,适当吸收一点西方文化就行了。融合派主张文化应采取“东方精神,西方物质”。第三派是西化派,他们侧重搬西方的文化。在这三派的较量中融合派一直占据上风,大部分的人都认同文化上的取长补短。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融合,中国在文化、经济、政治上渐渐与世界接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文化全球化引起了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既要保护好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对中国发展有利的文化。  

在这里,我借用梁漱溟先生的观点代表上个世纪中国人对待文化态度。

在“五四”时期中西文化比较热中,《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可以说是中国人第一部系统比较世界文化特点的书。所以有必要对它的一些内容做简单的概括。梁漱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阐释:文化内容上,西方文化崇尚科学与民主,中国文化崇尚艺术与尊卑。思维方法上,西方文化用理智,中国文化用直觉。价值取向上,西方文化主功利,中国文化崇尚的是一种不计较的生活态度。发展趋势上,中国文化将继西方文化成为最近世界未来文化之复兴。梁漱溟对中西文化差异之态度:强调文化的民族性,视各文化价值为平等,排斥文化之间好与坏、优与劣的评判标准;科学、民主与儒家文化相结合,开辟中国文化的新出路对梁漱溟中西文化观的评价:在文化理论层面,梁漱溟的中西文化理论没有拘泥于西方中心主义的限制,而是站在人类整体文化的高度。在角色定位层面,梁漱溟关于文化之独特见解,在当时思想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批评之声压过赞许之声。在现实意义层面,梁漱溟关于中西文化之独特见解虽然存在诸多疏漏,使某些观点欠缺合理性及现实可行性。在人格魅力层面,含有诸多缺陷的中西文化观暴露出梁漱溟在文化认识上的不足,但在另一方面也透射出其人格上的巨大魅力。  

梁漱溟根据意欲的不同趋向将中、西、印文化分为代表人类文化三种“路向”的文化类型。在他看来,社会是一个由解决人和物的障  碍关系到解决人和人的关系最后到解决人和自身的关系的历史过程。由解决人与物的障碍关系从而产生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第一路向的西方文化;由解决人与人的关系产生了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第二路向的中国文化;由解决人与自身的关系产生了意欲仅身向后要求的第三路向的印度文化。        

在梁看来所有差异都是由人生态度和文化精神决定的。西方的科学和民主都是由西方“意欲向前”的文化精神所决定的。而中国文化由于走了另一条路,所以无法产生科学和民主。西方文化是“第一期文化”,而中国文化代表着“第二期文化”。中国文化因为没有经历第一期发展而提前进入第二期发展,使得它进退不能,徘徊两千多年,但从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来看,西方文化在发展中已经暴露许多问题,所以世界文化的趋势,将是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第二期发展。所以他认为,中国文化即儒家文化的精神是高出西方文化的,应保持不变。梁漱溟虽然认同印度文化,但对他采取完全排斥的态度,对西洋文化则主张接受并加以改造。  

上个世纪初,文化的发展问题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严重地摆在中华民族面前。那时中华民族的历史境遇不仅是一个文化发展的问题,还有更重要的是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中华民族生存的问题。新的世纪之初与上个世纪的历史情景有巨大的不同,但同样面临着文化发展的问题。原因在于,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支持力量。新的世纪,我们仍然处在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之中,因此,发展文化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如何发展中国文化确是一个难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采取改革开放的政策,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撞击和由此引发的文化冲突也是前所未有的。诚然,今天中国社会仍然在许多方面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儒家传统文化还有一定程度的复兴,但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大陆上起着主导作用的并不是儒家文化,而是从西方传播过来的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文化”或称为“红色文化”。一些西方学者,如马丁.怀特则明确提出中国改革时期的文化结构的三种成分: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及毛泽东思想还有西方文化。大致可以说,黄、红、蓝三种颜色所代表的三个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构成了中国近百年文化变迁的主要内容。其中,在海内外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一般被认为是产生于“一个静态性的农业社会中”,是一个保守、崇古和“自足的系统”,遵循着“纲常名教”这一套宗法封建时代的道德, 束缚着科学与民主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精神生活。这一优势  使得梁漱溟先生断言:随着资本主义文明弊病的暴露于恶化,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核心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提出了一整套称为“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规范。按照五四时期学者们的概括,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是从工业革命中发展出来的、外向的懂得文明。代表民主与科学,注重技术发明和商品贸易,同时注重人权和法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各国暴露出各种问题和弊病,如贫富差异过大,强权主义,物欲横流等。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质,经过长时间的累积,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文化模式。就个人而言,文化起着塑造个人人格,实现社会化的功能,旧社会而言,文化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作用。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一个民族由于共享一份文化,不论人们是否居住在一起,或者是否生活在同样的社会制度当中,都会有民族的认同感和在心理上行为上一致的特征。中华民族的文化就维系着世界各地的亿万炎黄子孙。所以在发展中国文化的要求下,必须坚持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前提。  

对于外来文化中国一贯采取“为我所用,以我为主”的原则。世界各国都有其独特、优良的文化。尤其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都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挑战与机遇,努力发展本国文化,吸收有利的外来文化。文化成为一种软实力,经济竞争,政治较量在表面,真正的较量是来自文化,针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各国都竭尽全力制定积极有力的计划应对。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以自己的文化衡量评价其他文化都是不正确的。  

随着社会发展自然而然衍生出不少新的文化,包括亚文化,非主流文化。这些文化中有有益的、有有害的,但是很多人对于文化的选择都是很盲目的,人们不自觉的会被身边的文化所感染,渐渐的这些文化会渗入到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当中。还有一些外来文化的进入,使得原本就复杂的中国文化局面更加复杂难辨。这些文化上的冲击,虽然不尽然全是好的,但是从某方面来说有利于中国文化繁荣及复兴。文化本来就是一个结构、成分复杂的东西。旧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学术之争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如今中国面对各种文化的渗入,要采取一个积极的态度,相信这些文化被合理吸收后,将会推动中国文化快速走向繁荣。


相关推荐

上一篇: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

下一篇: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