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发布:2016-08-26 14:56
来源:
创意产业的发展来自市场与政府的互动。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初形态多是由艺术家或专业技术人才自发形成的集聚区。当政府发现这种模式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大作用时,有意识地主动开辟有创意潜力的地区形成创意产业园区。政府推动型创意产业发展模式,通常是政府作为产业发展的主体与主导推动力,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与发展战略,实施相关的税收、公共服务等优惠政策措施,促使创意产业区在某一地区迅速形成并高速发展,从而实现创意产业的领域的赶超过程。
一、美国发展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
(一)设立专门机构和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来保护知识版权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美国政府为了保障计算机软件、电影、音像、卫星电视产业等核心版权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快立法进程,迅速将美国这个盗版侵权横行的国家扭转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的国家。除了版权法,美国政府还制订了电子盗版禁止法、伪造访问设备和计算机欺骗滥用法等法律,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有效地支持与鼓励了版权产业的发展。
(二)实施适宜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
20世纪初欧洲大量文学作品在美国市场饱受盗版之苦。1886年通过的《伯尔尼公约》已经使版权保护做到了有法可依,但美国出于自身产业利益考虑,拒不参加《伯尔尼公约》,国外出版物的知识产权利益在美国得不到保护。二战后美国的出版业迅猛发展,向海外输出的作品日益增多,为维护美国的海外版权利益,美国才开始重视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并加快推进世界版权保护进程,先后加入了《世界版权公约》、《伯尔尼公约》《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三)建立完整的创意产业链和良好的产业协作机制
美国的创意产业通过将教育、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一条完整的商业化产业链。例如,奥斯卡奖已经超越了一项单纯的电影评奖活动,而涵盖了包括艺术、文化、时尚、经济等方方面面。受益者不仅仅是历次活动主办方,更是通过搭建奥斯卡平台带动着美国电影、旅游、餐饮、时装、城市宣传等一整条庞大的产业链。美国的创意产业链各环节之所有能够有效运转,究其原因就在于其良好的产业协作机制的建立。
(四)加大版权产业的科技投入与创新
美国的版权产业在求新,求变的过程中不仅仅重视内容的更新,而且注重加大对网络传输、数字化、通讯卫星、数字电视等高新技术的投入和应用。在文化产品的开发方面,美国注意将别国文化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增强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真正实现了艺术和科技融会贯通。现代影视技术创造了影视产业的奇迹,将影视人才的梦想变为现实。影视产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创造了消费者对于影视产品更高的要求。创意服务已经是美国出口的主要内容。
(五)重视人才培养,实施优惠政策引进、储备专业人才
版权产业属于智力密集型产业,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丰富的人才储备,不断扩大的人才优势,是美国能够在文化产业领域全球领先的重要原因。美国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宽松的人文环境对大多数专业人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美国发达的教育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全美有30所大学开办了艺术管理专业,培养了大量高水平的文化艺术人才。本土艺术人才与外国移民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才使得美国版权产业能始终保持在全球领先位置
二、英国发展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
(一)政府重视创意产业长远规划
1998年英国制造业水平下滑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第五位。布莱尔首相上任后并没有像其他几任首相把目光集中于制造业,而是把目光转向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当时人们对于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知之甚少。1997年5月英国成立了创意产业工作小组,进行多部门联合,避免了由于单一部门带来政策的片面性。通过部门间的合作创造了一套系统化的方式来发展创意事业,提出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极大地推动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重视创意人才培养与国民文化素质提高
近10年来,英国政府在创意人才培养方面可谓煞费苦心,各级各部门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培养文创人才。2000年4月英国成立了电影委员会,由该委员会推出的“星光计划”,2000余名青少年有幸参与视像制作活动,从而让这些青少年对影视行业有更加直观的感受。贸易工业部等联合推出设计师与学校联系计划,让英国的设计师来到全国各地的学校,展示自己进行设计和创意的过程,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才能。政府实行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免费对学生开放,从而将数以万计的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艺术教育素材,让学生从中得到别样的艺术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社会组织也十分关注青少年的培养,许多机构也都参与到青少年培养计划当中。
(三)政府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英国政府从创立特别工作小组之际,就十分关注知识产权保护。如何设定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维护智力成果,保障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人收益,是决定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英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中还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如实现专利商标事务所与一般的法律事务所的跨领域合作,鼓励降低知识价格水平、加快信息流动量、加强技术和应用的结合、实现知识的总收入最大化等。
(四)社会中介组织的“桥梁”作用
在创意产业的发展历程中,英国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税收及其他手段来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环境,但是并不直接介入到创意产业的发展实际中,而只是通过采取各项政策、研究报告的姿态参与产业管理。同时英国政府通过形式多样,各色各样的中间组织参与管理。由于创意产业的门类较大,产业差异较大,在统一的政策下难免会出现偏差,政府雇佣了大量的中间组织。政府在各级领导机关设立大量的中间组织,政府向他们购买服务。这些中介组织的主要任务在于搭建政府与企业交流的平台,从而帮助和指导那些由个人创意行为发展起来的中小型企业,如何将创意产品推向市场,逐步形成市场、企业及个人多方共赢的活动。创意产业的运营管理,包括对创意企业的审核、认定、监督,一直到人才的培养和资金支持,全部交由中介组织负责。
三、国内发展创意产业的主要经验
从北京和上海的发展经验来看,作为具有5000年文化传统的国家,中国基本上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追随者。追随者的主要经济行为总是从模仿现有的技术起步,通过学习和创新来实现赶超行为。中国政府特有的市场推动特征,使得中国政府的行为特征与日韩有很大的不同:
(一)政府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不论北京还是上海,在文创产业的市场和生产要素逐步成熟后,政府的统一规划都成为产业迅速走向成熟和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各地纷纷出台的文创产业发展规划,级别越来越高的文创产业领导小组,无疑为当地文创产业的发展扫清了制度障碍。
(二)政府行为高度雷同
自2005年以来,中国的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全面展开。许多地区把该产业作为“立省之本”、“立市之本”或“立区之本”,各地区借助自身优势和特点来促进本地区文创产业快速发展。几乎所有的地级市都建立了动画产业园和产业基地,采用几乎相同的产业、财税和土地政策。政府的大量干预是建立在行为雷同基础上的,这种地方政府竞争很容易弱化知识产权保护,使动漫产业发展成“动漫抄袭产业”。同时由于各地新闻、广电、图书、报纸等单位都是从事业单位改制中来,这些相同的制度基础,也决定了政府行为的相似性。
(三)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结构升级加速
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变化,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引领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力量,发展数字化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提升综合竞争力的主要趋势。在全国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被赋予了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数字技术和扩内需等一系列的重要意义。文化产业内部的分工和专业化不断加速,产业结构升级越来越明显。
(四)产业集群规模初步形成
创意产业园区是企业集群化的有效载体。2006年北京首批认定了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等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2008年4月,北京又建成包括北京CBD国际传媒产业集聚区在内的第二批11个创意产业集聚区;奥运会以后,又相聚公布了第3、4两批共9个聚集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格局基本形成。2005年4月,上海经济贸易委员会授牌成立了18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占地面积487亩,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经过六年的发展,上海市形成了总建筑面积达300多万平方米左右的100个创意产业集聚区,累计吸收超过百亿元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上一篇:国内外文化产业服务平台发展探究
下一篇: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比较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