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发布:2016-08-26 14:11

来源:



提要
5000年的文明史,为洛阳留下了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近年来,洛阳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资源,精心打造“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河洛之根、丝路起点”旅游品牌,着力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在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产业规模、旅游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1年3月,洛阳市打响了“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攻坚战”。两年多来,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已经成为洛阳人民关注的热点、中原经济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期间,洛阳市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目标是: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把洛阳建成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宜居宜游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世界级古都文化休闲目的地。

一、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现实意义
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奋斗目标,既是充分发挥洛阳历史、文化、旅游、区位等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文化优势的重大战略决策,更是前瞻性地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实现洛阳科学发展的现实选择和必由之路。
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是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洛阳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城市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市民能否安居乐业。当今洛阳,不论是城市形象,还是城市的服务功能特别是旅游功能都与形势的发展、群众的期盼有较大距离。如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优化不到位,中心城区开发强度过大,新区建设步伐不快,个别地方“城市病”开始显现;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衡,整体协调性不够,部分地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较弱;城市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公共设施仍然偏少、配套不够,等等。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宜居城市,提高城市品位,推进社会全面进步,让洛阳城变得更大、更好、更美,是广大市民的迫切要求和热切期盼。
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是适应旅游业大发展的迫切要求。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用于旅游度假上的消费支出大幅度提高,旅游业显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现在全国各地都在竞相发展旅游,竞争日趋激烈。对洛阳来说,抓住了这次难得的机遇,就会乘势跃上一个新的发展层次;错失机遇,就意味着落伍。洛阳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就是顺应形势,扩大投资,刺激消费,加快发展泰安旅游业。
打造国际旅游名城,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举措。保增长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去年以来,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是扩大投资,二是扩大消费。开展“创建”活动,将陆续开工建设一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这些作为重要的固定资产投资,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发动机”和“加速器”,具有鲜明的聚集效应、带动效应和引领效应。从当前看,对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将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可以迅速产生即期效益,快速拉动需求增长。从长远看,可以在不断提升、不断完善过程中带动旅游服务等行业持续发展,为洛阳的长远发展积蓄后劲。
近年来,洛阳市紧紧围绕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目标,以打好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攻坚战为抓手,以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为主线,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工作思路,锐意进取,努力拼搏,在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品牌打造、体制机制创新、信息化提升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是强力实施项目引资“双带动”战略,狠抓旅游重大项目建设,策划、包装、整理、筛选了全市重点旅游建设项目近40个,总投资额数百亿元,打造高品位旅游景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有力地推进了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旅游产品体系和业态日益丰富,城市旅游功能日臻完善,旅游吸引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二是抓品牌建设,带动提升洛阳城市旅游形象。一着力打造精品景区品牌。以创建国家5A、4A级景区为抓手,推动旅游景区提档升级,现有龙门石窟、白云山、老君山-鸡冠洞3个国家5A级景区,国家5A级景区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二着力打造节会旅游品牌。以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为龙头,大力发展节会旅游,相继推出小浪底观瀑节、河洛文化旅游节、伏牛山滑雪节等四季旅游节会,成为招揽游客、集聚人气、增加旅游效益的有效平台,实现全年旅游无淡季。三着力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品牌。完善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集旅游咨询、服务、预订等旅游服务为一体的游客服务中心,在全省首家开通旅游观光巴士,使洛阳旅游国际化迈出了坚实步伐。建设集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田园式伊河生态廊道,建设荟萃龙门、关林、洛浦公园、隋唐洛阳城遗址等众多历史文化旅游精品的龙门大道,使得洛阳旅游环境日益优化。四是着力打造旅游服务品牌。围绕创建国家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旅游国标、行标,推出34个旅游标准化试点企业,旅游服务精细化、人性化、特色化更加明显。
三是抓体制机制创新,带动旅游产业跨越发展。一是实施旅游体制创新。成立了高规格的龙门石窟文化旅游园区,整合了文物、旅游、园林、林业、水利等单位职能,打破原有的市、县、区和景区的多头管理模式,由管委会对辖区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营销,充分激发了园区发展活力。以“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牡丹为媒、唐风古韵、山水文化园区”的建设目标,投资260亿元,着力建设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特色演艺、特色餐饮、特色购物为一体、“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综合型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二是实施旅游机制创新。积极整合优势旅游资源,着力打造旅游航母企业,先后组建了景区类型的洛阳龙门旅游集团、交通类型的洛阳交通旅游集团、酒店类型的洛阳航空旅游集团、餐饮类型的洛阳餐饮旅游集团,增强洛阳旅游产业发展的后劲。三是实施旅游职能创新。积极谋划成立洛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强化旅游产业促进的职能,增加统筹、整合、协调全市旅游资源的职能,增加旅游产业发展综合协调的职能,增加指导、监督、规范全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职能,对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进行统一谋划和协调,积极推动由单一的旅游行业管理向旅游产业促进、综合协调服务、统筹多部门联动转变,形成全市上下共同发展旅游产业的强大合力。
四、抓信息网络引领,带动城市旅游服务水平 
以创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为目标,强力推动旅游信息化建设。一是打造旅游网站集群。二是建设旅游官方微博。三是积极开展无线旅游。四是大力扶持信息化示范工程。出台旅游信息化示范性项目奖励标准,对旅游信息化项目进行奖励,有效地调动了旅游行业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二、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优势
(一)文化源远流长 特色无与伦比。如果说“东方神都、华夏圣城”是“本色洛阳”的话,那么,洛阳至少具有多个得天独厚、不可复制的优势——
洛阳作为全国著名古都、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其人文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源头性,这里开启了第一扇华夏文明之门。被誉为“万典之祖”的河图洛书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与核心。洛阳是全球1亿客家人的祖籍地,中国70%的宗族大姓起源于此。二是独有性,这里是十三个王朝的帝宅之乡。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上百位帝王在此执政,城市史4000多年,建都史1500多年,在中国所有古都中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洛阳具有神州帝都三最地的称号。洛阳从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开始,先后历经十三个朝代,是中国八大古都中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代都城,可谓“千年帝王都 ”、“百代帝王城”。拥此“三最”,洛阳理当成为中国最受青睐的古都之一。三是文化性,这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测量仪器地动仪均发明于此。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第一部断代史《汉书》、第一部农业科技专著《齐民要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均著作于此。四是融合性,洛阳是运河丝路交会点。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又是曾经的大运河中心,说明洛阳曾是融会华夏南北文明的中枢,这也是洛阳在历史上成为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标签。 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自古就是万商辐辏、文化荟萃之地,曾先后6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不同的民族、文化、宗教在这里融合,创造了儒、释、道共生的文化奇观。复兴洛阳曾经的权威性地位和国际性名望,是洛阳名城战略应有之义。
(二)文化遗存壮观 自然生态宜人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现代城市景观与园林景观的完美结合,构成了洛阳旅游最大的特点。来洛阳旅游,一定是一次历史文化之旅。悠久的历史给洛阳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存。洛阳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72处,馆藏文物40万件(套)。
来洛阳旅游,一定是一次自然风光之旅。洛阳北有黄河及小浪底-西霞院风景区、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西有“黄帝密都”青要山、世界地质公园黛眉山、花果山;南有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龙峪湾、老君山和“北国第一溶洞”鸡冠洞,以及木札岭、陆浑水库、伏牛山滑雪场等风景名胜。来洛阳旅游,一定是一次牡丹之旅。“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伊洛瀍涧碧水清波,青女洛神清姿神韵,武皇则天雍容华贵,百花之王艳冠群芳。所有这些,都注释着洛阳区别于其他古都的不同气质。她有一种天生的高贵、大气、优雅、华美乃至妩媚,“任是无情也动人”。洛阳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花色奇绝,艳冠群芳,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200多个品种。每年4月花开时节,洛阳城花如海、人如潮,万人空巷。来洛阳旅游,一定是一次美食之旅。洛阳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是豫菜的重要发源地。豫菜融汇南北名菜所长,品种繁多,讲究中庸、兼和,具有浓郁醇香的特点,适合各地游人的口味。2011年,洛阳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谋划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一是以传统旅游景区改造提升为抓手,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旅游园区。二是以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为契机,打造一批历史文化产业园区。三是以国家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为契机,打造一批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四是以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为载体,打造一批牡丹文化旅游工程。五是以丰富游客文化生活、延长游客在洛游览时间为目的,打造一批精品演艺项目。
三、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存在的问题
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核心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国际性——国际影响力大、开放度高、经济发达、综合服务能力强、城市具相当规模;文化性——文化鲜明突出、充满活力、包容性强、影响力大,形成了具有代表性与独特性的主题;宜游性——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旅游功能设施完备、城市环境好、游客满意度高、旅游产品丰富。
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标准看,我市文化旅游产业无论在硬件和软件方面与其要求都还有很大的差距。就硬件看,我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形象、旅游产品、景点景区以及景区环境、城市交通、旅游经济、节会的层次和数量以及与国际上的交流等等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就软件方面看,旅游营销国际化、旅游环境国际化、价值观念国际化、旅游服务国际化的路还有很远。对比国际文化旅游城市标准 ,我市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还有许多不足。其一是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三个特性当中,主要特性是文化性,它的存在与发展决定着其他两个特性的存在与发展;没有了文化性,国际性和宜游性也就无从谈起。洛阳“居天地之中”,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全世界“河洛郎”的祖居地,历史遗迹灿若繁星。古罗马皇帝奥古斯这样评价罗马城:“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无独有偶,我国宋代司马光也有过类似的说法:“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从某种意义上说,洛阳的历史就是浓缩了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洛阳目前已有的定位表述,不论是“中国洛阳,一个国色天香的地方”、“东方锦绣神都,华夏文明原点”,还是以前的宣传口号“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不是只反映了某一特点,就是不具排他性,都不能恰如其分地涵盖洛阳厚重的文化积淀。其二是有形资源有待进一步梳理。其三是无形资源有待进一步发掘。其四是小问题层出不穷。与国际旅游名城相比,我们服务业发展滞后,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够,城市特色不明显,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优化不到位,中心城区开发强度过大,新区建设步伐不快,个别地方“城市病”开始显现;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衡,整体协调性不够,部分地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较弱;城市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公共设施仍然偏少、配套不够,等等。宜商、宜业、宜学等方面都有差距。
归结洛阳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三多三少”,难点是“三少”。即:一是重视经济建设的多,重视文化品牌的少。多年来,洛阳在发展定位上,没有把文化旅游兴市确定为发展的主战略,更缺乏把文化旅游作为文化产业来侧重投资和优先发展。与13朝古都的厚重历史相比,文化旅游近乎盲区。近年虽然也提出了文化旅游战略,旅游标准化工作也取得一些进步,但发展步子远远滞后于周边的西安、登封等地,许多有分量的品牌还深锁闺中。如果与周边以文化旅游兴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西安、登封等地相比,洛阳的发展思路有调整的必要。二是硬件多,软件少,古文化宣传不到位。洛阳的文化资源,不论从级别、品位、数量,还是历史地位、研究价值和对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深远影响等方面来客观判定,都是得天独厚,没有疑义的。然而,由于历史悠久和对古文化的宣传不到位,致使当代人很少知道洛阳辉煌的昨天。就连一些文化层次较高者,知道去成都杜甫草堂拜谒,而不知道杜甫的遗骨就在洛阳偃师当地,甚至怀疑洛阳的文化底蕴。由此,洛阳的辉煌史,还仅限于专家、学者、文史界、社科界青睐,社会对之知道者甚少。洛阳对自身的历史文化宣传不够,或者宣传面过窄,中央媒体很少有洛阳的声音,以至于除了牡丹、龙门、白马寺之外,洛阳似乎再没有重量级品牌了。三是重量级文化资源多,品牌建设资金少。发展文化旅游事业和产业,建设中国历史教育基地,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牌,洛阳是个宝库,洛阳最有资格。而夏、商、周、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都城风貌的再现;古皇陵群的修复;文化遗址的景点建设;和一系列纪念馆的建设等等,绝不是数百亿资金能够完成的项目。而按目前的管理体制来说,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完成的。更有甚者,一些文物古迹还在遭到破坏。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自己有独有的优势,即我们是隋唐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地,我们有积淀千年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较好的文化旅游基础,加之我市上下对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共识,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将在几年以后达到国际文化旅游城市标准,并实现我们既定的目标。
四、 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对策
(一)准确定位是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必要条件
洛阳的“灵魂”究竟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河洛文化”。所谓“河洛文化”,就是孕育、发展、繁荣、传承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狭义指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中游伊洛地区的文化;广义指中原文化,是有史以来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不同于一般的地域文化,有三个重要特性——“源头性、正统性、辐射性”,是中华文化的主流,主要包括史前考古学、三皇五帝文化、河图洛书传说、都城文化、制度文化、五大学说流派的建立、史官文化及史学的建立和名人文化、河洛民俗文化、姓氏文化、园林文化、牡丹文化等分支。“河洛文化”是洛阳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洛阳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必须主打“河洛文化”牌。
  我们认为洛阳城市的总体定位应当是“华夏文明原点,河洛文化之都”,其形象表述语应当为“中国洛阳,河洛文化之都,一个国色天香的地方”,理由主要有三条。
  一是争取中原经济区建设更大担当的需要。前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开篇便赋予了中原经济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定位,第八部分“弘扬中原大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中,更是两度点到洛阳。中原文化的实质内核即“河洛文化”,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二是彰显城市文化品牌的需要。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公布的《2011中国十大文化品牌城市排行榜》,洛阳以“河洛文化”品牌名列第七。同时上榜的同类型城市还有西安,以“古都文化”品牌名列第六;北京,以“古今文化”品牌名列第三。这个排行榜反映了洛阳的文化特色,反映了“河洛文化”之于洛阳的唯一性。
  三是扩大城市影响力、辐射力的需要。“河洛文化”的地域范围要大于我们通常说的洛阳平原。河洛地区是指黄河和洛水交汇处的这一广大地区,具体范围可以界定为:以洛阳为中心,西到潼关、华阴,东到郑州、开封,南到汝州、禹州,北到济源、晋南。开放辐射性的地域概念,再加上遍布全球的约1亿客家人——“河洛郎”,“河洛文化”品牌的影响力、辐射力不言而喻。
洛阳的最大优势在“河洛文化”,最大潜力在“河洛文化”,绵延数千年的“河洛文化”是洛阳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城市比肩的宝贵资源。我们应当牢牢抓住并利用好这一资源,唯此,方能无愧于河洛先民丰厚的馈赠,才能真正打造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独具特色,体现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真正内涵
(二)多策并举是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客观要求
1、确立旅游兴市主战略,创建世界文化旅游名市
文化底蕴浅薄的地方尚且大打文化牌,古都洛阳更有责任打响文化牌。这既是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需要,也是发展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需要,也就是发展经济的需要。要知道,兴起一个文化旅游代表点,带动交通、宾馆、酒店、服务业、商场、娱乐场、劳动就业、招商引资、文化传播、知名度、幅射力等等综合效益一连串。登封从一个穷得出名的山区小县,而以少林寺、中岳庙为主的文化牌一跃而成为河南省旅游名市,洛阳从中应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作为洛阳,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这是历史留给洛阳的珍贵财富。洛阳要百倍珍惜她,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经济优势,促其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辉。
2、重磅推介洛阳历史文化,打响古都旅游牌
中央电视台1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天地洛阳》的播出非同凡响,为洛阳走向全国,让全国认识洛阳带了个好头。希望下步做得更好些。一是请中央新闻媒体继续到洛阳采风,对其各代表点作重点报道。让全国认识洛阳,让全世界认识洛阳,增强洛阳在全国、全世界的影响力、辐射力。洛阳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可设《13朝古都》专栏、专版,不断推出重量级历史文化品牌,向社会各个方面做最广泛的重点宣传和推介。让洛阳人知道今天,熟悉昨天,增强发展文化旅游事业和产业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市、县、区、村镇、道路等命名和建筑风格,要突出古都特色和古文化特色,特色不突出的命名要更换。如偃师翟镇镇可改为夏都镇或二里头镇;城关镇可改为商都镇或商都区;佃庄镇可改为太学镇或灵台镇;府店镇可改为滑国镇。洛河橡胶大坝可依次命名为洛神1号、2号大坝等;新洛河大桥可命名为洛神大桥、运河桥等等。使洛阳境内的市区、街道、村镇等命名和建筑风格,处处体现古都特色、古都气息,营造出浓厚的古都文化氛围。三是车站、广场、交通要道口、政府所在地等窗口位置,可设置能反映洛阳及当地古文化辉煌历史的巨幅广告或城市雕塑;名胜古迹纪念地、代表点,可设置纪念碑和景点雕塑,以增强名片效应,促进洛阳古文化的传播。
3、挖掘研究历史典籍,让文化旅游大放光彩
中国社科院洛阳考古队,洛阳古都学会、博物馆、高等院校等单位,要发挥人才济济的学术研究优势,和与中国社科院、古都学会、文史界、高等院校专家、学者密切联系的网络优势,加大文史典籍研究力度,推广研究成果,为发展文化旅游事业作好学术研究后盾。并在古都风貌研究,建筑风格研究,历史事件研究,历史人物研究,历史之谜研究,姓氏源流研究,村名、地名研究;和景点文化建设,雕塑、绘画图案预审,纪念碑文撰写及预审,对外宣传学术研究资料撰写等等方面,发挥独到的积极作用。
4、招引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洛阳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品牌,其中有两个核心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在对历史文物的管理上,由市文物管理局的直接管理,改为制定规划、制定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间接管理。重在规划、保护和监控。把具体管理权和开发收益权,交给文物所在地政府和村镇。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文物局缺少管理资本,当地政府缺少实际利益的问题。如偃师杜甫墓,文物局管理几十年,仍是荒冢一堆;交给城关镇管理,则是崭新的“杜甫故苑”一片。二是在融资体制上,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改为国家、地方政府和大型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多渠道投资,“谁投资,谁受益”的股份制融资运行机制。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古迹遍地,国家投资不足,地方投资无力的硬件难题。国家级、世界级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必将对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产生惊人的吸引力,必将为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开辟出一片崭新天地,也必将加速洛阳世界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步伐。
5、实施“六个一”工程,促洛阳文化旅游异军突起
“六个一”即:一个战略决策;一个领导机构;一个研究机构;一个宣传机构;一个建设集团;一个导游队伍。有了这“六个一”,洛阳文化旅游业就可以起步发展了。实际上,研究、宣传、导游机构等方面,都已存在,只是群龙无首。在文化景点恢复建设方面,坚持属地管理、领导责任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基本原则,就会出现转机。实际上,只要领导重视了,事情并不难办。重大品牌项目,招引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建设;非重大品牌项目,地方政府和村镇完全可以自己解决。如位于偃师佃庄镇的东汉灵台,这可是世界天文学的鼻祖,张衡地动仪的诞生地,未来可是国家级、世界级的文化旅游品牌。但还深锁闺中。作为文化景点,东汉灵台,修旧依旧,初期并不需要多少投资。修条路,围个墙,竖块纪念碑,就可以接待游人了。如果有力量,再建个张衡纪念馆,搞个张衡雕塑,竖个地动仪、浑天仪模型,就更好了。如果洛阳各地领导都这样重视,恢复景点建设,发展洛阳文化旅游,就指日可待了。但目前,洛阳最需要的是要有一个侧重和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事业,促进洛阳旅游产业崛起,建设中国历史教育基地,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市的战略决策,和一个贯彻落实战略决策、统筹协调、开创新局面的综合协调领导机构。
侧重和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事业,促进洛阳旅游产业崛起,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市,重在决策机关的发展思路,重在主要领导的重视程度,重在相关部门的工作力度。对此,应当相信,只要洛阳市委、市政府能够制定出文化旅游兴市主战略,侧重和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经济,1—3年打基础,3—5年上水平,创建世界文化旅游名市的目标,在不远的将来,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古都洛阳,数千年灿烂文化,必将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辉。洛阳旅游,必将崛起于世界的东方。

 


相关推荐

上一篇: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下一篇: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及其应对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