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华侨基金会成员热心公益回报社会
发布:2016-08-13 14:35
来源:
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一批侨界爱心人士,以上海华侨基金会为依托,为建设和谐社会捐款出力。同是商圈中人,他们更在乎的是社会公益事业,其真情令人感动。
陈洁夫祖孙的慈善情
时间回溯到2006年的9月,崇明县侨眷陈鸿翔听说正在筹建上海市华侨事业发展基金会,并设立区县专项基金,他们祖孙三代经过认真思考毅然决定,把祖父陈洁夫赠与孙子陈鸿翔的人民币20万元捐赠给侨界,用于设立上海市华侨发展基金会崇明侨联(洁夫)专项慈善基金,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说做就做,2006年9月18日,上海市华侨事业发展基金会崇明县侨联(洁夫)基金成立,陈洁夫祖孙两人首笔20万元的个人捐赠随即到帐。
陈洁夫老人是位崇明籍的日本归国华侨,船长出身的他和儿子、孙子带着对社会的关爱之情,在慈善事业中做了数不清的好事。
1934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大学的陈洁夫,因成绩优异被香港万利公司录用。风华正茂的他告别父母,告别家乡,只身来到香港。从船员、大副、船长,到总船长,他的青春年华漂泊在海上。由于工作出色,他被香港万利公司远派日本,成为万利日本分公司总经理。25载,他漂泊在海上;25载,他守望在远离家乡的岸边,乡恋成了陈洁夫心中的那枚邮票。
上世纪80年代,陈洁夫为公司服务了整整50个春秋后,终于退休了。他马不停蹄地赶回家乡崇明。回家后,他没有急着给妻儿置家产、没有急着安享晚年,而是把第一个月的退休金全部捐给了崇明县统战部,他对接收的同志说:“钱不多,希望能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当时的家乡还不富裕,从事慈善事业的心在陈老心中萌芽。他放弃了在日本安享晚年的优越条件,决定把自己这辈子的积蓄用于家乡人民。
退休后,陈洁夫过着节俭的生活,但对于来求助的弱势群体,陈洁夫总是有求必应。
陈洁夫致力于侨联事业的发展。几年来,他每月都要从退休金中省出钱,坚持向虹口区嘉兴街道侨联捐赠1000元人民币;教育事业更是牵动着陈洁夫的心,通过他的慷慨解囊,崇明三乐中学的藏书丰富了、县财经学校的教学用具齐全了、母校上海水产大学的活动经费丰盈了。为群众修桥铺路、为年迈的老人送上生活用品……问起陈洁夫这些年共捐赠了多少钱,帮助了多少人,这位神清气朗的老人摇摇头说,记不清了。
陈洁夫乐善好施、关心困难人群的行为影响了家里的每一位成员。担任县政协委员的儿子陈伟鹤,在父亲的影响下,提出了一系列关注民生的优秀提案,为写好“要关心外地民工子女学习问题”这个提案,他就多次深入外地民工子弟学校展开调查,调查结束,他的家里不仅多了两个孩子(资助对象),还被育才学校聘请为校外辅导员。此外,为了支持西部教育事业,陈伟鹤2005年捐赠2000元给西宁希望小学;2006年资助崇明县政协教育基金10000元。从2004年开始,他还向崇明侨联每年资助1000元,用于崇明老归侨帮困资金;2002年,资助崇明侨联的价值约6000元的电脑一台,资助中心医院价值2700元的空调一台;2004年,资助市侨联扶侨帮困慈善资金5000元……
现在,孙子陈鸿翔从爷爷、父亲手中接过“爱心”接力棒,30出头的他常常活跃在市、县各种慈善活动场合。2006年9月,陈鸿翔欣闻上海市侨联有了自己的基金会,为了发展侨联慈善事业,遂毅然决定把祖父给与他的20万元钱捐出来,用于慈善事业。小伙子说:“爷爷是我们全家人的榜样,爷爷给了我们丰富的精神财富,这比钱更加宝贵。”
卢国富夫妇的赤子心
像陈氏子孙三代一样,美籍华人卢国富、卢许君婉夫妇也是令人敬佩的侨界真情人。
2006年9月18日晚,上海市华侨事业发展基金会成立大会在上海世纪公园举行。侨界知名人士、涉侨部门有关领导共200余人出席成立大会。在此次大会上,市侨联海外顾问卢国富和夫人、市侨联海外委员卢许君婉当场捐款100万元。
这不是他们第一次行善事。美籍华人卢国富偕夫人卢许君婉,在改革开放后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回国创业。长期以来身体力行,把自己的报国情怀融入到祖国的发展中。尤其难能可贵得是,这对海外伉俪以宽广慈善的胸怀,长年坚持帮困捐助献爱心,为构建社会和谐的工程添砖加瓦。
卢国富集中国侨联港澳委员和上海市侨联海外顾问、上海市华侨事业发展基金会顾问、上海市侨商会副会长、上海长宁区海外联谊会海外名誉会长、香港新利集团董事长等多个“头衔”于一身;其夫人卢许君婉是上海市侨商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海外经济技术促进会副会长和上海市海外联谊会理事。
据介绍,自年轻时代起,心怀理想的卢国富就梦想着有一天事业有成。求学、当兵,而后又开始了他的创业历程。饱尝苦难和辛酸,在海外闯荡多年,无数艰辛凝聚成一番事业。
尝遍了一个游子的酸甜苦辣,作为美国商界侨界的知名人士,卢国富始终心系祖国。他深切地体会到:华侨华人的命运是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只有祖国强盛,华侨华人的腰杆才能硬起来。
卢国富说:“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我的心在中国。”他对自己的家乡是感情至深的,在他的心中魂萦梦牵的是深深的祖国情。在把祖国和其他国家对比中,他悟出崛起的祖国拥有巨大的商机,他厘清了未来的方向,毅然回国创业。
上海市的早期归侨目前约有3000多人。新中国成立之初,他们响应祖国号召,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毅然回国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矢志报国,无怨无悔。几十年过去了,这些归侨和侨眷大多年事已高,有些因各种原因生活陷入了困境。
“侨帮侨献爱心”。从1995年开始,卢国富夫妇每年从公司的收入中出资捐助社区的困难归侨和侨眷。卢国富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归国的华侨,他们非常爱国,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不好,非常困难,大家都是归国华侨,帮助他们是应该的。”
卢国富夫妇邀请困难归侨和侨眷一起吃年夜饭、座谈,以增进侨界人士的联系和感情。在一次座谈中,一位归国华侨的自述让卢国富深为震撼:这位老华侨一家人都生病了,一大笔的医疗费用让他不堪重负,以至他对生活没了指望想自杀了事。这位老华侨说,在他绝望之际,是卢国富夫妇每年的捐赠让他感到了温暖,从而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卢国富说,他会将“侨帮侨”坚持下去的,以后还要根据收入相应增加,以资助更多的侨界困难家庭。
新华街道一对患癌症的夫妇长期接受卢国富夫妇捐赠,受其感染,尽管自己经济条件也不好,但也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而这样的互帮互助正是卢国富夫妇所致力倡导的。
屠海鸣的社会责任感
像陈氏子孙三代、卢氏夫妇一样,上海豪都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屠海鸣也是上海侨界最积极的捐赠者之一。
屠海鸣出生于“传媒世家”,却奇迹般地完成从“十佳记者”到“侨界十杰”的华丽转身;他,以房地产十大风云人物的身份多次出资捐助贫困地区、设立教育基金,被侨界人士亲切地称为“慈善企业家”。
重视民生,是屠海鸣的参政重心。早在2002年,身为上海政协委员的屠海鸣就向政协提交了《本市房价涨幅过高市民盼能予降温》的提案。2005年,“两会”期间,屠海鸣先后提交有关上海房产市场的3份提案,其中提到以居住置业为主、以本地市民为主、以大众需求为主的建议受到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
屠海鸣认为,一个房产商的社会责任感比什么都重要,只看到眼前利益的开发商是不能长久的。据了解,上海豪都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几年来已经为慈善事业、温暖工程、帮困工程、希望工程等累积捐资人民币3000多万元。屠海鸣说,回报社会,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用爱心去温暖困难群众,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这是每一位侨界企业家应尽的社会责任。目前,在云南、甘肃、内蒙古、宁夏、河北、江西等贫困地区,都有屠海鸣设立的教育奖励基金、捐助的希望小学、侨心小学、希望教育楼和扶贫工程等。在甘肃省积石山县3000个读不起书的贫困孩子中,他一口气认养了800个孩子,提供他们小学六年的全部教育费用150多万元。
一组数据是,在2005至2007胡润中国慈善榜上,屠海鸣分别名列第34、27、42位。当年扬名上海滩的十佳记者,如今的侨界爱心名流,以一颗拳拳之心,书写了一段众口相传的侨界佳话。
下一篇:团结爱国的华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