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帮互助一同避难 日本大地震中哈尔滨人很坚强

发布:2016-09-18 10:30

来源:

同胞相邀一同避难 


     哈尔滨新闻网讯(郁风华 记者 王浩)“来到日本已经6年多了,地震是常有的事,这次真正感觉害怕了。”住在静冈县热海市的程丽苹是方正县人,她向记者介绍了地震发生后海边的恐怖景象。


     据程丽苹回忆,当时她刚从外面回家,一上楼梯就感觉晃荡,东西从桌子上散落一地,相框里的照片也掉下来了,衣柜的门也开了。地震发生后30分钟左右,她所住地区就发出了海啸警报,楼下警车和消防车都陆续开来,提醒市民不要去海边。


     据程丽苹讲,她家就在太平洋沿岸,走到海边不过几分钟,听到海啸警报声,她害怕极了,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这时,女儿保育园老师来了紧急信息,她立即开车接孩子回家。地震当晚,海边的风很大,有时还发出怪声,人们用桌椅挤住了所有门窗。外面街道上的警车、消防车和救护车不停地在海边巡逻,广播在不停地提醒居民注意海啸,余震也还在继续,家中的水、电、气全部中断。


     心惊胆战地熬过了一夜,早上保育园又发来信息,因还没有解除大海啸警报(红色),尽量不要送孩子来上学了。这时,程丽苹真的有些害怕了,眼看着周边居民都搬走了,她也想带着孩子去弟弟家,可开上车没走多远,就被告知沿海的国道也封闭了,直到昨天14时,封闭的道路只有公办通行证的车辆才能放行。傍晚,程丽苹已经接到当地中华同志会的邀请,她将带着孩子和一些食物到避难所,与同胞共同抵抗灾难。


冰城导游“镇”住游客


       哈尔滨新闻网讯(记者 王浩)“地震发生时,我最担心的是游客的心理,我的表现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情绪。”在日本东京市当了8年导游的冰城小伙张来英,地震时正带一个“上海公务团”在东京皇宫附近参观,是他的镇静消除了游客们的恐怖心理。


     在日本从事导游行业以来,张来英带的大多是“华语团”。地震发生的前一天,他在千叶县机场刚刚接了一个11人的“上海公务团”,团员们都是建筑学专家,此次到日本考察的内容恰恰就是建筑的抗震等内容。地震发生后,他带领着游客们迅速跑到广场中间的绿地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双手护头。这时,广场周边的路灯杆、电线杆和金融大楼等都出现了巨大的晃动……游客们惊呆了,张来英便坐在草地上给游客们讲解了在日本有关防震、抗震和救灾的故事,并安抚大家只要团结在一起,不会出现任何危险,一定会平安回家。


     当晚,游客们返回宾馆的路变得漫长了许多,原本6公里的路程开车只需半小时,结果地震后路面交通出现拥堵,地铁和电车全面停运,游客们只能采取步行,近两小时后大家才回到宾馆。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张来英大胆建议团员,既然来日本考察建筑的防震性,就不如趁这次机会到实地走访研究,更具说服力,团员们都欣然应允。昨天,该旅游团结束了三天的行程,在往机场走的途中,游客韦先生告诉记者,虽然遇到了地震使他们虚惊一场,但导游的镇静不仅安抚了他们,还使他们的考察内容收获颇丰,真是不虚此行。


要用音乐抚慰他人


   哈尔滨新闻网讯(实习生 梁晨 记者 王铁军)昨日中午,记者电话采访了哈尔滨旅日华人张子明,他告诉记者,目前还没想过回国,如有困难自己会寻求中国驻日大使馆的帮助。现在,张子明从家里取出他以前心爱的乐器,在中餐馆里拉小提琴,用音乐平静人们的心情。


     55岁的张子明住在东京都台东区。11日地震时,他正躺在家里午睡,突然被床板响声震醒,发现整间屋子不停地摇晃,他踉跄地从床上爬起,穿上鞋随手拿件外衣跑下楼,“当时就感觉房子马上会被撕裂似的”。


     张子明和邻居们都跑上街头,在附近一处花园广场的空地上蹲下。这块不足百平方米的广场上聚集了20多人,200米远处的地铁车站全部停开,街道上交通秩序混乱,手机信号直到当晚21时后才恢复通信。当天东京最高气温10℃左右,广场避难的人们被冻得发抖。


     就在他家隔壁,有一处平房的墙角开裂并倾斜,外墙砖碎落一地。此刻,张子明做出了一个冒险行为,他从避难场地跑回自己的家,冲上楼梯时楼梯摇晃将他摔倒两次,他拿出一台旧收音机,推着自行车逃出来。


     当天17时许,张子明走进当地一家中餐馆,一天未吃饭,当他坐在凳子上这才感到饥饿。饭店老板是位老华侨,厨师是连云港人,他在饭店拨打固定电话向国内家里人报声平安。直到深夜23时,他才走出餐馆回家,这一宿他穿着衣服也未合眼,将护照塞进钱包,在床底下铺了被子躺下……


相关推荐

上一篇:海外华侨华人是推进中国公共外交重要力量

下一篇: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海内外学子欢度泰国水灯节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