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商饮誉的徽商
发布:2016-08-12 14:41
来源:
儒商——这很容易让人把“无奸不商”的商,与“风流儒雅”的儒联系起来的称谓,是许多学历不高的成功商人所追求的名号。他们中,因而不乏以金钱换取学位、换取职称之人。
霍英东先生逝世之后,也有人把儒商的帽子戴在了他的头上,可香港一部分同胞不答应了。他们说,霍老先生虽然位列政协副主席,但他从来不附和政治。他是一个成功的爱国商人,但不是儒商。
儒商到底是指儒雅的商人、饱学的商人,还是唯权势者马首是瞻的商人?自有历史学家去作定论。刺激我思维的,是曾一度领先于晋商,以儒商之名饮誉明清两代的徽商。
古徽州,可不像山西那么贫瘠,至少山区盛产名茶,还有竹、木、瓷土和生漆,特别是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产品。徽商虽远离边关,不能像晋商那样抓住军事消费的商机,但他们靠近鱼米之乡的江南,富庶的江南给了他们更加广阔的商业天地。本地物产加江南的大米、布匹和市场,使他们早于晋商积累起最初的财富。明末,朝廷又实行了一种“折色制”,商人可直接用银子换盐引,资金并不弱于晋商,可市场大得多、与官府关系更密切的徽商,抢走了这个垄断,风头很快就盖过了晋商。鼎盛期时,他们东进苏杭无锡常,抢滩芜湖商道,掌控长淮水运口,南达湘、蜀、云、贵、川,往来京、晋、冀、鲁、豫间,远涉西北、东三省。最后,西进赣、湘,沿东南达闽、粤两省,直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贸易,于是“无徽不成商”叫遍天下。
徽商“贾而好儒”,直接攀援封建朝廷,与封建宗族势力结合,把“贾为厚利,儒为名高”作为“亢吾宗”、“大吾门”的手段。在经商成功后让子弟习儒就学,捐资广建书院等,对当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晋商所不能比的。但同时,与一门心思做生意的晋商相比,追逐财富只是徽商的手段,求功名做官才是归宿。因此,尽管徽商把生意做得很大,却做得三心二意,既缺少晋商的创意,更没有潮商、浙商等的冒险开拓、独立进取的商业精神和开放心态,为他们早于晋商衰落打下了伏笔。
清道光年间,两淮的盐务制度发生了变化,朝廷废除了盐商卖盐的特许权,实行运销分离。徽商从此丧失了世袭的经销盐的专利权,于是两淮地区大批盐商破产。太平天国起义,波及范围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正是徽商经营的主要地域,徽商的生意为之大受影响。鸦片战争失败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外商的进入使民族资本家群体产生,使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徽州商帮受到冲击,以儒商饮誉八方的徽商,不可避免地早于晋商解体了。
上一篇:为当代儒商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