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盖茨与巴菲特中国行看慈善文化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布:2016-08-12

来源:

新华网2010929日报导,当天晚上,由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股神”巴菲特联手发起的慈善晚宴将在北京举行。尽管两富豪此前曾发出公开信,强调不会在晚宴上劝捐,但还是有一些受邀的中国富豪因怕赴“鸿门宴”婉拒了邀请。盖茨与巴菲特的中国行,引发了网友对慈善问题的热议。我国一些富豪对慈善事业的冷漠,折射了慈善文化和慈善制度等方面的缺失。大家认为,对富豪也应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指责,祈愿“慈善晚宴”的理念能成为开启慈善之门的金钥匙。

 

鉴于此,本文拟对慈善文化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探讨。

 

胡锦涛同志指出: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进一步发展中国慈善事业,各级慈善机构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传播慈善文化”。

 

大量事实证明,慈善事业不仅仅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仅仅是以道德、爱心为基础的“第三次分配”。所谓慈善,就是在仁慈心理驱动下的善举。慈善行为是不求回报的,对于施舍者来说,它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种满足。因此我们说,慈善具有更深的意涵,它是一种文化。我们只有从文化的层面来认识慈善,才会认识到慈善的崇高与神圣;只有大力弘扬慈善文化,才会在全社会营造浓郁的“人文关怀”氛围,为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拓展空间,减少社会冲突,缓解社会矛盾,使社会呈现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

 

一、慈善文化引领慈善事业的方向,提升慈善事业的水平。

 

文化是民族的根、也是民族的魂。文化能满足人类增长智慧、涵养德行、陶冶情操、砥砺品格的精神需求,为人们提供正确的人生导向。胡锦涛同志强调“积极传播慈善文化”,其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慈善文化对于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思想启迪、精神引导与道德提升的重要作用。慈善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加强慈善文化建设,就是要以利他主义的价值观引领慈善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要弘扬平等互助的理念。现代慈善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适应的,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互助互爱、共同进步的新思想、新观念----帮助了弱者就等于帮助了自己,帮助了社会,实现了自身的生活理念和价值目标。因此,只有超越传统意义上“施舍恩赐”的认识,真正把弱者放在平等的位置,把慈善行为看作是一种既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又有利于自己的行为,才能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只有超越传统意义上“荫功积德”、“修个好名声”的认识,树立起“财富意味着责任,巨大的财富代表着巨大的责任,慈善就是履行责任的方式”的观念,慈善行为才能与现代慈善事业相适应,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要弘扬依法行善的理念。我国慈善事业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打下了良好基础。要保证慈善事业健康、快速、科学发展,迫切需要加强规范管理,建立健全法规政策的制度环境。因此,只有在政府组织、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和广大群众中积极传播依法行善的观念,多方配合,大力完善慈善事业的法制环境,研究解决捐赠、救助、投资、监督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统一捐赠优惠政策和解决发展成本,才能使慈善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更趋规范,使“玻璃瓶”事业真正成为大众的事业,社会的事业。

 

要弘扬企业公民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中,“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慈善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慈善家。积极传播慈善文化,就要把“企业公民”理念主动溶入企业文化,使企业家们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企业是国家的法定公民,企业的成功不单是实现超额的利润,同时也有责任为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多做贡献。企业参与慈善事业,也是一项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社会投资。因此,只有通过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才能为建立“慈善家”队伍创造条件,推动慈善事业的持续发展。

 

要弘扬慈善无界的理念。慈善事业的重要标志在于高度的开放性和社会化。“慈善”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是全体公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只有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慈善无界的理念,才能克服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形成的狭隘地域观念和地方封闭式援助机制,促进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才能创新工作机制,构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协作平台,强化“大慈善”的社会观念,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化程度。这里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大力促进慈善事业向社区延伸拓展。人文关怀的重心在基层,在社区。社区是广大群众生活、居住的地方,社区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互助互利、奉献爱心,民主自治”的原则。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推进,社区在城市管理、社会稳定、邻里和谐、人民安居乐业方面的作用日益突显,以“志愿和奉献”为核心的社区文化正在形成。把慈善文化与社区文化结合起来,把慈善事业延伸拓展到社区中去,对于提高慈善事业的社会化程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弘扬开拓创新的理念。目前,我国的慈善事业正在大踏步前进。但是必须看到,慈善事业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富豪捐赠不勇跃、民众参与不广泛、体制机制不健全、慈善文化宣传不深入,就是其突出表现。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慈善事业的先进经验。怎样学习呢?由于体制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我们不能搞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开创符合我国实际和文化背景的现代慈善事业新局面。为此,把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注入慈善文化,体现到慈善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慈善文化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促进慈善事业的普及。

 

慈善事业持久发展的深厚力量源泉,在于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因此,发展慈善事业必须有 “人文关怀”的良好社会环境,而这种环境的形成,需要有文化的承载和激励。这是国内外经验反复告诉我们的。只有加强慈善文化建设,积极传播慈善文化,才能动员和引领全社会进一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向需要帮助的人们奉献更多关爱。

 

第一,要把慈善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慈善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弘扬慈善文化,发展慈善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施以德治国方针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无疑为慈善事业和慈善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慈善文化具有塑造人的健全人格,培养人的优良品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在营造“以人为本”、“助人为乐”的人文关怀社会环境,形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方面,是大有作为的,也是义不容辞的。要通过慈善文化的广泛深入传播,依靠政府组织、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社区组织的通力合作和良性互动,把慈善事业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框架之中,组织和动员企业家队伍、公务员队伍、科教文卫体等系统的精英群体、宗教人士、城乡广大群众等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跃参加慈善活动。

 

第二、要把慈善文化建设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结合起来。在中华文化中,“慈”就是仁爱之心,“善”就是美好之举。儒家把父母对子女的爱叫做“慈”,把子女对父母的爱叫做孝,把人与人之间的爱叫做“善”。 孔子的社会理想,是建立一个“天下为公”,“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孟子也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名言。佛教也提倡恻隐、同情、怜悯,以慈悲为怀,爱护大众、给人快乐。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精神的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言行举止,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慈善”在古希腊文化中的本意,是“爱”、“博爱”、“人的爱”。可见慈善也是人类共同的美德。慈善文化就是对人类的关怀,是仁爱、德行和善举的统一。建设慈善文化,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总精神,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从“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角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要放眼世界,学习和借鉴各个民族、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既要保持民族性,又要体现时代性。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新的道德体系。

 

第三、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现代传播手段,加强慈善文化的宣传,开展各类慈善文化活动。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蓬勃发展的时代,现代传媒日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观念,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的作用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文化的传播一刻也离不开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同样地,新闻媒体对慈善事业的宣传和慈善文化的传播,也拓展了自身的领域,丰富了传播文化的内容,提升了媒体的品牌效应。各级政府和慈善机构要认真总结慈善文化与传播文化相结合的经验,积极与媒体开展多方面、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合作,大力开展慈善事业的宣传报道,使慈善宣传成为媒体的“热门版块”和“焦点话题”,呼唤社会公平,营造“人文关怀”的舆论环境。要积极开展慈善事业的理论研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办好慈善机构的宣传刊物,组织国内外的考察交流,积极探索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规律,把慈善文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要精心策划和组织各种形式的救助活动以及慈善文化活动,例如:举办义演、义拍、义卖、义诊活动,评选“慈善之星”、“慈善人物”、“慈善大使”, 组织“慈善活动周”、“慈善音乐会”、“慈善书画展拍”、“慈善一日”征文,表彰优秀义工、“慈善大使”、“慈善家”等,通过这些活动,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弘扬慈善观念,倡导慈善义举,营造慈善氛围,形成人人乐善好施的社会新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相关推荐

上一篇: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富人在慈善事业中缺位关键是爱心缺失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